什麼是職業危害因素?

General 更新 2024-06-10

職業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

(1)有毒物質,如鉛、汞,乙烯生產過程中,有苯、甲苯、乙基苯、苯乙烯等毒物;生產丁苯橡膠過程中有丁二烯、苯乙烯、高芳烴油、亞硝酸鈉、過氧化二異丙苯等幾十種。

(2)生產性粉塵,如煉油生產過程中,有石油焦粉塵,使用催化劑硅酸鋁粉(粉塵狀)等;催化劑生產過程中,有金屬粉塵、水泥粉塵等,此外,還有石棉塵、煤塵等。

2.物理因素

(1)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溼、低溫等。

(2)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

(3)噪聲、振動。

(4)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微波、激光。

(5)電離輻射,如X射線、放射性同位素儀表產生的丫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附著在皮毛上的炭疽桿菌、蔗渣上的黴菌等。在石化行業少見。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勞動過程是指生產過程的勞動組織、操作體位和方式以及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比例等。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有:

①大檢修或搶修期間,易發生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②精神緊張;自動化程度高,儀表代替了笨重的體力勞動和手工操作,也帶來了精神緊張問題。③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如安排的作業與職工生理狀況不相適應等。④個別系統或器官過分緊張,如視力緊張等。⑤長時間處於某種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產環境可以是大自然的環境,也可以是按生產過程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生產過程中的職業危害因素包括:

①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炎熱季節的太陽輻射;②房屋建築或佈置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③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的環境汙染,如氯氣回收、精製、液化崗位產生的氯氣洩液,有時造成周圍10~20m環境的 汙染。

在實際生產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常不是單一存在的,多種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聯合存在,常可加重對職工健康的影響。

什麼是職業病,職業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職業病防治法》中所稱的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患病者必須是企業、事業單位或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接觸職業危害因素不一定就會患職業病,與工作有關的疾病也不一定都是職業病,職業病有其特定的範圍,既國家規定的法定職業病,凡屬法定職業病的患者,可依法享受國家規定的職業病待遇。工作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下列三類: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如鉛、苯系物,氯、汞等生產性毒物;生產性粉塵、噪聲、電離輻射及傳染性病原體等;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勞動者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等。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高溫輻射,寒冷季節因窗門緊閉而通風不良等;廠房建設或佈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和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汙染等。

職業危害因素分為那幾類

職業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生產工藝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包括生產過程中的許多化學物質和生產性粉塵。

2、物理因素:包括異常氣象條件、異常氣壓、噪聲、振動、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源體。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主要包括勞動組織和勞動制度不合理、勞動強度過大、過度精神或心理緊張、勞動時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長時間不良體位、勞動工具不合理等。

(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廠房建築或佈局不合理、來自其他生產過程散發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產環境汙染。

什麼是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就是在科學的職業衛生理論指導下,採用科學的方法分辨、識別、分析、預測建設項目與工作場所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發生的途徑及其變化的規律,予以準確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來,並用合乎邏輯的理論予以解釋。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分類,通常可按其來源劃分,也可參照衛生部頒佈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劃分。一是按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來源分為3大類:①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學因素主要有生產性毒物(如金屬與類金屬、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煤塵、石棉塵等)。物理因素主要有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溼、低溫、高低氣壓等)、噪聲與振動、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真菌、寄生蟲等。②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③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熱季節受到長時間的太陽輻射導致中暑等;以及廠房建築或佈局不合理,如採光照明不足,通風不良,有毒與無毒、高毒與低毒作業安排在同一車間內等;還有作業環境空氣汙染等。二是按照2006年衛生部令第49號頒佈施行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及《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所列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項目劃分。該辦法規定,可能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內容:①《高毒物品目錄》所列化學因素;②石棉纖維粉塵、含遊離二氧化硅10%以上粉塵;③放射性因素:核設施、輻照加工設備、加速器、放射治療裝置、工業探傷機、油田測井裝置、甲級開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場所和放射性物質貯存庫等裝置或場所;④衛生部規定的其他應列入嚴重職業病危害因素範圍的。該辦法還規定,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項目是指存在或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所列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項目。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劃分,可分為以下10大類:①粉塵類。包括矽塵、煤塵、石棉塵、滑石塵、水泥塵、鋁塵、電焊煙塵、鑄造粉塵和其他粉塵等。②放射性物質類。包括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放射性物質與其他放射性損傷等。③化學物質類。包括鉛、汞、錳、鎘、釩、磷、砷、砷化氫、氯氣、二氧化硫、光氣、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氫、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酰胺等。④物理因素。包括高溫、高氣壓、低氣壓、局部振動等。⑤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桿菌、森林腦炎病毒、布氏桿菌等。⑥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導致接觸性皮炎、光敏性皮炎、電光性皮炎、痤瘡、潰瘍、化學性皮膚灼傷和其他職業性皮膚病等的危害因素。⑦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導致化學性眼部灼傷、電光性眼炎、職業性白內障等的危害因素。⑧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導致噪聲聾、鉻鼻病、牙酸蝕病等的危害因素。⑨導致職業性腫瘤的危害因素。包括石棉、聯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爐煙氣和鉻酸鹽等。⑩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氧化鋅、二異氰酸甲苯酯、棉塵和不良作業條件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方法主要有對照經驗法與檢測檢驗法等。對照經驗法由評價人員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和掌握的相關專業知識,對照職業衛生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等,藉助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對擬評價項目中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分析。檢測檢驗法由評價人員依據國家相關技......

什麼叫職業危害?職業危害包括哪些內容?

職業危害指在生產勞動過程及其環境中產生或存在的,對職業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業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一切要素或條件的總稱。

大體分為四類:

1.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異常氣象條件、噪聲、振動、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

2.化學性有害因素,包括毒物和粉塵。

3.生物性有害因素,包括生物源性應變源、細菌、病毒等。

4.不良生理心理性因素,包括人體工程問題、工作過度緊張、職業性心理緊張等。

什麼叫做職業危害因素

在生產環境和勞動過程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勞動者健康的因素,稱為職業性有害因素

什麼是職業病危害

一、職業病occupationaldisease

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職業禁忌證occupationalcontraindication

是指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於遭受職業病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他人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狀態。

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界定原則

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疾病或其他不良健康效應的各種危害因素,包括各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四、已列入國家頒佈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的危害因素。

什麼是職業病?造成職業病的危害因素有哪些?

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造成職業病的危害因素:

1.物理:GBZ2-2-2007

2.化學:GBZ2-1-2007 339種+47種粉塵

3.生物:GBZ2-1-2007 2種:白殭蠶孢子、枯草桿菌蛋白酶

什麼是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

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的全稱是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現狀評價,是指針對用人單位的工作場所,是否存在可能對工人身體健康產生危害形成法定職業病的因素之現狀,由具備資質的評價機構進行綜合科學的評價,並出具評價報告。相比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報告,此評價報告的結果更具法律效力,評價機構需要對出具的報告負法律責任,因而報告也更為權威有效,受監管部門的認可。

現狀評價與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的區別:

與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相關的還有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那麼這些都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要區分開來?顧名思義,預評價是指針對要開展的建設項目進行一個前期的預估,這有點類似於環評,就是對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根據經驗、技術分析進行一個綜合的預評價並出具報告,交由監管部門參考,以決定是否同意施工,如存在危害因素則應進行改善。控制效果評價是指建設項目在完工驗收時對是否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評價,以確定是否可以完成驗收。現狀評價則是對建設項目驗收後投入使用期間對其現狀是否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評價。以上就是三者之間的區別。

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的流程:

接受委託→收集資料(包括現場調查)→擬訂評價方案→評價方案內審→現場採樣/檢測→實驗室分析→編制評價報告→專家評審→修改報告→專家組長確認→提交報告

客戶需要提供的資料:

1、建設項目立項文件

2、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

3、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

4、建設項目安全評價報告書

5、建設項目初步設計方案及說明書

6、所有的原輔材料的產品安全數據(MSDS)和產品成分及消耗量

7、總平面佈置圖

8、車間平面佈置圖(含設備佈置圖、設備臺數、型號)

9、生產工藝流程圖及工藝流程說明

10、防護設施設置情況

11、個人防護用品發放情況

12、職業衛生管理臺帳

13、職業健康體檢報告彙總表

以上僅供參考,根據用人單位具體情況各有不同。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職業危害因素?
職業危害因素包括哪些?
什麼是農業區位因素?
什麼是職業病危害?
什麼是職業衛生三同時?
什麼是職業化?
什麼是職業道德規範?
什麼是職業興趣?
什麼是職業意識?
什麼是職業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