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和安祥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像藍色的海洋一樣,平靜安祥

當你能夠,

忘記你的過去,

看重你的現在,

樂觀你的未來時,

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處。

當你明白,

成功不會顯赫你,

失敗不會擊垮你,

平淡不會淹沒你時,

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處。

當你修煉到,

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

專注於自身的責任而不是利益時,

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

當你,

以寬恕之心向後看,

以希望之心向前看,

以同情之心向下看,

以感激之心向上看時,

你就站在了靈魂的最高處。

年輕時看遠

中年時看透

年老時看淡

看遠,

看遠才能攬物於胸,

只看眼前美景,

難見山外之山;

看透,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看淡,

看淡不是不求進取,

也不是無所作為,

更不是沒有追求,

而是平和與寧靜,

坦然和安祥,

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

告誡自己:

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靜簡單;

越膚淺單薄的人,越浮躁不安。

強者:

不是沒有眼淚,

而是含著眼淚依然奔跑。

人最先衰老的,

不是容貌,

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

有時候,要敢於背上,

超出自己預料的包袱,

經歷一段努力後,

發現自己比想象的優秀很多。

成功的人:

一般不是才華橫溢的人,

而是,

最能以親切和藹的態度,

給人以好感的人。

一個人,

不能改變自己的外貌:

卻能改變自己的氣質;

一個人,

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

卻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我願這顆心,寧靜如大海。

我願這顆心,寧靜如大海什麼意思

當你能夠,

忘記你的過去,

看重你的現在,

樂觀你的未來時,

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處。

當你明白,

成功不會顯赫你,

失敗不會擊垮你,

平淡不會淹沒你時,

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處。

當你修煉到,

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

專注於自身的責任而不是利益時,

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

當你,

以寬恕之心向後看,

以希望之心向前看,

以同情之心向下看,

以感激之心向上看時,

你就站在了靈魂的最高處。

年輕時看遠

中年時看透

年老時看淡

看遠,

看遠才能攬物於胸,

只看眼前美景,

難見山外之山;

看透,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看淡,

看淡不是不求進取,

也不是無所作為,

更不是沒有追求,

而是平和與寧靜,

坦然和安祥,

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

告誡自己:

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靜簡單;

越膚淺單薄的人,越浮躁不安。

強者:

不是沒有眼淚,

而是含著眼淚依然奔跑。

人最先衰老的,

不是容貌,

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

有時候,要敢於背上,

超出自己預料的包袱,

經歷一段努力後,

發現自己比想象的優秀很多。

成功的人:

一般不是才華橫溢的人,

而是,

最能以親切和藹的態度,

給人以好感的人。

一個人,

不能改變自己的外貌:

卻能改變自己的氣質;

一個人,

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

卻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我願這顆心,寧靜如大海。

人最大的動力,除了興趣,就是恥辱!

還有信念和希望!

材料作文有位哲人說過向後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白夢生活

一個人就是一本書。讀人,比讀其他文字的書更難。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書,每人又都是讀者。我們認認真真地讀,讀了大半輩子,至今還沒有讀懂這本“人之書”。

有首歌詞是這樣的:“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被人瞭解,被人接受,但事實上最難懂的就是人。

有的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願意把傘借給你,而下雨的時候,他卻打著傘悄悄地先走了。

——你讀他時,千萬別埋怨他。

因為他自己不願意被雨淋著(況且那是人家的傘),也不願意分擔別人的困難。你能說什麼呢?還是自己常備一把傘吧!

有的人,在你有權有勢的時候,圍著你團團轉,而你離職了,或無權無勢了,他卻躲得遠遠的。——在你讀他時,千萬要理解他。

因為他過去為了某種需要而讚美你,現在沒有那種

動力了,也就沒有必要再為你吟唱讚美詩了。

在此,你需要靜下心來,先反思一下自己:過去是

否太輕信別人了?

有的人,在面對你傾訴深情的時候,語言的表達像流淌的一條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卻潛藏著一股汙濁的暗流。

——你讀他時,千萬別憎恨他。因為凡是以虛偽的假面來欺騙別人的人,人前人後活得也挺難的,弄不好還會被同類的虛偽所懲罰。

你應該體諒他的這種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的迴歸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種的時候他袖手旁

觀,不肯灑下一滴汗水;而當你收穫的時候,他卻毫不

愧色地以各種理由來分享你的果實。

——在你讀他時,千萬別反感他。因為有人肯分享

你豐收的喜悅,不管他懷著什麼樣的心態,都應該持歡迎的態度。你做出一點犧牲,卻成全了一個人的業績欲;慢慢地,會讓他學會一些自尊和自愛。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飾,且穿著顯示出一種華貴,

而內心深處卻充滿了空虛,充滿了無知與愚昧;那種無文化的形態,常常不自覺地流露在他的言語行動中。

——在你讀他時,千萬別鄙視他。

因為他不懂得服裝是裁縫製作的,僅僅是貨幣的標

志;而人的知識、品德和氣質,卻是一個人真正的人生

價值。對於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觀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為。

讀別人,其實也在讀自己;在讀真、讀善、讀美的同時,也讀道貌岸然背後的偽善,也讀美麗背後的醜惡,也讀微笑背後的狡詐。

讀人,最重要的是讀懂怎樣為人。讀人,是為了做一個真正的人。因此,讀人時要學會寬容,學會大度,由此才能讀到一些有益於自己的東西,才能讀出高尚,讀出歡樂,讀出幸福。一個大度的人,也必定是一個寬容的人。心胸寬廣如海洋,一望無際;氣度寬廣如天空,蔚藍無邊。天藍藍,海藍藍,心才燦爛。

關於人生,話題一直不斷,眾說紛紜,很多人說看不透人生,人生實在很複雜;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戲,其實如果真的把人生看得很透,那做人就沒意思了。人們很喜歡卞之琳先生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人生在世,你在看著別人,別人也在看著你。讀人也是一門藝術。

細想一下,有時候我們連自己都讀不懂自己,更不要說讀懂別人了。

愚人拙見:人生就在於自己的心態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東西很多,我們不能總是消極面對

生活中不好的一面。靜觀的人生是枯寂的,只有意識

到人生的互動積極參與,生活才會越過越滋潤。

人這本書,不管愛讀不愛讀,不管你能讀懂還是讀不懂,你都要讀,都要耐心地讀。儘管我們還沒有讀完

這本“人之書”,但應努力從各個方面去閱讀,先把自己讀懂,再去讀別人。

看 人

世界是那樣明朗,又是那樣幽玄 。

人生之路既長又短。

從某種意義說,成長的過程很長,自毀的過程很短。

走一程,不妨回頭看一看,對自己、對事業都是一

個交待。

看遠:看遠之所以重要,是沒有遠見必犯錯誤。

有道是......

心情不好想自殺

不是什麼心理問題,只是願望無法達到,所以才有這種消極想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嚮往的東西和想要得到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然而,由於種種現實問題阻礙或限制其目的的實現,所以在無法得到的情況下就會感到失望或者極度抑鬱。

可以想想現在想自殺的人不只是你一個,而是……太多太多,社會的普遍現象,這或許不是你的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你對社會及對這個時代的要求,如果你對這個社會的要求太高而自己的能力不夠無法滿足需求,那麼毫無疑問你將會每天活在痛苦之中。所以,要求與能力還是達到平衡最好。不過,若是自身有高要求,那麼最好的辦法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

碰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可以用別的方式來發洩。死,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你要想想你媽媽生你,養你也是不容易的。

道,佛,基督,到底哪個適合我??

首先總結下多數宗教的共同點:

1.都相信有一個或多個我們五官所感知不到的世界,相信死後有另外的世界。

2..人生的目的或者說修行的目的都是為了生前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或者死後到一個更好的世界,佛教是成佛,道教成仙,基督教上天堂。

3.都教人從善止惡,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有良心,相信良知,這也是多數宗教共通的修行方法。

再來說一下科學,你說現在的科學進步的這麼快都可以造宇宙飛船上月球通信交通電腦互聯網等等,可是對於人類本身的疾病、心理困惑、社會問題卻始終解決不了,有時候讓人感覺好像科技越進步人類社會問題越多的困惑。

如果說想要自己過的更好,世界變得更好,單純相信科學是不行的,科學如果不受良心的控制,就會毀掉這個世界(比如說發生核戰爭)。

所以人還是有所信仰的好,但不一定信仰某一種宗教,現在的宗教很多都走向了很偏執的方向,與原始的創辦人釋迦牟尼、耶穌等當時的言教已經相差很遠了。但是我上面總結三個基本共同點卻是變化不大。

所以真要有一個信仰的話,那就信仰我們的人人都有的良心良知,生活本身就是修行,止惡從善,內心只想光明想念,外在只做對人對社會有益的事。

最後回答下你的四個問題:

1.神佛與魔鬼是存在的,在其它我們所感知不到的世界,當我們心裡是光明善良的想念時就會與善的神佛發生感應,相反如果是黑暗惡的想念就感應到魔鬼。

2.符咒開光什麼都是假的,如果其對人產生作用,都是強烈的自我心理暗示產生作用的。

3.未來是可預測,也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你的思維定勢及行為方式發生改變的話未來也就跟著改變。

4.如果真的信仰了自己的良心,從善止惡,就會對當下的生活坦然,內心安祥,對發生作任何事情都會負起責任面對,生活變得更順心如意,心境安祥,死後也就會進入更高境界的世界。

這位大哥 !你好!我通過你在“女朋友和我分手後說永遠不再見面”問題裡的回答發現了你! 你說得最準確!

真正愛一個,就是讓她快樂幸福。

如果只想著要挽回,其實為的只是自己。

因為痛苦無法承受,因為害怕失去。

愛,再痛也扛得下來,再難也不怕。

拋開失去或者挽回的偽命題。人生沒有絕對的擁有和失去。

當你擁有時,不代表你能夠永久的掌控;同樣當你失去時,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失去。

它就是人生的一種常態,是戀愛中的一種激情。

愛情,它就是分分合合中綻放的花朵。

不要過於在痛苦中彷徨害怕

而是做好你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去愛,比如生活。

這樣的愛,是和風細雨的,溫暖包容的,坦然安祥的。

這樣的愛,有無限力量,能夠讓女生覺得幸福安定。

不管發生什麼事,彆著急,要相信自己,不論怎樣,都能夠承擔下來,即使她真的離去。

只有做到這樣坦蕩無畏,才能做到真正張開手心,讓愛人自由飛翔。

越想抓住就越會失去。相反,卻能真正擁有。

這是一種超然淡定的心態。

人的一生中,該有的,該來的總是會來的……好壞都坦然面對吧!????

內容提要:人生是一個過程,每個人都要坦然面對,人老了,這是自然規律;退休了,這是政策規定,誰也…… 人生許多事,單憑想象推理是很難到位的,只有在無數經驗教訓的不斷積累中,才能真正發現其真諦,感悟人生含義。因為老年人歷盡滄桑、見多識廣,恰好符合了閱歷豐富這一特定條件。所以,老年人--當然是思維正常的老年人,就很少會做出一些幼稚、衝動的事。同時,許多事用眼一掃、用耳一聽,就能斷個不離十,原因就在於:老人對世間之事早已看清了、悟透了。老年是一部回憶錄,一頁一頁所記載的都是經過的歷程。人生有很多比喻,充滿哲理,耐人尋味。 一悟:人生猶如一本書 人生猶如一體書,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版本,諸如:快樂人生、苦難人生、坎坷人生、執著人生、豁達人生、浪漫人生……無不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折射。讀人生之書,比讀其他文字寫就的書更難。 一個人的歷史是憑藉著生命之筆寫就的。既有奮鬥成功的喜悅,也有挫折失敗的煩惱,而成功與失敗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可以說成功中潛伏著失敗的危機,失敗中蘊藏著成功的兆頭。 讀懂人生這本書,是為了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因此,讀人生這本書,要學會寬容,要學會大度,由此才能讀到一些有益於自己的東西,才能讀出高尚,才能讀出歡樂,才能讀出幸福。 人生道路上有許多溝溝坎坎,為人處世謹慎為重,任何時候都要有點憂患意識,這樣到老來才不會因“悔不當初”而嘆息。 人生追求完美,但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遺憾。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遺憾才顯出生活本色。人生不如意事常,想得開便自我解脫,想不開必然自尋煩惱,甚至到老仍耿耿於懷,真是何苦來! 莊子曾說過:“死生為晝夜”,不過是自然規律的一個程序而已。生固可欣,死亦坦然,“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沒有什麼可悲觀的。當然,若是幹了許多坑人害人的勾當,身後留下罵名,就自當別論了。所以核心問題不在死得怎樣,而在生得如何。這就是說:“活得要瀟灑,死得要安祥。” 二悟:人生有生便有死 人生如戲,日出日落,物物不滅,生生不息…… 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希望。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開始生命的倒計時;人活在當下,要惜秒如金,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過去”;產、墓地是人生最平等的兩個地方,不論是富貴人和、好人和壞人,在這兩個地方都是一樣。人握著拳來到這世界,彷彿是說:“整個世界都是我的。”但在離開人世時,人都是攤開手掌,彷彿是說:“看吧!我什麼也沒帶走。” 人儘管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迎接他的卻是一片笑聲;人可能笑著離開這個世界,送走他的卻是一片哭聲。 一個人真正的財富,是他在世時做的好事,一個人離開人世時,人們不會記住他留下多少金錢,但會記住他生前做過多少好事。 生老病死乃一切生物的客觀規律,誰也逆轉不了,但實踐又證明,生活無節,心胸狹窄,就會縮短生命,反之則能健康長壽。人生一世要心胸坦蕩,光明磊落,見人發財眼不紅,別人升官不生氣,把金錢和名利置之度外,不能看見葉落花謝,行雲流水,而觸景傷情,多多愁善感。嘆年老華之消逝,畏老死之將至,一定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寬廣的胸懷。 好生惡死,為所有生物之本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人一到老年,此時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三悟:人生如夢一場空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人只有話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個世界走上一回;“浮生若夢”,“人生幾何”,從生命的暫短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

真的有靈魂嗎,誰能告訴我呢?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晚近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對象,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於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為人的作善作惡,死後的靈魂,便會受著上帝或閻王的審判,好者上天堂,壞者下地獄。

在中國的民間,對於靈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並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以為人死之後的靈魂就是鬼,靈魂與鬼,在中國民間的信仰中,乃是一個糾纏不清分割不開的大問題。更可笑的,由於鬼類有些小神通,又以為靈魂是“三魂六魄”組成的集合體了。

其實,鬼是六道眾生之一,正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一樣。生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為鬼,同樣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況人死之後不一定就生為鬼,這在下一節中另予說明。

關於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為橋樑,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汰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恆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變變或化化。

物質界的物理現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現象,那就更容易覺察出來了,因為心理現象的產生,就是由於精神的變動而來。心理現象的變動,促成了我人行為的或善或惡,善惡的行為,又會反轉身來影響到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行為,行為影響心理的循環作用而定。

那麼試問:靈魂的不變性,靈魂的永恆性,那是可能的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死後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剎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照這樣說,佛教既不相信靈魂,那末,佛教所說六道輪迴與超凡入聖的本體,究竟又是甚麼呢?

這就是佛教特殊優勝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價值,卻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價值。

佛教主張“因緣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大至一個星球一個天體乃至整個的宇宙,小至一莖小草一粒微塵一個原子,無一不是假藉了內因與外緣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與緣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看,是空無一物的。這在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們,可以給我們正確而正面的答案。

至於精神界呢?佛教雖不承認靈魂的觀念,但決不是唯物論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個“識”字作為命名,小乘佛教只講六個識,是以第六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增加兩識,共有八識,是以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我們把小乘的放在一邊,單介紹大乘的八識。

大乘佛教的八個識,前六識同小乘的名稱一樣,只是將小乘第六識的功用更加詳實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識與第八識。

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於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因為前七識的為善為惡,都會把賬目記在第八識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業種業因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總管是第七......

相關問題答案
坦然和安祥是什麼意思?
祥和安寧是什麼意思?
早安吉祥是什麼意思?
晚安吉祥是什麼意思?
吉祥安順是什麼意思?
安康吉祥是什麼意思?
惘然的讀音是什麼意思?
務農和群眾是什麼意思?
同化和順應是什麼意思?
心裡安定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