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和磁共振有區別嗎?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CT與核磁共振的區別是什麼?性質一樣嗎?哪個更好?

在臨床上二者各有優劣,並不是說誰比誰好;比如核磁在神經系統,軟組織方面的檢查要比CT清晰,但CT在骨質結構檢查方面比核磁更好;在二者不相上下的檢查範圍內CT比MRI價格低,相當於1/2。 再次,核磁掃描切面的選擇方式可以是任意的,就比如你切一個蘿蔔,你想怎麼切都行;但是CT只能做橫斷面成像,就是這個蘿蔔你只能從一頭一片一片切到另一頭去;現在的多排螺旋CT因為切面層距可以很小,所以掃描後可以在計算機軟件下進行三維重建,在診斷骨骼疾病(如肋骨骨折)方面比拍片直觀的多。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每次掃描過程中由探測器接收穿過人體後的衰減X線信息,再由快速模 /數(A/D)轉換器將模擬量轉換成數字量,然後輸入電子計算機,經電子計算機高速計算,得出該層面各點的X線吸收係數值,用這些數據組成圖像的矩陣。再經圖像顯示器將不同的數據用不同的灰度等級顯示出來,這樣該斷面的解剖結構就可以清晰的顯示在監視器上,也可利用多幅相機或激光相機把圖像記錄在照片上。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衝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MR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分辨率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磁共振成像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它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並重建出人體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學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Purcell各自獨立的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磁共振成像技術正是基於這一物理現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發展了一套對核磁共振信號進行空間編碼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重建出人體圖像。磁共振成像技術與其它斷層成像技術(如CT)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它們都可以顯示某種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間中的分佈;同時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斷層圖像,三維體圖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間-波譜分佈的四維圖像。 檢查目的:顱腦及脊柱、脊髓病變,五官科疾病,心臟疾病,縱膈腫塊,骨關節和肌肉病變,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腎、胰等部位的病變。優點:1.MRI對人體沒有損傷;2.MRI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3.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4.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優於CT。缺點:1.和CT一樣,MRI也是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MRI仍難以確診,不像內窺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2.對肺部的檢查不優於X線或CT檢查,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窺鏡檢查;4.體內留有金屬物品者不宜接受MRI。5. 危重病人不能做6.妊娠3個月內的7.帶有心臟起搏器的

CT與核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MRI是Magnetic Resnane Iamge的簡稱,中文為磁共振成像。MRI是把人體放置在一個強大的磁場中,通過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質子,發生核磁共振,然後接受質子發出的核磁共振信號,經過梯度場三個方向的定位,再經過計算機的運算,構成各方位的圖像。CT由於X線球管和探測器是環繞人體某一部位旋轉,所以只能做人體橫斷面的掃描成像,而MRI可做橫斷、矢狀、冠狀和任意切面的成像。MRI由不同的掃描序列可形成各種圖像,如T1加權像、T2加權像、質子密度像等,還有水成像、水抑制成像、脂肪抑制、彌散成像、波譜成像、功能成像等,CT只能辨別有密度差的組織,對軟組織分辨力不高而MRI對軟組織有較好的分辨力,如肌肉、脂肪、軟骨、筋膜等信號不同。所以CT與MRI是截然不同的檢查方法。MRI能取代CT嗎?不能。儘管MRI有許多優點,但它與CT是截然不同的成像方法,所形成的圖像截然不同。 MRI可多方位成像、對人體無傷害,對軟組織有較好的分辨力,有多種的成像方法,不僅圖像反映人體的解剖結構,還可以提供生理、病理、生化信息,被認為分子水平上的成像等許多優點,但是在氫質子缺乏或含量很少的組織如緻密的骨骼、鈣化、含氣的肺部等,皆無法成像。由於MRI成像時間較長,昏迷、躁動病人不能獲得清晰的圖像,當然體內有金屬異物的患者不能進入磁場,此為禁忌症。所以MRI檢查也有不可克服的缺點,它不能取代CT,當然CT也不能取代MRI,兩者應相輔相成,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做了MRI還要做CT,或做了CT還要做MRI的原因。

磁共振和拍片有啥區別嗎? 50分

拍片是X線檢查,有輻射,檢查價格便宜,適合普查。CT可以看作是X線檢查的加強版。

磁共振是電磁波檢查,無輻射,價格貴,適合進一步的檢查。同CT相比較,磁共振在軟組織,運動系統檢查中有更明顯的優勢。

請問核磁共振T1與T2的區別”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產生的信號經重建成像的成像技術。人體組織中的原子核(含基數質子或中子,一般指氫質子)在強磁場中磁化,梯度場給予空間定位後,射頻脈衝激勵特定進動頻率的氫質子產生共振,接受激勵的氫質子馳豫過程中釋放能量,即磁共振信號,計算機將MR信號收集起來,按強度轉換成黑白灰階,按位置組成二維或三維的形態,最終組成MR圖像。

T1加權像、T2加權像為磁共振檢查中報告中常提到的術語,很多人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核磁共振T1與T2區別

1、T1觀察解剖結構較好。

2、T2顯示組織病變較好。

3、水為長T1長T2,脂肪為短T稍長T2。

4、長T1為黑色,短T1為白色。

5、長T2為白色,短T2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對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權成像、T2加權成像

所謂的加權就是“突出”的意思

T1加權成像(T1WI)----突出組織T1弛豫(縱向弛豫)差別

T2加權成像(T2WI)----突出組織T2弛豫(橫向弛豫)差別。

在任何序列圖像上,信號採集時刻橫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號越強。

T1加權像 短TR、短TE——T1加權像,T1像特點:組織的T1越短,恢復越快,信號就越強;組織的T1越長,恢復越慢,信號就越弱。

T2加權像 長TR、長TE——T2加權像, T2像特點:組織的T2越長,恢復越慢,信號就越強;組織的T2越短,恢復越快,信號就越弱。

質子密度加權像 長TR、短TE——質子密度加權像,圖像特點:組織的 rH 越大,信號就越強; rH 越小,信號就越弱。腦白質:65 % 腦灰質:75 % CSF: 97 %

常規SE序列的特點

最基本、最常用的脈衝序列。

得到標準T1 WI 、 T2 WI圖像。

T1 WI觀察解剖好。

T2 WI有利於觀察病變,對出血較敏感。偽影相對少(但由於成像時間長,病人易產生運動)。成像速度慢。

FSE脈衝序列

原理:FSE脈衝序列,在一次900脈衝後施加多次1800復相位脈衝,取得多次回波並進行多次相位編碼,即在一個TR間期內完成多條K空間線的數據採集,使掃描時間大大縮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層面的不同加權性質的圖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6

T2WI——長TE,100 長TR,4000 ETL—8~12

優點:時間短,顯示病變。 缺點:對出血不敏感,偽影多等。

IR序列特點

IR序列具有強T1對比特性;

可設定TI,飽和特定組織產生具有特徵性對比圖像(STIR、FLAIR);

短 TI 對比常用於新生兒腦部成像;

採集時間長,層面相對較少。

STIR序列

在IR恢復過程中,組織的MZ都要過0點,但時間不同。利用這一特點,對某一組織進行抑制。如脂肪,由於其T1時間比其他組織短,取TI=0.69T1(T1為脂肪弛豫時間),脂肪的信號好過0點,接收不到它的信號。突出其他組織。

FLAIR序列

當T1非常長時,幾乎所有組織的MZ都已恢復,只有T1非常長的組織的 MZ接近於0,如水,液體信號被抑制,從而特出其他組織。FLAIR (Fluid Attenuation IR) 常用於對CSF抑制。

IR序列的運用

腦部IR的T1加權可使灰白質的對比度更大。眼眶部STIR能抑制脂肪信號,增加T2對比,使眼球后球及視神經能更好顯示。脊髓採用FLAIR技術能抑制腦脊液搏動產生的偽影,以利於顯示頸、胸段脊髓病變。肝部微小病變,使用IR能處到較好顯示。......

相關問題答案
核磁和磁共振有區別嗎?
核磁共振有危害嗎?
高職和大專有區別嗎?
三七和田七有區別嗎?
離散型隨機變數和連續型隨機變數分別是什麼意思哦?有區別嗎? ?
職高和中專有區別嗎 ?
保衛和保安工作有區別嗎? ?
軍人和警察有區別嗎? ?
乙太網是什麼和寬頻連線有區別嗎? ?
郵箱的大小寫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