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作品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貝多芬主要作品的簡介

1、貝多芬鋼琴奏鳴曲(32首)(其中有我們熟悉的“月光”“悲愴”等~~~~)2、貝多芬交響曲1-9號 (其中有著名的命運 田園,。合唱)3、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 10首 9(“春天”,“克羅才”最著名)4、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他老人家唯一的一首提琴協奏曲)5、歌劇——費黛里奧6、序曲 有 愛格蒙特 克里奧蘭 費黛里奧 蕾奧諾1~3號7、浪漫曲兩首 F大調和G大調8、彌撒曲 彌撒曲 莊嚴彌撒 合唱幻想曲9、室內樂 絃樂四重奏1-16號 其中16號是貝多芬最後的作品 還有著名的鋼琴三重奏“大公” 同時還有大賦格以及鋼琴三重奏第七號

貝多芬的生平簡介和代表作品

貝多芬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家喻戶曉的作品有:

(1) 管絃樂曲:交響曲九部(最後一部有合唱);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五首;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協奏曲;序曲---《科里奧蘭》、《萊奧諾拉》第一、二、三,《命名日》、《獻給劇院》以及第(3)項中各舞臺作品的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小提琴與樂隊浪漫曲兩首.

(2) 合唱曲:彌撒曲兩部(C大調和D大調);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第九交響曲》.

(3) 舞臺作品: 歌劇《菲岱里奧》;戲劇配樂《愛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廢墟》;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

(4) 室內樂:七重奏;鋼琴和管樂五重奏;絃樂五重奏;絃樂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賦格曲》;絃樂三重奏四首;長笛、小提琴、中提琴小夜曲;鋼琴三重奏六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大提琴奏鳴曲五首;圓號奏鳴曲.

(5) 鋼琴曲:奏鳴曲三十二首;變奏曲二十一套;《小品曲》.

(6) 歌曲:聲樂套曲《致遠方愛人》;女高音和樂隊場景《阿!不忠a的人》;其它聲樂與鋼琴曲.

貝多芬祖籍佛蘭德的德國作曲家.生於波恩,祖父及父親均供職於科隆選帝侯.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羽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

1790年,海頓在從維也納至倫敦的途中,宴邀貝多芬及其他宮廷音樂家.事後貝多芬獲准於1792年去維也納從海頓學習,此後終生定居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曾去維也納從莫扎特學習,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斷.隨海頓學習的時間亦不長,且師生不能合作,後貝多芬師從阿爾佈雷希茨貝格、薩列裡、申克.

1795年於維也納首次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臺,演奏《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op.9.他雖與許多貴族,如華爾斯坦伯爵、魯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篤,並樂意接受個人的援助,但他反對18世紀把音樂家束縛於一個僱主手中的庇護人制度.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係備受痛苦.

重聽日益加劇,1802年,當他意識到耳聾已無法醫治時,寫了哀感動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打算自殺;奇怪的是這正是他創作最明朗的交響作品《D大調第二交響曲》之時.隨後幾年中,他對自己沒有希望成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於創作.他同疾苦的鬥爭,反映在《英雄交響曲》(1804)(到那時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強的交響曲)中.他沒有結過婚(雖然他不斷地與一些富有的女生相愛),孤獨感日益加重,作為他的無能的侄子卡爾的監護人,為孩子操心並沒有使他的脾氣好轉.他舉止極其粗暴,與出版商之間的關係趨於劍拔弩張.

到1819年,他完全失聰.在一生的最後階段,他創作了一些最偉大、最富於思想性的作品:最後五首絃樂四重奏,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曲》.在這些作品中他超脫個人生活的痛苦而進入藝術的未來境界.雖然它們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當時這些作品卻並不被人理解.第九交響曲是瓦格納的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絃樂四重奏影響了巴托克;邁克爾·蒂皮特宣稱他得益自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其它作品.

1826年,其侄自殺未遂後,貝多芬的健康日益嚴重惡化.翌年臥床不起,倫敦愛樂樂團匯來一百鎊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寫作第十交響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進展; 醫生診斷致他於死命的是浮腫病.

貝多芬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滿意為止.他對當時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現在《愛格蒙特》、《菲岱里奧》及《第九交響曲》等作......

貝多芬的作品特點和生平簡介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 音樂上的才能,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 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 貝多芬一生坎坷, 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 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 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 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 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 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1ww 在歐洲,從中古到近代,一直到古典樂派的大師為止,一部歐洲音樂史,幾乎就是一部宗教音樂史。換句話說,從九世紀到偉大的貝多芬開始他的“自由職業者”的藝術生活之間的幾百年裡,幾乎歐洲所有音樂家都是為教會服務的。而貝多芬改變了這一切!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十九世紀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家境貧困,有著一個和莫扎特完全相反的童年。當宮廷樂手的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一個象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環境不佳未能如願。母親是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在貝多芬少年時便去世了。 貝多芬四歲開始學習音樂,十二歲已能自如地演奏,十七歲赴歐洲音樂之部維也納進修,1787年拜見了他所仰慕的莫扎特。聽完他的演奏,莫扎特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從這時起,十七歲的貝多芬挑起了全家的重擔。這豈止是挑起了一副重擔,分明是挑起了一座山(有六個兄妹需要他掙錢養家)。1792年奧地利作曲家海頓途經波恩會見了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議他去維也納深造。同年,貝多芬第二次到維也納,師從海頓學作曲。由於性格不和,很快兩人便分道揚鑣。1795年,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號作品。此後五年,他陸續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鋼琴奏鳴曲》(即《悲愴奏鳴曲》1799年出版)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1800年以後,貝多芬的創作開始形成個人風格,即由維也納初期受海頓、莫扎特的影響,漸漸轉向一種富有哲理、戲劇性和英雄特質的音樂思想,從而形成新的創作傾向和創作風格。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的創作,這標誌著貝多芬的創作道路進入了成熟階段。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創作的基本邏輯棗“通過鬥爭,得到勝利”,“通過艱苦,走向歡樂”。《英雄交響曲》標誌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即《熱情》,1806)、《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806)、歌劇《菲德里奧》(1805)、《克羅採小提琴奏鳴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簡潔凝練、充滿鬥爭精神和勝利信念的《第五交響曲》(即《命運交響曲》)和純真質樸、歌頌大自然的《第六交響曲》(即《田園交響曲》)。1810年為劇本《埃格蒙特》、1811年為歷史劇《雅典......

貝多芬生平及主要作品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 音樂家。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 女兒。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 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 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 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 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 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裡工作。這種嚴酷的童 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 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 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 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 劇都曾有過貢獻。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 響,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但貝多芬 並未被艱難困苦的適遇所屈服,他設法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 他醉心於誦讀和研究古代神話、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他 對莎士比亞、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他雖然沒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賦,也沒有莫扎特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學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輩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 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創作的大合唱《約瑟 夫二世之死》,把約瑟夫二世當做人民的救世主來讚頌,這一方 面表現出他對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出貝多芬早年對改良 主義的不合實際的幻想。這部作品也是貝多芬把聲樂和交響樂溶 為一體的最早嘗試。

1792年,貝多芬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來到維也納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鋼琴家出入維也納的貴族門庭,並受 到貴族們的熱情接待和保護,他也曾一度產生過對上流社會的幻 想。但是,貝多芬所處的時代畢竟與海頓,莫扎特的時代不同, 時代賦予貝多芬更成熟的資產階級自覺性和個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開始就不甘願做貴族門的奴僕,而是要與貴族們有平等 的地位。後來貝多芬漸漸發現自己的資產階級理想和當時的封建 社會有著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開始面臨耳聾的威脅,使 貝多芬很快增長起一種對現實不滿,對個人命運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 家說來,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惡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 ,而長期隱 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 脫開海頓和莫 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他於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了他在創作 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熟時期。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力極 為旺盛,表現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作品。貝 多芬成熟時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邏輯——......

貝多芬生平簡介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祖籍荷蘭(亦說波蘭),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才能,八歲開始登臺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作品的風格和代表作

第一個時期是1794—1800年。這一時期他寫了13首鋼琴奏鳴曲。貝多芬音樂風格中最有代表意義的“英雄性”在這些作品中有了初步的體現。誕生於該時期的《悲愴》則是他受到耳聾威脅時的痛苦內心的表白。

第二個時期是1801—1814年。這一時期他又有14首奏鳴曲問世。這些作品是貝多芬脫離18世紀傳統的重要標誌之一,而成為進入他創新階段的鋼琴作品。從《暴風雨》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貝多芬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樸素的音樂語言表達了他那最豐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

第三個時期是1816—1822年。這個時期,貝多芬創作了最後5首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晚期風格的體現。這一時期的鋼琴奏鳴曲不再像早期和中期的作品那樣感情激烈、充滿矛盾,而給人超凡的寧靜與精神的昇華。在鋼琴音樂史上,貝多芬是繼巴赫以後又一位傲然屹立的巨人。巴赫站在復調音樂之巔,貝多芬則立在主調音樂頂峰。兩位偉人所創造的鋼琴作品堪稱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最高典範。正因為如此,音樂史學家曾將巴赫的48首平均律鋼琴曲和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分別奉為鋼琴音樂中的“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

貝多芬的作品(最好是著名的)

1792-1803中有“悲愴”、“月光”、“暴風雨”、第一、二交響曲,6首絃樂四重奏。“第三交響曲”標誌他“英雄音樂風格的形成”。“第三交響曲”至“第八交響曲”、“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至“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6首“鋼琴奏鳴曲”、“克羅採和春天”小提琴奏鳴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拉組莫夫斯基絃樂四重奏。

晚年:五首鋼琴奏鳴曲:(Op.101、106、109、110、111)、《迪亞貝利變奏曲》、《莊嚴彌撒曲》、《第九交響樂》,6首絃樂四重奏(Op.127、130、131、132、133、135)

貝多芬的作品名稱

種類 作品編號 作品名稱

交響曲 Op.21 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

Op.36 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

Op.55 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Op.60 降B大調第四號交響曲

Op.67 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Op.68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Op.92 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

Op.93 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

Op.91 戰爭交響曲(威靈頓的勝利)

Op.125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管絃樂 Op.40 G小調小提琴浪漫曲

Op.50 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絃樂

四重奏 Op.127 降E調第十二號

Op.132 A小調第十五號

Op.133 降B調(大賦格曲)

Op.130 降B調第十三號

Op.131 升C小調第十四號

Op.135 F大調第十六號

Op.33 偉大追逸曲

宗教音樂 Op.123 D大調(莊嚴彌撒曲)

鋼琴作品 Woo59 給愛麗絲

芭蕾舞劇 Op.43 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序曲

歌劇 Op.72 費德里奧

合唱曲 Op.80 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

與鋼琴

奏鳴曲 Op.24 F大調(春)

Op.31 C小調奏鳴曲

Op.47 G大調(克羅採)

協奏曲 Op.15 C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9 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37 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Op.56 C大調六重協奏曲

Op.58 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Op.61 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Op.73 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序曲 Op.72a 雷奧諾拉序曲

Op.62 柯里奧蘭序曲

Op.84 艾格蒙序曲

Op.113 雅典廢墟序曲

Op.117 史蒂芬生序曲

Op.115 命名日慶典序曲

奏鳴曲

變奏曲 Op.13 C小調鋼琴奏鳴曲(悲愴)

Op.27 No.2 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

Op.28 D大調鋼琴奏鳴曲(田園)

Op.34 降E大調英雄變奏曲

Op.31 No2 D小調鋼琴奏鳴曲

Op.53 C大調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

Op.81a 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告別)

Op.90 E小調鋼琴奏鳴曲

Op.106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漢馬克拉維亞)

Op.120 狄亞貝里變奏曲

參考資料:www.yies.ilc.edu.tw/musicjoy/musicer/beet ...

貝多芬的介紹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生平介紹

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反抗命運 ——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裡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訊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儘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採》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晚年失聰,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

相關問題答案
貝多芬的作品介紹?
關於貝多芬的作文?
貝多芬的介紹?
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
音樂家貝多芬的資料?
貝多芬的人物性格?
貝多芬的交響曲有哪些?
貝多芬的命運?
名人傳對貝多芬的描寫?
名人傳中貝多芬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