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一首音樂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如何欣賞一首歌

感知 想象 評價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雷默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的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特徵,那就只能說這個領域正力圖成為‘審美教育’。”他還說:“如果音樂教育要成為音樂教育,並同時成為審美教育,它的起點必須是清楚地理解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審美價值。”從上面的話中可以看出,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也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在實施審美教育的全過程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無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務之一。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成為落實審美教育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所在。   審美能力的培養,除了向學生傳授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瞭解音樂表現的手法和技巧外,還要引導學生參加音樂欣賞活動,培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評價能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下面筆者就談談在音樂欣賞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細心聆聽、學會感知   音樂欣賞活動離不開人的想象聯想、情感體驗。而想象聯想、情感體驗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覺。感知是一切音樂欣賞活動的心理基礎。所謂感覺指的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整體反應。”可以說,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形式。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體有捕捉審美對象的所蘊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只有當人的聽覺器官從純生理器官上升到審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為一個能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樂美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去發現、探尋音樂作品中的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通過旋律、曲式、速度、力度等來表現藝術構思,通過聽覺引起人們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應,使大腦和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美國當代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科普蘭在其著作《怎樣欣賞音樂》的扉頁上寫著:“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   而細心聆聽就是獲得音響感知的主要手段。   當我們聆聽一首樂曲的時候,必定會受作品中各個音樂要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情緒的反應,我們對音樂作品的這種情緒的反應,是感性的,它並不需要經過理性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全神貫注地去聆聽音樂,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會學生如何去聆聽音樂。在欣賞過程中,必須注意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色變化的能力。一般來講,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的聽辯能力,學生就不一定具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循序漸近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讓他們對音樂作品有整體性的感知能力。要讓學生主動去聽,而不是教師在一味地灌輸,把音樂交給學生自己,才能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與欣賞範圍的不斷擴大,學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會不斷提高和趨於完善的。   二、靜心感受、學會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新形象的過程。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想象屬於審美想象。審美活動中......

深度分析:如何欣賞音樂

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對於音樂的認識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而要說真正的欣賞音樂卻不一定每個人都是正確的方法。 音樂要懂得欣賞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隻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麼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瞭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衝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瞭解音樂的渴望,但如果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談音樂的感染力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祕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類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絃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音樂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臺電視臺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裡,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麼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裡的和絃、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樂的真諦。比如《藍色多瑙河》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認識階段,我們會覺得它十分動聽,其實我們僅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以及這首名曲的故事名聲以及其他因......

關於怎樣欣賞一首歌曲

首先可以從歌曲體裁分析,歌曲體裁有頌歌、進行曲、抒情歌曲、諷刺歌曲、詼諧歌曲、舞蹈歌曲、敘述性歌曲、兒童歌曲等。流行歌曲中常見的是抒情歌曲,然後是動感十足的舞蹈歌曲,也有少數的詼諧歌曲。

從歌曲的演唱形式分析,演唱形式有獨唱、重唱、齊唱、對唱、合唱、小合唱等。現在人們欣賞的流行歌曲中多數是獨唱,少數的重唱和合唱。

從歌曲的演唱方法分析,有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種。現在的很多歌唱家、歌星或歌手的演唱方法是採用融合的方式,唱出來的感覺很好!

在國內的美聲唱法中,我比較喜歡毛阿敏和楊洪基的演唱。毛阿敏的演唱是屬於美聲唱法的,融合著通俗唱法的感覺,她演唱的歌曲《同一首歌》,聽起來滿舒服的,醇厚的聲音是圓潤、溫暖和美感!楊洪基是正統的美聲唱法,注重歌唱中的氣息和輕聲,喜歡他演唱的俄羅斯歌曲。他那具有立體感的聲音,演繹著渾厚濃重的憂鬱美!除此之外,我幾乎都是聽歐美歌曲,輕聲的美聲唱法,令我非常的沉迷和陶醉!三種演唱方法中,我偏愛美聲唱法,也許是因為我的聲樂導師屬於美聲唱法。

有時候也欣賞一些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現在流行歌曲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歌星人數也是迅速增加,但並不是每個歌星演唱的每首歌曲都喜歡,我是有選擇的欣賞。

印象較深刻的流行歌星有許魏、林志炫和孟庭葦......他們的演唱耐人尋味、感人至深,已形成了自己穩定的、獨特的演唱風格和個性。傾聽許魏的演唱,情感的表達非常豐富,磁性的嗓音具有獨特的韻味;也感受了孟庭葦的演唱,其歌聲、情感及整體音響渲染了一種脫俗、空靈和飄逸的美。

從人聲類別分析,人聲類別有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女性朋友基本上是屬於女高音,女中音極少數了,中國的歌唱家關牧村就是屬於女中音。

從情感類型分析,情感類型有恩情、親情、鄉情、友情、同情、愛情、迷情、溫情等。現在的流行歌曲以描寫愛情和友情為多,描寫親情的屈指可數。

大部分朋友在欣賞歌曲的時候,總是不知不覺的去分析歌曲的情感,因為人們對歌曲的直接感受就是對歌曲情感的理解。例如,於文華的歌曲《不要惦記家》,將兒女對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濃濃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所以聆聽的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溫暖的、質樸感人的親情。例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是一首表達愛情的藝術歌曲,也是一首甜美的詩。人們可以從纏綿委婉、浪漫典雅的旋律中,感受到心上人在深情的傾訴著真摯而熱烈的愛情!

怎樣欣賞音樂

寫給想聽古典音樂的朋友們!要想進入古典音樂殿堂的朋友你們好,我以過來人的身份為了幫助你們入門,想對你們談談感想和提一些建議,使你們能儘快的翱遊在古典音樂的殿堂,給你們帶來無盡的歡樂。

對於你們而言首先應知道一些西方古典音樂的起源和它門的演變過程,知道一些每個時期的主要音樂家[包括他們的生平,簡介,年代和背景以及他們的命運]及代表作品和作品的風格。這些也是應該瞭解的。 要想入古典音樂之門,首先培養聽古典音樂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就像小孩學會了走路剩下的就可以靠自己了!

下一步談一談怎樣開始聆聽,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及修養,由簡到繁,樂隊編制由小到大徐徐漸進的原則,先從簡潔明快優美動聽,比較容易接受的使人感覺非常親近的音樂風格的曲目來聆聽。由於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修養不同,對音樂的感悟和接受能力不同,音樂又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在聽音樂時,應根據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應該有個側重{是喜歡大作品,交響樂或管絃樂,協奏曲,序曲等,還是室內樂,器樂獨奏或歌劇等}。在這一點上應該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有了這個出發點就比較容易入門了。對於有些文化層次較高又有一定的音樂修養的朋友,可以進度快一些,聽的範圍可以廣一些。

發燒初友最關心的摸過於古典入門的曲目問題,但由於發燒初友的文化層次,生活經歷,性格愛好的不同很難有一個統一和正確的答案。這也正是一些資深發燒友和專業人事最感頭痛之事。所以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愛好來為初燒友抓方拿藥。在不知您的底細的情況下為您盲目的建議不免有些偏頗和不夠全面,但在這種情況下也只好這樣為之了!

直截了當的說聽古典音樂我首推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因它被一些音樂愛好者稱為是古典音樂中,最通俗,最優美,最平易近人,最能打動人,最好聽的古典音樂。他們的音樂題材豐富,手法變換多端演奏基本是大作品形式(序曲,圓舞曲,進行曲,波爾卡等),通俗易懂,旋律優美,高雅華麗,氣勢磅礴美不勝收。被認為是離古典音樂殿堂最近的門。一首藍色多惱河使多少人魂遷夢繞,一首拉德斯基進行曲又使多少人蕩氣迴腸。不聽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不叫古典音樂愛好者。君不見每年一次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維

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基本上全是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它讓世界上多少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培養了不知多少的古典音樂愛好者。所以聽施族音樂可以迅速提高你對古典音樂的鑑賞水平和能力。可見施族音樂在古典音樂中的地位是無人能憾的。

推薦:87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及歷年的新年音樂會專集。另外:TELARC公司出的兩盤施族的音樂應該擁有,此碟發燒友必備之物,即可考機又可欣賞一舉兩得,他的演奏近乎通俗,音響性及好,是通俗音樂樂友轉向古典音樂的橋樑。還有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在專門的音像店比比皆是,可根據樂隊和曲目不難挑選。

再說一下其它必聽的入門曲目。當首推早期巴洛克時期古典音樂的鼻祖,代表人物巴赫的作品為切入口,{因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已經是古典音樂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時期,其中曲目繁多,風格多樣,美不勝收。他門的音樂古樸典雅,親切自然,節奏流暢,旋律優美,清澈透明委婉動聽的特點,在古典音樂中獨樹一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財富。此時期的代表人物還有亨德爾,維瓦爾地等}。巴赫的作品如果可能的話各種作品都可以聽,如果選精品的話,有:小提琴協奏曲,雙小提協奏曲,勃蘭登堡協奏曲,賦格的

藝術,平均率鋼琴,管玄樂組曲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渤蘭登堡協奏曲,此曲被人類送入太空用做與外星人聯繫,由此不難看出巴赫的音樂在古典音樂中的地位。亨德爾的水上音樂和煙火音樂,也是可聽的華麗的宮廷音樂,非常美。維瓦爾第以協奏曲文......

如何分析音樂作品

最近在入門電影相關,加上以前選修課選過電影配樂,就大概談談電影中的音樂吧。分析一部電影中的音樂作品,可以從其起到的作用談起。   在電影中,很多時候音樂是沒有歌詞的,因此相當抽象、純粹。要務實地談音樂的「內容」,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有歌詞的時候,音樂本身傳達的意義和情感比較明晰、具體。然而,對於一部影視作品來說,當音樂和影像有機結合時,意義更容易傳達。有一點要注意,影視音樂作品並不僅限於一首完整的歌曲(由人聲或樂器完整演奏),也指電影中應情節要求加入的配樂。一般的電影OST(Original Sound Track)中都可找到公開發行的配樂原聲。   電影音樂的理論變化很大,因此並沒什麼固定的賞析方式。   有人堅持電影音樂應有屬於自己的意義和尊嚴,甚至有人認為音樂應該主導影像。有一些導演提倡「純粹說明式」的音樂,這種音樂和影像的地位在影視作品中是完全相等的。比如一些經典的懸疑片中,一個人遭遇了緊急情況,或是一宗謀殺案在悄然進行中——此時此刻,演員的每一個動作(步伐、呼吸、神態變化等),其實都有相對應的音樂強調其懸疑性。比較經典的有Bernard Herrmann在著名驚悚影片《觸目驚心》(Psycho, 1959)中編制的「浴室殺人」場景配置音樂,極大地刺激了觀眾的聽覺,也成就了Herrmann這位電影配樂界殿堂級巨人。他自己說,《觸目驚心》三分之一的電影效果應歸功於配樂。   當然,也有人堅持,電影要以影像為主,音樂不可喧賓奪主。不過,大師級別的導演往往對電影音樂要求極高,因此也不惜重金和優秀的作曲家聯手。導演本身不一定要對音樂內行,他只需要認清電影某個部分需要的戲劇性就行了。至於如何將戲劇性融入音樂,就是作曲家的事了。導演和作曲家的合作關係不一而足,有的作曲家是看了粗剪(rough cut)之後立馬開始寫,有的則是看完細剪才動筆。大多數歌舞片的導演都是在開鏡前就與作曲家合作完成了片中音樂的製作,開拍前事先在錄音室錄好了,再拿給演員對口型。

如何鑑賞音樂

如何欣賞音樂

(一)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隻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麼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其實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瞭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衝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瞭解音樂的渴望。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祕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類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絃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臺電視臺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裡,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二)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麼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 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裡的和絃、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

我們應該怎樣鑑賞音樂?

這個基本有定論,科普蘭有關於欣賞音樂的精闢論述,一般世界上都接受他的觀點,大致是這個意思: 艾倫·科普蘭把傾聽音樂分為三個階段: 1、美感階段; 2、表達階段; 3、純音樂階段。 1、傾聽音樂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純粹為了對音響的樂趣而傾聽,這就是美感階段。 在這個階段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們在幹別的事情時,把收音機打開,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裡看這本書。設想鋼琴上奏出了一個音,這個音是足可以立即改變房間的氣氛,證明音樂的音響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和神祕的力量,誰嘲笑或小看這點,誰就會顯得很愚蠢。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自從為是合格的音樂愛好者在這個階段養成了不良的聽音樂的習慣。他們去聽音樂會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音樂允許他們離開了音樂,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幻想的境界,這種幻想是由音樂引起的,是關於音樂的,可是他們又不怎麼傾聽音樂。 是的,音樂音響的感染力是一種強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應讓它在你的興趣中佔據不恰當的位置,美感階段在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這並不是全部問題的所在。 關於美感階段無需扯得太遠。音樂的感染力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還存在著對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響素材更為敏感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種方法使用音響素材的。不要以為音樂的價值相當於它訴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為最好聽的音樂是由最偉大的作曲家寫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拉威爾就應該是比貝多芬更偉大的創作家了。問題在於作曲家使用音響要素的方式因人而異,他對音響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在聆聽音樂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所以,讀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聽音樂的這個初級階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識的聆聽方式。 2、傾聽音樂的第二個階段是表達階段。 我自己認為,所有的音樂都有表達能力,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後面都具有某種涵義,而這種涵義畢竟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全部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問答式簡單地加以說明:“音樂有涵義嗎?”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語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這就是癥結所在。 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喜歡說音樂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更進一步說所有的音樂都只有純音樂的涵義。他們的真正的意思是說,找不到恰當的言詞來表達音樂的涵義,並且即使能夠找到,也沒有必要去找。 不過不管專業音樂工作者怎麼講,大多數初學音樂的人還是要制訂明確的言詞來說明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因此他仍總是覺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貝多芬容易些。首先,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樂曲制訂內容明確的涵義要比為貝多芬的這樣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這位俄國作曲家來說,每當你回到他的一首樂曲上去的時候,它幾乎總是向你述說著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說清貝多芬在講什麼卻經常是很困難的。任何音樂家都會告訴你,這就是為什麼說貝多芬是更偉大的作曲家的緣故。因為每次都向你述說同樣內情的樂曲很快會變成枯燥的樂曲;而每聽一次都能有細微不同涵義的樂曲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話,你不妨聽一下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四十八個賦......

怎樣欣賞音樂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主要是樂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

術。創作、演奏(演唱)和欣賞,是音樂藝術實踐的三個方面。欣賞音樂是一種審美活動。美的標準是由一定時代、一定民族、一定社會群體的審美趣味所決定的。欣賞音樂有三個階段:1、官能的欣賞;2、感情的欣賞;3、理智的欣賞。官能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即好聽),是比較初淺的欣賞。要對一個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領略,從而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就必須進入感情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

要從官能、感情和理智三方面全面地欣賞一個作品,就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1、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2、作品的民族特徵。3、作者的創作個性。4、作品標題的內容。5、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6、曲式和體裁。其中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及曲式和體裁知識,是基本樂理的常識。下面對這兩項基本樂理的常識,做簡單介紹。

旋律又叫曲調,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長短和強弱關係而組成的音的線條。它是塑造音樂形象最主要的手

段,是音樂的靈魂。

節奏是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係和強弱關係。由於不同高低的音同時也是不同長短和不同強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然包含節奏這一要素。

節拍是強拍和弱拍的均勻的交替。節拍有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節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進行的。

速度是快慢的程度。為使音樂準確地表達出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必須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是強弱的程度。音的強弱變化對音樂形象的塑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音區是音的高低的範圍。不同音區的音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

音色是不同人聲、不同樂器及其不同組合的音響上的特色。通過音色的對比和變化,可以豐富和加強音樂的表現力。

和聲是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同時結合。和絃進行的強和弱、穩定與不穩定、協和與不協和,以及不

穩定、不協和和絃對穩定、協和和絃的傾向性,構成了和聲的功能體系。和聲的功能作用,直接影響到力度的強弱、節奏的鬆緊和動力的大小。此外,和聲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復調是兩個或幾個旋律的同時結合。不同旋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復調,同一旋律隔開一定時間的先後模仿稱為模仿復調。運用復調手法,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發展的氣勢和聲部的獨立性,造成前呼後應、此起彼落的效果。

調式是從音樂作品的旋律與和聲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歸納出來的音列,這些音互相聯繫並保持著一定的傾向性。而調性則是調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許多音樂作品中,調式和調性的轉換和對比,是體現氣氛、色彩、情緒和形象變化的重要手法。

音樂語言的各種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幹變萬化的表現力。旋律儘管是音樂的靈魂,但其他要素起了變化,音樂形象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在一定條件下,其他要素甚至可起主要作用。例如,賀綠汀的管絃樂曲《森吉德馬》,第一段輕柔緩慢,用拖長的和絃和陪襯聲部來烘托旋律。開頭由雙簧管和長笛吹出富於田園風味的曲調,在絃樂器和絃的襯托下,音色顯得柔和而平靜,描寫了遼闊的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後來旋律先後改由圓號、小提琴和小號吹奏出,色彩漸漸明朗起來。第二段快速而強勁,絃樂器撥絃奏出輕快活躍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也改變不大,但由於速度、力度以及伴奏樂器的節奏都起了變化,因此表現了不同的音樂形象,反映了內蒙人民載歌載舞的愉快生活。

另外,還有曲式,是音樂材料排列的樣式,也就是音樂的結構佈局。曲式有樂段、多段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迴旋奏鳴曲式、混合曲式、套曲形式等。另外,還有中國古典和民族樂曲獨特的曲式。曲式是為表現不同音樂形象、內容的需要而設置的。

體裁是......

聽一段優美的音樂欣賞一幅作品你感受是什麼

拋棄生活的煩惱和學習的壓力,投入到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在這樣充滿音樂獨有色彩的氛圍之下,心靈上總能得到最大的放鬆和安撫,擺脫一切一切的不快和喧囂,給自己的心靈留下一片明淨的天空。 熟悉的樂曲,彷彿把我們帶入了山水秀麗的江蘇無錫:在我們的眼前,彷彿展現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麗的景色。伴著泉水的湧動,這支婉轉的樂曲又彷彿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華彥鈞,出生在江蘇無錫。他對民間音樂有著強烈的興趣,從小就學了擊鼓,吹笛,拉二胡,彈琵琶。十五六歲時,已成為當地一名出色的樂師。而他三十四歲的時候,疾病使他雙目失明瞭。貧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頭,生活極為艱苦。但他骨氣剛毅,從不乞求別人的施捨,而是以賣藝為生。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長期生活於社會的底層,有著鮮明的愛憎,他曾編演過許多樂曲,剛才我們所聽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於他生活在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他也曾編演過許多諷刺性的樂曲,向邪惡勢力挑戰,如《聽鬆》《漢奸的下場》等曲目,表達了他對日寇及漢奸的極大的義憤,而他因此也成為了反動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國民黨毆打成疾,被迫停止了賣藝生活。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阿炳終於盼到了全國的解放,他的藝術生涯也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採訪了阿炳,並在匆忙中錄下了他所彈奏的《二泉映月》《聽鬆》《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樂曲。他還答應半年後繼續錄製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於他長期遭受舊社會的折磨,竟於當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數百首樂曲的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 《二泉映月》作為他僅保留下來的幾首曲目之一,顯得彌足珍貴。據說在錄製它的時候,工作人員曾詢問阿炳樂曲的名字。阿炳說,既然廣東有《三潭印月》,那麼這首曲子就叫作《二泉映月》吧。就這樣,《二泉映月》流傳了下來,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二泉映月》以一種抒情式的音樂語言,向我們描繪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無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 在曲子開端是一段引子,它彷彿是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彷彿作者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我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彷彿在樂曲開始之前,作者已經在心中默默地說了好久了,不知不覺地發出這聲嘆息,樂曲如同一個老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在傾訴著在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脫的哀痛,他在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滿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第四段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而結束句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彷彿作者仍在默默地傾訴著,傾訴著,傾訴著…… 可以說,這首曲子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達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它不僅在國內深得人民喜愛,也在國際樂壇上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它以它深沉、悠揚而又不失激昂的樂聲,撼動著千百萬人的心絃……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絃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什麼。 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薑建華用二胡演奏的原曲......

以一部或幾部作品為例講解如何欣賞音樂

音樂欣賞可分為三個階段

1. 官能的欣賞,有人稱之為美感階段,在這個層次上聽音樂,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滿足於悅耳動聽或刺耳難聽)比如當我們在做別的事情或在咖啡廳,舞廳時,便心不在焉也沉浸在音響中了,這時單憑音樂的感染力及氣氛就可以把我們帶到一種無意識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而有不少音樂愛好者在聽音樂會時,也僅僅是為了忘掉自己,把音樂作為一種安慰或解脫.他們進入了一個虛幻的世界,一個理想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無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當然他們也沒有思考音樂.

2. 情感的欣賞(情緒反應),有人稱之為表達階段.雖然很多作曲家傾向於迴避討論有關音樂所表現的內容,雖然想用語言去解釋一首音樂作品的涵義何在是十分困難的,但不應導致另一個極端,即否認音樂想要"表現"什麼內容.在不同的時刻,音樂表達了安詳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勝利,憤怒或喜悅的情緒,它以無數細微的差別和變化表達其中的每一種情緒以及許多別的情緒,它甚至可以表達一種任何語言中都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的涵義.老柴及德活夏克第二樂章的主題我們聽了會淚水沾巾,這不是由於聯想到什麼別的悲傷事件即移情聯想(當然也有人會移情聯想)而純粹是由於音樂本身的魅力,是作曲家將這種情感用音樂表達出來,經樂隊演奏後被欣賞者所接受,這是用任何語言也無法表達的,只有親耳聆聽.

("江河水",

3. 理智的欣賞(理論上分析出曲了為何是悅耳動聽,為啥是如此的情感等),有人稱為純音樂階段.音樂除了它的音響和所表達的情感外,是作曲家使用"音樂語言"創作出來的,故欣賞者應有意識也支聆聽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等音樂素材,為了追隨作曲家的思路,還必須懂得一些音樂曲式結構的原理,只有這樣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理解,從而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

要從官能,情感和理智三個方面也欣賞一部作品,就需瞭解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

1, 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一首音樂作品,問題表現了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

2, 民族特徵.俄國作曲家格林卡說過:"創造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不過把它編成曲子而已".一切音樂作品都植根於民間音樂,因此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徵,有些作品概括也體現了民族音樂語言的某些特點(如999朵玫瑰取材於彝族舞曲),另一些作品則和具體的民族民間單調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如小提琴協奏曲採用越劇曲調.

3, 作者的創作個性.作曲家由於生活時代,環境素養,經歷和藝術趣味的不同表現為各不相同創作個性.不同作曲家有不同創作風格,同一作曲家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也不盡一樣.

4, 標題及無標題.

5, 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音樂語言包括很多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四種:節奏,旋律,和聲和音色.此外還有節拍,速度,力度,音區,調式,調性等.

6, 曲式和體裁.曲式是音樂材料排列的樣式,也就是音樂的結構佈局.如樂段,二段式,三段式,復三段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迴旋奏鳴曲,混合曲式,套曲等.體裁是音樂的品種,如歌曲,舞曲,進行曲,諧謔曲,敘事曲,夜曲,序曲,交響詩,協奏曲,組曲,歌劇,舞劇,清唱劇等.

除了音樂語言本身的表達外,每一位指揮家會對同一部音樂作品做出不盡相同的解釋,每個樂團也會以其不同的音色風格演奏作品,這也是我們在欣賞音樂時需要觀察,瞭解的.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欣賞一首音樂作品?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我們該如何欣賞音樂?
深度分析:如何欣賞音樂 ?
如何欣賞歌手的演唱?
如何欣賞山水畫?
如何申請網易音樂人?
如何欣賞油畫作品?
如何欣賞美術?
如何刪除酷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