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逆全球化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闡述世界範圍內逆全球化浪潮出現的原因

逆全球化浪潮的根源:發達大國在全球化中受益下降,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受益較大

追溯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逆全球化並非常態,而且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化具有深層次的客觀原因,即現代科技革命縮短了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通信成本及交通距離,世界成為“地球村”,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國際金融深化發展促進資本自由流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資金支持。世界主要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共同的市場體系。冷戰結束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和平的發展環境。跨國企業攜帶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及資金,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而WTO等國際機構成為全球化深化發展的保障。在此背景下,2015年全球GDP達到73萬億美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0年增長兩倍多,而全球在公元0-1000年經濟僅僅增長15%左右。雖然全球經濟發展與諸多因素有關,但當代全球經濟更快發展,顯然與世界開放合作的全球化息息相關。

既然全球化能夠促進全球經濟更快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大的財富,為世界帶來巨大好處,那為何當前會出現逆全球化的問題呢?觀察當前逆全球化的相關現象,全球失衡是最重要的原因。雖然全球化為人類提供了創造更多財富的機會,但世界各國從中得到的好處卻並不相同,收入差距的擴大預示各國人民從全球化中得到的好處也有巨大差異。有些國家通過全球化釋放了比較優勢,市場持續擴張推動經濟較快發展。有些國家由於缺乏競爭力而在全球化浪潮中產業不斷向外轉移,國家產業空心化而出現經濟增長乏力問題。

結合數據來看,世界主要經濟體失衡的問題確實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而出現不斷增大的現象。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到本次金融危機之前,蘇聯解體及東西德合併,先前倡導計劃經濟的國家紛紛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加入美國二戰以來主導構建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全球化獲得了加速發展。在此背景下,發達經濟體經常賬戶赤字佔GDP比重不斷擴大,預示發達經濟體出口難以彌補進口而導致赤字不斷增大,發達經濟體必須從外部持續借債以維持經濟平衡。與此相反的是,同一時期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經常賬戶盈餘佔GDP比重不斷增大,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釋放比較優勢而不斷增大市場份額,出口收入遠超過進口的支出,而且伴隨著全球經濟的景氣發展,大宗商品出口國經常賬戶餘額大幅增長。

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化過程中受益較大,這也就不難理解金融危機以來為何發達大國更熱衷於推動逆全球化的進程。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大國對中國等國商品採取更嚴厲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雖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顯然與發達大國在全球化中收益下降有關。奧巴馬時代美國期待重塑全球經貿規則,特朗普時代倡導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政策,客觀上揭示了美國等發達大國對當前全球化的不滿。英國脫歐等事件的發酵,突出了一體化過程中各國的權責分配矛盾問題,歐盟一體化雖然推動了歐盟經濟的發展,但希臘、意大利等競爭力較弱的國家出現競爭力不斷弱化甚至出現債務危機的問題,加上難民大規模湧入增大財政支出壓力,英國認為權力與責任出現了不對等的問題,而德國、法國等競爭力較強國家卻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發展。雖然歐盟與全球化並不一致,但歐盟代表著全球化更深層次的發展,客觀上也揭示了開放合作的問題所在。

全球失衡的治理不僅涉及開放政策的調整,也涉及人口結構、創新等深層次的競爭力影響因素的變化,這就需要增強全球經濟協調。通過創新全球經濟治理,加強國際溝通協作,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由外需、投資依賴轉為消費、投資、出口平衡增長,發達國家應增加儲蓄,由過度依賴消費轉為消費、投資、外需平衡增長,促使世界更多國家在......

為什麼全球化會發生逆轉

顯然,經過長期由全球化和全球貿易推動的經濟增長之後,各國政府在經濟困難時期越來越多地尋求保護本土產業。WTO的一項統計表明,其成員國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已經推出了2100多項限制貿易的措施。

本文顯示,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打擊下,各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保護社會的政治要求。但受以往的政策範式影響,這些國家的政府卻在本來需要加強社會保護時企圖進一步釋放市場力量。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作為一種高度制度化的關於全球化的信仰,變成了一種強大的慣性存在,它阻礙著政策制定者們去有效地應對2008年至今的後經濟大蕭條時代(thepost Great-Recession era)迅速變化的新環境。這是全球化在美國與歐洲遭遇強烈的政治反彈,全球化逆轉成為一個現實可能的重要原因。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競爭的激烈程度和特朗普最後當選顯示,經過60年的積累,全球化在發達國家內部造成的緊張關係已經接近爆發的臨界點,其標誌就是波蘭尼所討論的社會保護已經成為公共政策的重大議題。釋放市場力量,推動資本、商品和人的自由流動當然帶來了極大的經濟福利,但是這些福利的分配卻是極為不公平的。精英們獲得了更高的工資和投資收入,更豐富的商品選擇,以及更國際化的生活方式,而底層民眾則不得不因為跨國公司的離岸生產和外包而喪失就業機會和忍受貧困,同時還面對移民帶來的日漸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增加的恐怖主義威脅。

這次美國大選的結果對當前這一輪全球化的命運至關重要。特普朗贏得選舉,美國幾乎可以肯定將向限制自由貿易的方向轉變。TPP基本已經不可能在近期內再被提上議事日程,美國非常可能要求重新談判NAFTA。美國在外交上也有可能開始變得"內向",在世界各個衝突的熱點地區減少干預。剩下的問題只是特朗普政權將以多快的速度,將全球化逆轉推進到什麼程度。當然,雖然目前美國共和黨已經在參眾兩院同時成為多數黨,共和黨主流與特朗普在許多政策上觀點完全相反,特朗普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推行他在選舉中宣示的政策還有待觀察。然而,不容置疑的是美國將在與自由貿易有關的議題上變得更為保守。

全球化逆轉的最大可能是阿瑞基指出的由於金融財政擴張而導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國際金融當前正處於以全球債務飆升為代表的嚴峻的形勢中。麥肯錫的一項研究分析了2007年至2014年間,47個國家的政府、住房和企業總債務與其經濟規模的關係,研究發現債務比率在每一個國家都在上升,一些國家的債務有實質性變化。在美國,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從2007年的217%小幅升至2014年的233%。在西班牙則是從241%竄升至313%,日本則從336%升到400%。高債務明顯使得該國經濟面臨更大的風險。

下一輪的金融危機很有可能從歐洲開始。2013年,在塞浦路斯銀行危機之後,歐洲為了形成歐元區的銀行聯盟通過了一系列規章。受限於這些新規,“未來歐元區銀行救市的全部負擔不應該由納稅人承擔。任何國家的政府在救助銀行前,首先應該讓銀行的股東和他們的非高級債券持有者承擔大部分賬單。”

如今,德國和意大利的銀行都遇到大麻煩,但是這些新規禁止兩國政府去救助。

德意志銀行在美國房地產泡沫中進行了欺騙性的抵押貸款行為,被美國司法部處以146億美元的罰款,這可能引發德國的金融危機。這件事的時間點讓問題變得更糟:明年德國將進行議會選舉,德意志銀行危機十之八九會削弱總理默克爾在國內和歐洲領導集團中業已脆弱的權力。德意志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未能從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然而多年不計後......

經濟全球化本質原因和內容

.根本原因——資本過剩。產業資本作為資本輸出的另一種形式,它同金融資本一樣,都是由資本主義普遍存在的資本過剩所引起。這是其產生的根本原因。不過,產業資本之所以能夠從金融資本輸出中獨立出來,這是由壟斷造成的,能夠提供高額利潤使壟斷本身成為競爭目標。壟斷把產業資本輸出作為自我實現的一種手段。在國內佔據了壟斷地位的企業為了壟斷世界市場必然發動國際競爭。手段之一就是輸出產業資本,佔領他國的市場和資源。壟斷還為產業資本輸出創造了條件。那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最有可能在同外國當地資本的競爭中獲勝,突破資本轉移成本的阻礙。而且此時一些落後國家已經具備了產業資本輸入的條件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世界普遍交往進程中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資本通過把自身矛盾和危機普遍化、全球化的辦法,來解決這種矛盾和危機,這是資本發展的不可逆轉的趨向。但是,矛盾的擴大化、矛盾的轉移,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關係的固有矛盾,只是在更深更廣的程度上加劇矛盾。

內容 (1)生產的全球化。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系列高精尖產品和工藝技術的出現,生 產領域的國際分工和協作的加強,各國在生產上密切配合的趨勢。

(2)貿易的全球化。國際貿易活動雖然已有很長的歷史,但它的全球化則是近幾十年來 在工業和科技革命推動下出現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發展得更快。

(3)資本全球化。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輸出意味著資本國際化開始出現。近二三 十年來,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資本 全球化趨勢。

什麼是經濟逆全球化

封閉式

經濟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各指什麼?

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簡單的說也就是 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繫的一個整體)。 反全球化是指人們因為當今的全球化進程中產生了許多嚴重的問題的尤其是社會問題;是因為隨著當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前進,世界卻日益分裂化;是因為當今西方主導的全球化不能公平對待世界每個國家,不能公平對待世界多數人民等很多原因進行的反抗活動

特朗普逆經濟全球化的利弊有哪些?

首先,不能說經濟全球化創造了美國,經濟全球化,多說也就是最近30年的事情,而30年前美國早就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霸主了,要說全球化造就了誰,應該是中國,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代表,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受益最多,也成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其次,全球化使美國的大型跨國企業們受益,他們用第三世界國家,比如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來生產,同時在美國本土壟斷了技術和研發,使美國的產業結構變成了技術開發部門,和資本管理部門為主的結構,同時為全球資本流動和輸出服務的金融產業大行其道。事實上美國有三分之一的就業是與金融產業相關的。

第三,特狼普上臺的主要支持者是美國中下層藍領白人,正是由於前面說道的兩條,才使得這一部分人在全球化浪潮中利益受損,因為他們自身的條件使他們不能成為跨國公司高層和金融從業者。而低端製造業就業崗位又被那些工資低廉而又吃苦耐勞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工人和美國本土上的非法移民們(多數為有色人種)所佔據。

最後,特狼普反的是正在發生戰亂的穆斯林國家的難民,而對美國的傳統盟友,阿拉伯海灣地區的石油富國們,他拉攏還來不及呢。但正是因他這種以宗教和國別而不是以個人的善惡來制定政策使他備受爭議。

總之,特狼普的逆全球化對於美國來說會是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損,但長期影響和對世界的影響還很難判斷,而美國社會的撕裂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

英國主導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是什麼

理由:葡、西最早支持開闢了新航路。政治: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確立;經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 城市化進程加快;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現;新型娛樂傳媒的出現;世界市場形成。

總的來說

英國是經過了近3百年的圈地運動,讓很多農民流離失 所從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 取代了之前以國王的名義借債而滿足皇室的需求 為英國發展累計了資金(國債),當然還有他們的殖民政策也是囤積了大量的資金,這樣就滿足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重要的兩個要素---資本和勞動力

而且同時期的國家相比 英國比較注重保護本國市場,而且把資金進行在投資,而其他的國家不是享樂就是做貿易賺差價,從而導致自己貿易逆差。(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後來會向中國輸入鴉片的原因了。)

正是因為英國注重開發市場和保護本國市場,所以他們的貿易越來越大,而同時歐洲其他國家因為宗教的迫害導致大量的技術人員流失,而這些人很多都來到了英國,英國收留他們的同時也要求他們傳輸自己的技術。而隨著工藝的提升,市場的擴大,需求不滿,一系列的發明也就隨之而生了。我想你也應該知道吧,什麼約翰·凱伊發明飛梭,詹姆士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瓦特製成第一臺蒸汽機等等 這就造成了英國的工業革命和崛起。

由於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急速的提高,產品的批量生產 促使他們要開拓更多的市場,(剛才說他們向中國輸入鴉片 就是因為他們的產品在中國沒有銷路)所以他們更渴望佔領更多的殖民地。最後英國有 日不落帝國之稱 也和他們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這種情況 一直維持到 2戰,這場世界大戰導致英國經濟後退,領先的地位喪失殆盡。

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簡單來說 政治上 圈地運動-勞動力,長期奉行的殖民主義-資金 和保護並且接納先進的技術人員,這樣一系列的政策 是工業革命的基礎 和以後發展壯大不可缺少的條件。

經濟上主要是 在加上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對國外市場的開發 生產的飛速發展等等

如何看待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和傾向?經濟全球化將會走向何方

面對“逆全球化”思潮擴散全球的新現象,如何分析世情?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整體形勢?習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明確指出,“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質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勢所趨”。

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來源於金融危機後國際貿易、跨國投資、人員跨境流動的回溫。 首先,從國際貿易來看,2015年世界貨物出口額和進口額佔GDP比重雖有所下降,但2011年-2014年間基本與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平相當,達到25%左右,並未出現嚴重下滑,此外服務貿易成為貿易增長新亮點,服務貿易佔GDP比重從2008年的12.5%上升至2015年的13%;其次,從跨國投資來看,世界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佔GDP比重也有所回溫,從2011年的高點303.2%下降至2014年的低點218.6%,2015年又回升至286.7%;最後,從人員跨境流動來看,國際移徙者總數也一直呈現上升狀態,從2000年的1.72億人上升至2010年的2.21億人,又進一步上升至2015年的2.43億人,人員要素的流動加劇,也必將帶動其他要素的全球化流動。

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來源於南方國家加速崛起、南北國家實力消長的全球經濟格局重塑。 從當前全球化格局來看,雖然北方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抱收縮態度,南方卻齊喚開放。隨著南方國家的加速崛起、追趕,南北方國家實力消長的格局變遷,促進經濟全球化的正面因素進一步積累,負面因素進一步式微。從貿易實力來看,無論是商品貿易還是服務貿易,均從1990年的“二八開”上升為2015年的“四六開”,南方國家貨物出口額佔世界比重從23.92%上升至42.1%,貨物進口額佔世界比重從21.51%上升至38.93%,商品貿易(含進出口)佔世界比重從22.71%上升至40.51%,服務貿易佔世界比重從18.48%上升至34.52%;從經濟實力來看,按匯率法計算,南方國家GDP佔世界比重從1990年的17.2%上升至37.6%,提高了20.4個百分點,按購買力平價法(PPP)計算,南方國家GDP總量佔世界比重已經超過北方國家,未來還將進一步拉開差距。世界貿易和經濟格局正在加快演變,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

總而言之,越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擡頭時,越要保持清醒理性。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基本面還是好的,基礎條件並沒有改變,各國尤其是南方國家的規模化生產、創新性發展、大範圍貿易、持續性增長,無一不需要更為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這將成為全球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部分國家人為隔斷國際貿易、跨國投資、人員流動等交流與合作的紐帶,意味著“雙輸”或“多輸”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相關問題答案
經濟逆全球化的原因?
地球上四季變化的原因?
逆全球化得含義是什麼?
出現再城市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腰椎鈣化的原因?
時效硬化的原因?
青藏冰川融化的原因?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人口老齡化的原因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