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李廣怎麼死?

General 更新 2024-06-14

我國隋唐李世民大概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說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3]

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

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

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4]

侯君集怎麼死的??

唐朝名將侯君集摘要:侯君集是唐朝初年赫赫有名的將領,他參與平滅土谷渾和高昌的戰鬥,並且取得勝利,奠定了唐朝對西域的統治基礎,也使他成為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後來由於參與太子叛亂,被殺。而唐太宗也因此而不願再上凌煙閣。關鍵字:土谷渾,高昌,叛亂緒言:馬上寫正文:“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今陝西旬邑北)也。性矯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太宗在籓,引入幕府,數從征伐,累除左虞侯、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漸蒙恩遇,參預謀議。”《舊唐書》載:“性驕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有功,擢累左虞候、 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預誅隱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衛將軍,進封潞國公,邑千戶。貞觀四年,遷兵部尚書,俄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①,又《舊唐書》載:“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遷左衛將軍,以功進封潞國公,賜邑千戶,尋拜右衛大將軍。” 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秦王府中,他是極受信任的,並且多次跟著秦王(也就是李世民)征伐敵人,累軍功封全椒縣子。玄武門之變,侯君集之策居多。於是太宗即位後,立即封其為潞國公,賜邑千戶,拜右衛大將軍。《唐會要》載: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詔曰:褒賢昭德,昔王令典。旌善念功,有國彝訓。吏部尚書上黨縣公長孫無忌;中書令臨淄縣侯房元齡;右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兵部尚書建平縣男杜如晦;左衛將軍全椒縣子侯君集等。或夙預謨謀,綢繆帷幄,竭心傾懇,備申忠益;或早從任使,契闊戎麾,誠著艱難,績宣內外,義冠終始,志堅金石,誓以山河,實允朝議。無忌封齊國公。元齡封邢國公。敬德封鄂國公。如晦封萊國公。君集封潞國公。其食邑各三千戶。”貞觀四年,又遷兵部尚書,參議朝政。可見其人乃李世民面前一得力助手,不然也不會這麼得寵。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他在軍事的卓越戰績,他在與敵人的戰鬥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才能是他得寵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唐對吐谷渾和高昌的發動的兩次戰役中,侯君集功不可沒,使唐太宗龍顏大悅,全力提拔。李靖伐吐谷渾,侯君集頗有建樹,《新唐書》載“李靖討吐谷渾,以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師次鄯州,議所向。君集曰:“王師已至,而賊不走險,天讚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備,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 山谷,克之實難。”靖然其計,簡銳士,約齎深入,追其眾於庫山,大戰,破之,進會大非川,平其國。”舊唐書也有記載,其內容大同小異:“九年三月,師次鄯州,君集言于靖曰:“大軍已至,賊虜尚未走險,宜簡精銳,長驅疾進,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若此策不行,潛遁必遠,山障為阻,討之實難。”靖然其計,乃簡精銳,輕齎深入。道宗追及伏允之眾於庫山,破之。伏允輕兵入磧,以避官軍。靖乃中分士馬為兩道併入, 靖與薛萬均、李大亮趣北路,使侯君集、道宗趣南路。歷破邏真谷,逾漢哭山,經途二千餘里,行空虛之地。盛夏降霜,山多積雪,轉戰過星宿川,至於柏海,頻與虜遇,皆大克獲。北望積玉山,觀河源之所出焉。乃旋師,與李靖會於大非川,平吐谷渾而還。”在這次平定吐谷渾的戰役中,由李靖掛帥,侯君集與任城王李道宗為副手。一路上侯君集進獻不少奇計,都為李靖採納,大破敵軍於庫山,又與李道宗自為一軍,從南路挺進,歷破邏真谷,逾漢哭山(估計是當地人起的名字,從前漢軍肯定於此戰死不少),經途二千餘里,盛夏降霜,山多積雪,轉戰過星宿川,一路上數次與敵大戰,每戰必勝,獲牛馬無算,斬獲頗豐。一直行軍,直到北望積玉山,觀黃河源頭,然後凱旋,與李靖一軍會於大非川,平定吐谷渾。由於侯君集在這次戰役中的卓越軍事才能,在貞觀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同時受封的還有長孫無忌的人,侯君集行伍出身,入秦......

隋唐英雄武功排名 20分

隋唐英雄排名

一、《興唐傳》(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年版,陳蔭榮口述,戴宏森整理)排名:

開隋九老:

1、忠孝王伍建章

2、大元帥高穎

3、靠山王楊林

4、上柱國賀若弼

5、大都督魚俱羅

6、昌平王邱瑞

7、上柱國韓擒虎

8、雙槍將定彥平

9、越王楊素

十六傑:

1、李元霸

2、裴元慶

3、宇文成都

4、雄闊海

5、伍天錫

6、程咬金

7、翟讓

8、羅成

9、秦瓊

10、單雄信

11、王君可

12、魏文通

13、伍雲召

14、王伯當

15、尚師徒

16、左天成

四猛:

1、羅士信

2、新文理

3、秦用

4、來護兒

[如果撇開九老和四猛,按照流行的說法,《隋唐演義》的好漢十三絕應該是這樣排名的: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慶

4、雄闊海

5、伍天錫

6、伍雲召

7、羅成

8、楊林

9、魏文通

10、尚師徒

11、新文理

12、韓擒虎

13、秦瓊/尉遲恭

二、《說唐》排名: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慶

4、雄闊海

5、伍雲召

6、伍天錫

7、羅成

8、楊林

9、魏文通

10、尚師徒

11、新文禮

12、韓擒虎

13、王伯當

14、秦瓊

15、尉遲恭

16、單雄信

三、單田亥《隋唐演義》排名:

十三傑: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慶

4、雄闊海

5、伍天錫

6、伍雲召

7、羅成

8、楊林

9、魏文通

10、秦用

11、尚師徒

12、樑師泰?

13、秦瓊/尉遲恭

四猛:

1.羅士信

2.來護兒

3.新文禮

4.王伯超

四絕:

1.羅成

2.尚師徒

3.侯君集

4.程咬金

四、蘇州評彈排名:

[共有“老輩”、“小輩”、“野輩”三個排名。共有39人。我只有“老輩”、“小輩”兩個排名,哪位有“小輩”排名,不吝賜教]

老輩排名:

1.成都王張顯圖

2.淮西王焦本忠

3.銅山王姚子林

4.雙槍將定彥平

5.皇城總兵史萬寶

6.燕山王羅藝

7.靠山王楊林

8.屈突通

9.東昌王楊義臣

10.昌平王邱瑞

11.大元帥韓擒虎

12.定國公長孫晟

13.沙陀國王始羅失畢可汗

野輩十三條好漢:

1.銀地國太子朗司馬

2.琉球國太子鰲魚

3.北漢王鐵木耳

4.鐵木金

5.紅袍大力士藍天畢

6.孽世雄

7.王九龍

8.蓋世雄

9.洪天英

10.華公義

11.知世王王薄

12.定陽王劉武周

13.大梁王蕭銑

五、其他排法1:

1、李元霸

2、宇文成都

3、裴元慶

4、雄闊海

5、伍天錫

6、伍雲召

7、羅成

8、楊林

9、魏文通

10、尚師途

11、新文禮

12、韓擒虎

13、謝映登

14、王伯當

15、史太奈

16、秦瓊

17、尉遲恭

18、單雄信

六、其他排法2:

第一傑:西府趙王李元霸,李元霸胯下千里一盞燈,手中一對擂鼓甕金錘誰也惹不起,為頭一條好漢;

第二傑:天寶大將宇文成都,胯下賽龍五斑駒,掌中鳳翅鎦金鏜,勇貫三軍,是大隋朝的頂樑柱;

第三傑:銀錘太保裴元慶裴三公子,胯下一字沒角癩麒麟,掌中一對八稜梅花亮銀錘,是以後瓦崗山頭號猛將;

第四傑:紫面天王雄闊海,一根熟銅棍,壓蓋武林;

第五傑:雙鏜無敵伍天錫,胯下青龍馬,掌中一對短把鳳翅鎦金鏜,英勇無比;

第六傑:南陽太守伍雲召......

隋唐英雄傳裡的人物都封為了什麼官

西府趙王李元霸——隋唐第1條好漢。太原唐國公李淵四子,身長9尺,尖嘴縮腮,骨瘦如柴,但力量驚人,後被雷劈死。

兵器:擂鼓甕金錘,重800斤,座騎:萬里煙雲罩,絕招:銼骨分筋錘。

天保將軍宇文成都——隋唐第2條好漢。宇文化及長子,身長1丈,隋煬帝的護衛將軍,武藝絕倫,後被李元霸撕了。

兵器:鳳翅鎦金钂,重200斤,座騎:渾紅獸,師父:魚俱羅

銀錘太保裴元慶——隋唐第3條好漢。山馬關總兵裴仁基三子,純真可愛,力量過人,能接李元霸三錘。

兵器:梅花亮銀錘,重300斤,座騎:抓地虎,絕招:盡命三錘

紫面天王雄闊海——隋唐第4條好漢。太行山總頭目,身長1丈,腰大十圍,兩臂有萬斤氣力,後死於千斤閘之下。

兵器:日月雙斧,重160斤,座騎:赤炭火龍駒

南陽侯伍雲召——隋唐第5條好漢。身長8尺,據守南陽,因為父報仇,不敵宇文成都之勇,投奔壽州王李子通,後死於無尾駒的尾巴下。

兵器:素纓亮銀槍,重160斤、青虹劍,座騎:銀河一點白

山大王伍天錫——隋唐第6條好漢。身長1丈,沱羅寨寨主,喜吃人心,曾與雄闊海大戰上百回合不分勝負,後被李元霸撕了。

兵器:半月混金钂,重200斤,座騎:青鬃獸

少保羅成——隋唐第7條好漢。北平王羅藝的兒子,居燕山,心高氣傲,武藝高強,曾在揚州一舉奪得比武大會的狀元,後中蘇定方毒計,被亂箭射死淤泥河中。

兵器:五鉤亮銀槍,重240斤,銀裝鐗,座騎:西方小白龍,絕招:回馬槍

靠山王楊林——隋唐第8條好漢。字虎臣,居登州,身高九尺,對隋朝忠心不二,秦瓊曾是老楊林的義子、即13太保,後死於羅成回馬槍下。

兵器:水火囚龍棒,重300斤,座騎:金睛避水獸

花刀帥魏文通——隋唐第9條好漢。潼關總兵,貌似關公,又稱“賽關爺”,一把大刀在隋營中可算數一數二的,後死於王伯當暗箭之下。

兵器:鳳翅朝陽刀,座騎:捲毛赤兔馬

四寶將尚師徒——隋唐第10條好漢。臨潼關總兵,身戴四寶,故稱“四寶上將”,後兵敗於瓦崗軍,自刎而死,寶貝都歸秦瓊所有。

兵器:吸水提爐槍,重120斤,座騎:呼雷豹,披掛:夜明盔、綿竹連環鎧,師父:邱瑞

八馬將新文禮——隋唐第11條好漢。紅泥關總兵,身長丈二,相貌驚人,孔武有力,後死於瓦崗寨眾將圍攻之下。

兵器:鐵方槊,重200斤,座騎:金睛駱駝

雙槍將定彥平——隋唐第12條好漢。又名曹彥平,曹州老將雙槍堪稱一絕,後因不滿羅成狠辣的為人,出家為僧。

兵器:綠沉四尖槍,重160斤,座騎:銀點花斑豹

金刀帥左天成——隋唐第13條好漢。曾力抗西魏十三員上將的車輪大戰,面不改色,後被裴元慶錘震崖下。

兵器:金背龍吟刀,重150斤,座騎:金線白龍駒

鐵槍將來護兒——隋唐第14條好漢。濟南鎮臺唐壁手下大將,有一把好力氣,後被羅士信擰下腦袋,奪走他的寶槍。

兵器:金剛鐵陀槍,重250斤,座騎:大黑馬

扁錘將樑師泰——隋唐第15條好漢。掛錘莊莊主,頗有膂力,曾做李元霸駕前開路先鋒,後死於伍天錫的钂下。

兵器:扁式鑌鐵錘,重160斤,座騎:撓頭獅子黑

小孟嘗秦瓊——隋唐第16條好漢。身長8尺,字叔寶,曾做歷城縣捕快,為人極重義氣,後成開唐元勳。身長8尺。

兵器:瓦面金裝鐗,重130斤、虎頭鏨金槍,重82斤,座騎:黃驃透骨龍,絕招:殺手鐗

皁袍大將尉遲恭——隋唐第17條好漢。字敬德,身長一丈,勇猛善戰,曾日搶三關,夜奪八寨,後成開唐元勳。

兵器:雌雄雙鞭,重81斤、龜背駝龍槍,重120斤,座騎:抱月烏騅馬

赤發......

我是飛將軍李廣之子關內侯李敢的兒子李陵的後人,奉祖上敢之命恨於劉徹與霍去病,是不是恨對嗎?

從歷史角度上來說,從華夏文明利益角度上來說,恨的不對。

李廣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神奇的將軍,他氣度恢弘,武藝高強,熟知兵法,愛兵如子,優點一大堆,只有一個缺點,打不了勝仗。

看一看李廣的戰例吧,唯一一次的勝利,是殺了幾個匈奴的獵雕人,說白了,平民。除此之外,除了敗仗就是敗仗,自己都敗的被俘了。

當然,李廣與儒家文人關係很好,所以就連被俘的事蹟,都能夠被儒家文人吹噓一番。

李廣之死,更是算不上什麼委屈。衛青作為統帥,李廣迷路未能與衛青會和導致戰略意圖無法達成,衛青罵了李廣幾句,李廣氣憤自殺-----開玩笑,衛青的脾氣太好了,換個人做統帥,殺李廣都理所當然,失期不至在軍法上是當斬的。

有人為李廣辯護稱李廣並非故意,但是國之大事在戎,你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就能沒事嗎?

而之後李敢的做法就過分了,他因為李廣被罵自殺,而跑去毆打衛青。也就是衛青這個老好人沒有和他一般見識,否則殺李敢全家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後面就是霍去病殺李敢了,霍去病殺李敢有些過分,但是霍去病的對大漢帝國的功績,對整個華夏文明的功績有目共睹,任何大腦不缺氧的人,都不會認為有必要為了李敢懲罰霍去病。

PS:霍去病很招儒家的恨,儒家在史書上反覆抨擊霍去病,將霍去病說的一無是處。霍去病正好是和李廣完全相反的將領,據說霍去病武藝低劣、氣量狹小、不懂兵法、對下苛刻,可是他只有一個優點:打勝仗!打讓華夏文明為之興奮數千年的勝仗,打讓華夏文明驕傲數千年的勝仗。封狼居胥!

至於李陵,呵呵。李陵的戰例,正好證明了李廣該死!司馬遷與李家關係極好,為李陵辯護的原因就是李廣利失期不至。

至於李陵的戰績,對於熟悉中國軍事史的人來說,只能說不錯,算不上頂尖。無論是漢代還是隋唐宋明,數千漢家步兵擊退擊敗打垮幾萬遊牧騎兵的戰例都比比皆是,這些戰役指揮官沒有最終兵敗,沒有投降異族,只是這些戰役的指揮官因為沒有一個儒家大太監為之宣揚張目,所以大都默默無聞。

李廣、李陵、霍去病等人的恩怨和他們在儒家編纂的史書上的形象表明,宣傳工作最重要!!!

所以,如果說對漢帝國、對華夏文明的貢獻而言,李廣一家三代是有罪的,而他們的仇人霍去病,絕對是華夏文明歷史上有數的大英雄。他們的貢獻水平,一個是負數,一個是絕對絕對的正數。

PS:有一句著名的詩,證明了李廣這個常敗將軍的形象如何好【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是從戰績上來說,該詩寫錯了,應該是【但使盧城飛將在,胡馬天天入漢疆。】

作為一個極端民族主義者,我情願中國的將軍都象霍去病不象李廣李陵。

如果要當兵,我寧願在霍去病麾下餓的面黃肌瘦(史書如此說)封狼居胥祭姑衍,也不願意在李廣麾下被匈奴殺光,更不願意在李陵麾下投降異族成為屠殺同胞的帶路黨。

隋朝四大門閥有哪些?歷史上真實的 5分

李 宇文 寇仲 宋

長安李家

背景:

原本根植太原,其閥主李淵雄才偉略,而其四子皆為人中俊傑。特別是次子李世民,少有才俊,胸襟寬廣,被贊為當世英主。如此世家豪門,向來為玄宗聖地所推崇,其門下弟子多有在李閥中為官。

“秉承天命,建立盛唐!”

隋朝末年,楊廣無道,眼看著天下蒼生蒙苦,李淵兵起太原,攻陷長安,建立大唐。雖然此時天下割據,各方勢力交錯,但是李閥之下,文臣武將眾多,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都是賢才,深得治理之道;尉遲恭驍勇善戰,有萬夫難擋之勇;李靖足智多謀,是可以比擬漢代衛青、霍去病的名將。

李閥重視人才,任何有才華的人,都會很快得到提拔,身居要位。難怪天下傳聞,不日李閥就會一統天下。如果想要在亂世之中建立一番成就,李閥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他日身為盛唐開國重臣,這份榮耀,決非其他可比。

洛陽寇仲

背景:

寇仲的崛起非常有傳奇色彩,這位鄉間小子,憑藉著一己之力,收攏各方誌士,建立起自己一方勢力。寇仲的行徑深為焚天魔境欣賞,認為他有可能改變天下大勢,因此祕密派遣教中好手輔佐他,希望能夠一改幾千年來被玄宗聖地壓制的格局。

寇仲現在暫居洛陽,位於王世充之下。不過人人都清楚,假以時日,他必當取王世充而代之。

“天下歸屬,未為可知!”

寇仲是懷帶著如此的信念,投身這亂世。而他的少帥軍兵力雖少,但各個精銳。而寇仲天生領導魅力,許多英雄都甘心為他賣命。他的存在,猶如上天給予這個世界的考驗,讓隋唐的歷史更加豐繁壯麗,也讓天下歸屬撲朔迷離。

不過此時,中原土地幾無插足之地,少帥軍若想逆境逢生,惟有尋覓僻靜谷地,積蓄力量。正是因為此,寇仲勢力更需要勇於探索大唐世界的探險家,只有他們的孜孜不倦的探詢這個世界的奧祕,才能真正找到改變天下命運的寶物。若能尋覓到和氏壁、楊公寶藏,他日天下可能盡歸寇仲。

長沙宋家

背景:

南北朝之亂,迫使大量的北方士族南下,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自己雞家園。在這些人的夢中,永遠纏繞著北方故土的景色。“回到北方去,讓我們的子孫自由的行走在中華之地上!”

這個信念支持著宋家幾個世紀,眼看著大隋一統天下,這個理想已經實現。但僅僅二十餘年,夢境又被撕的粉碎。

宋家由商起,並沒有自己強大的武備,但是宋家的商業力量無疑是恐怖的,它控制著中原六成以上的商業往來。依靠著宋家龐大的經濟實力,完全可以推動歷史的車輪。宋閥勢力深植各大門閥之內,也是唯一一個能遊走各地不受侵擾的門閥。宋閥商隊的超然地位,使得宋閥能夠結識更多的豪傑。

宋閥並不重視武力,但是需要口才極佳、善於交談的能人。這樣的人,才能遊走各個勢力,結交天下友人,為宋閥的擴張打下結實基礎。

江都宇文

背景:

宇文家由鮮卑族入中原,流淌的草原血統讓他們勇於開拓,使他們迅速成為大的門閥。雖然經歷隋朝新起的打擊,實力依然強於一般門閥。但是隋朝末年,宇文家跟隨隋煬帝三徵高麗,實力大損,門閥中善戰的武將多半戰死遼東,許多人認為,宇文家從此一蹶不振,不過他們錯了。

大都督宇文成慶為宇文家旁支,此人善戰之名天下所知,其麾下諸軍皆悍不畏死。以區區萬人,抵擋江淮數十萬叛軍,在天下皆反的時候,還保有大隋一塊土地——江都。而宇文成都驍勇善戰,有萬夫難擋之勇,兩人的合作無疑建立起天下第一強兵——江都軍。

“性如烈火,勢若燎原!”

這是江都軍的寫照,赤色的軍旗猶如浩蕩洪流不可抵擋。

宇文閥上下就是如此充滿了攻擊性,以強大的武備為基礎,宇文軍兵鋒所指,即便是以李閥玄甲鐵騎也不敢輕觸其纓。

“天下皆我所敵!”

任何投身宇文閥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覺......

關於隋唐時期的詩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有沒有哪個將軍的兒子是戰死沙場的,然後是史記上記載甚少最多隻是隻言片語的?具體哪個朝代?人物背景? 100分

霍去病的養子

隋唐宋元明清的開國之君及建國原因,要長

唐高祖李淵(566~635年6月25日)。唐代開國皇帝。西漢前將軍李廣、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暠之後裔。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漢族,祖籍趙郡隆慶

邢臺市隆堯縣)。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佈全國,政局動亂。李淵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亂,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叛亂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後一掃天下,成就霸業!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是永不消逝的英雄。

元世祖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09.23-1294.02.18),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之孫,監國孛兒只斤·拖雷第四子,孛兒只斤·蒙哥弟。

1260年,蒙古可汗蒙哥死,忽必烈自稱蒙古帝國可汗,號“薛禪可汗”,但未獲普遍承認,其弟阿里不哥則在和林稱汗。後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統一蒙古帝國在亞洲部分,1271年建立元朝,成為元朝首位皇帝,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朱元璋是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最奇之處在於他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一個遊方僧成為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徹頭徹尾出身底層的皇帝。是什麼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樣開創了一個延續277年的大明王朝?為什麼朱元璋建國號要叫“大明”呢? 朱元璋創造了歷史,時勢造就了朱元璋。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那麼,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大明”?這個“明”字究竟從何而來?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毛佩琦教授,將與我們一同開始一段新的歷史之旅,撥開大明的歷史迷霧,尋找事實真相。《百家講壇》4月14日播出《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國號之謎,敬請關注! (全文) 今天我們講明朝的國號之迷。大家知道明朝,當然國號是“明”,但是明朝又叫“大明”,這個“明”怎麼來的呢?今天我們講四個問題,來解釋明朝的國號。 第一, 小明王的這個“明”,從何而來? 第二, 紅巾軍為什麼要奉小明王為主? 第三, 明朝人為什麼普遍接受用“明”這個字來作為國號? 第四,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想要把這個大明國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國?我們就講四個問題。 先說第一個問題,小明王的明是怎麼回事?大家知道,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銳,最後就有劉福通、韓山童、韓林兒的造反。韓林兒被稱為宋徽宗的八世孫,說他重新出來主天下。但是他們用什麼來號召老百姓呢?他們宣傳的是“彌勒降生,明王出世”。明王出來以後,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過上好日子了,這個“明”就是明王的明。老百姓在......

相關問題答案
隋唐李廣怎麼死?
唐玄宗怎麼死的?
秦瓊怎麼死的 隋唐英雄秦瓊怎麼死的 ?
李小龍是怎麼死的?
李清照老公怎麼死的?
李天佑怎麼死的?
李自成是怎麼死的?
小李飛刀怎麼死的?
李賢是怎麼死的?
李建成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