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拜九叩怎麼做?

General 更新 2024-06-19

誰能告訴我禮法“三拜九叩”的具體方法,要通俗點?謝謝

三拜九叩  成語解釋

【名稱】三拜九叩

【拼音】sān bài jiǔ kòu

【解釋】指封建社會覲見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禮。

【出處】《左傳·僖公十五年》:“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事例】淨鞭一響,肅然無聲,只聽鴻臚寺的鳴贊高聲贊禮,群臣趨蹌跪拜,也是~的最敬禮。 ★高陽《慈禧全傳》四

宗教學上的叩拜起源於上古巫祝中的祈禱。

在漢代後經發展,叩拜之禮儀也成了一種修行法門。裡面暗藏養生修煉的口訣。教徒叩拜神像一是淨化心靈,表示對神仙佛祖們的景仰尊重。二則可使身心慧光圓通,養生修煉。

道教的三拜九叩如下所示:

一:走進廟觀後,進入大殿,面對神像,首先兩手放於兩腿側,兩腳併攏,離跪墊三尺遠,身心安靜,肢體放鬆,妄念不要存,嘴裡舌攪華池甘液自生。靜下心神。

二:頭腦清靜後,下頦內收,舌頂齦交,含胸頂背,虛心下氣,手掐子午訣通陰陽。子午訣就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掐中指尖,右手拇指掐左手無名指根。接通手肺陰經氣和手少陽三焦經氣,達到陰陽相合。男女左右手相反,又稱太極訣。然後呼氣三口將訣合於臍下一寸三分處。

三:邁出左腳,跨出右腳。舉步輕靈,沉住氣,三步走到跪墊前,兩腳站定,完腰鞠躬同時拱手,此時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極訣,高不過眉,低不過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後兩手徐徐下降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左手中分出,向右下劃半圓。

四:在右手劃分半圓的同時身體下蹲,右手五指分開,掌心向下,按在跪墊前沿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接於右手勞宮穴位,左手其餘四指蓋在右手背上。此時腦子裡要觀想你叩拜的神佛化成一道光進入你的體內。手在做時,意念要到,膝蓋跪上墊子,腦門印堂穴,向兩手合谷處靠近,頭輕輕叩三下,引導腰背督脈之氣,上升於頭頂,百會穴,此為返老還童式,是為還精補腦。

意念觀想自己身上放出萬道金光。此是於你叩拜的神佛金合二為一。

五:起身,左手護心,引導督脈之氣下降十二重樓,落入丹田。右手再起,合成太極手於腹部氣海或丹田前,腳踏實地,力量分配到腳跟七,腳尖三角形底湧泉穴成涵空狀態。此有利於真氣上升和下降,兩腳前後虛實分明,雙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墜肘,到嘴前上下處,兩手降於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中分出來,向右下劃半圓時身體下蹲,左手揸入右手,腰部命門向外突出,尾骨處長強穴內收,兩腳跟頂住長強穴,防體內真氣過洩,此是二跪六叩。

六:再起身,左手護心,右手再起,合成太極手於腹部氣海或丹田前,腳踏實地,力量分配到腳跟七,腳尖三角形底湧泉穴成涵空狀態。此有利於真氣上升和下降,兩腳前後虛實分明,雙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墜肘,到嘴前上下處,兩手降於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中分出來,向右下劃半圓時身體下蹲,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接於右手勞宮穴位,左手其餘四指蓋在右手背上。膝蓋跪上墊子,腦門印堂穴,向兩手合谷處靠近,頭輕輕叩三下。此是三拜九叩。

七:接著起身打拱鞠躬,左腳先退一步到位,兩腳靠攏立正,彎腰打鞠躬退出大殿。

三跪象徵人三寶精氣神,道三寶道經師,天三伯日月星,象徵三才。九叩象徵純陽之數。

三跪九叩能使陰陽平衡,調七情,去六慾。心態保持平和。過去道門有位前輩每天修煉三跪九叩達上萬次,出現了辟穀現象。

道教稽首的動作是怎樣的?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其禮拜時所用的也是本民族的傳統禮儀。《周禮·春官·大祝》曰:“辯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前三種禮拜統稱“三拜”。“稽首”的原意為禮拜時保持、稽留姿式,後來專指作揖鞠躬,即《禮記》中所說的“受立不跪”之禮。稽首加跪拜並以頭觸地稱“頓首”或叩首;頭不觸地而是叩在手背上稱“空首”。稽首一般用在朋友見面打招呼時出於禮貌而常行的禮節,叩首則要在敬神或謁見師長時才使用。

稽首:雙手自然垂伸,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合抱成拳,然後上舉至眉際,一般高以不超過眉際為度。接上動作,雙手抱拳由眉際自然隨身體前俯,做俯首鞠躬姿式。稽首禮成。

叩首也稱頓首或磕頭。是中國古老而典型的跪拜儀禮。《鶴林玉露》卷十四記載:“朱文公雲:‘古者男子拜,兩膝齊屈,如今之道拜。’道拜,道士跪拜也。”這說明道教保留著中國傳統的禮拜儀式。

叩首:叩首的做法是:在稽首禮成之後,繼續躬身,然後雙手分開,先以右手摁地(或拜墊上),左手覆於右手上,同時,雙腿屈膝跪於地(或拜墊上),以頭觸及左手手背,此即《周禮》所謂“空首”禮。《中國道教》載:“賈公彥謂:‘先以兩手拱至地,乃頭至手,是謂空首。以其頭不至地,故名空首。”

叩首的另外做法是以頭觸地,稱做“五體投地”,即雙腳、雙手、頭皆著於地。

道教的叩拜儀式有一叩、三叩、九叩之別。一揖一叩首再一揖,謂之“一禮”,一揖三叩首再一揖,稱“一禮三叩”,連續三次,叫做“三禮九叩”。一般禮拜,可一揖三叩首再一揖。道教的重大節日、祖師聖誕朝賀時,一般要行三禮九叩。

誰知道古禮節三六九叩怎麼拜

三拜九叩源於道教。道教的三拜九叩如下所示:

一:走進廟觀後,進入大殿,面對神像,首先兩手放於兩腿側,兩腳併攏,離跪墊三尺遠,身心安靜,肢體放鬆,妄念不要存,嘴裡舌攪華池甘液自生。靜下心神。

二:頭腦清靜後,下頦內收,舌頂齦交,含胸頂背,虛心下氣,手掐子午訣通陰陽。子午訣就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掐中指尖,右手拇指掐左手無名指根。接通手肺陰經氣和手少陽三焦經氣,達到陰陽相合。男女左右手相反,又稱太極訣。然後呼氣三口將訣合於臍下一寸三分處。

三:邁出左腳,跨出右腳。舉步輕靈,沉住氣,三步走到跪墊前,兩腳站定,完腰鞠躬同時拱手,此時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極訣,高不過眉,低不過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後兩手徐徐下降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左手中分出,向右下劃半圓。

四:在右手劃分半圓的同時身體下蹲,右手五指分開,掌心向下,按在跪墊前沿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接於右手勞宮穴位,左手其餘四指蓋在右手背上。此時腦子裡要觀想你叩拜的神佛化成一道光進入你的體內。手在做時,意念要到,膝蓋跪上墊子,腦門印堂穴,向兩手合谷處靠近,頭輕輕叩三下,引導腰背督脈之氣,上升於頭頂,百會穴,此為返老還童式,是為還精補腦。

意念觀想自己身上放出萬道金光。此是於你叩拜的神佛金合二為一。

五:起身,左手護心,引導督脈之氣下降十二重樓,落入丹田。右手再起,合成太極手於腹部氣海或丹田前,腳踏實地,力量分配到腳跟七,腳尖三角形底湧泉穴成涵空狀態。此有利於真氣上升和下降,兩腳前後虛實分明,雙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墜肘,到嘴前上下處,兩手降於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中分出來,向右下劃半圓時身體下蹲,左手揸入右手,腰部命門向外突出,尾骨處長強穴內收,兩腳跟頂住長強穴,防體內真氣過洩,此是二跪六叩。

六:再起身,左手護心,右手再起,合成太極手於腹部氣海或丹田前,腳踏實地,力量分配到腳跟七,腳尖三角形底湧泉穴成涵空狀態。此有利於真氣上升和下降,兩腳前後虛實分明,雙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墜肘,到嘴前上下處,兩手降於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中分出來,向右下劃半圓時身體下蹲,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接於右手勞宮穴位,左手其餘四指蓋在右手背上。膝蓋跪上墊子,腦門印堂穴,向兩手合谷處靠近,頭輕輕叩三下。此是三拜九叩。

七:接著起身打拱鞠躬,左腳先退一步到位,兩腳靠攏立正,彎腰打鞠躬退出大殿。

三跪象徵人三寶精氣神,道三寶道經師,天三伯日月星,象徵三才。九叩象徵純陽之數。

三跪九叩能使陰陽平衡,調七情,去六慾。心態保持平和。過去道門有位前輩每天修煉三跪九叩達上萬次,出現了辟穀現象。

道教和佛教拜跪的動作分別是怎樣的?

佛家和道家的叩禮 分一禮三叩 三禮九叩

道教:

一、叩拜

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行作揖禮,而對神、仙和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因叩拜過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們先介紹一下拱手禮和作揖禮。

(一)拱手禮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

行此禮,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

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道教叩拜禮有兩種形式,其中以一禮三叩最為常見,以三禮九叩最為隆重。

關於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1)站在跪墊(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臂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5)擡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複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放於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上而下至上腹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

道門中人常說的“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於平日朝神。

關於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複“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複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

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

有老道長說,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總而言之,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道”的信仰和對神的尊敬。

佛教:

佛家不用抱拳

雙手合十 跪於地上

右手掌心向上 隨後左掌心也向上

壓於右手上 額頭輕叩於手心即可

道教的神仙是怎麼拜的? 要上香 叩頭麼?

上香念“常焚心香,得大清淨”,點三根,外點草香,內點心香,同時默想神仙尊容。點燃後,不可口吹,用一隻手扇滅火焰。右手持香,左手將香一根一根插入香爐。先插中央,稱“道香”;其次,插右側(對神像而言為左側),稱“經香”;最後,插左側,稱“師香”。之後,行叩拜禮。

叩拜按日期、男女不同,規矩不同。一般行“三叩九拜”或“三叩三拜”禮。最後,行抱拳禮。如有不懂,你可以加qq:369870042.我詳細解答。

道教正規三叩九拜怎麼拜?還有是不是要掐子午訣,子午訣會掐,主要就是叩與拜之間的轉化,叩和拜的姿勢

一禮一叩:(1)站在跪墊(拜墊)前,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臂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5)擡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

一禮一叩重複三次就是三禮三叩。平常日子就用三禮三叩就可以。

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複“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才用。

道教禮拜怎麼拜

雙手抱拳,左手包右手,左手拇指插到右手虎口

八拜九叩的典故是什麼

令眾多武林人士重視且又如此受爭議,那麼究竟何為"三拜九叩"?吉林省國學大講堂主講師盧泰告訴記者,"三拜九叩"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至高無上的莊嚴禮儀,主要應用於宗廟祭祀、朝拜帝王等場合,在重大的拜師場合也有應用,尤其是武術界。"拜",即站立時兩手合於胸前,慢慢地雙膝觸地,最後上身匍匐在地。"叩",即身體匍匐不起時,用頭叩觸地面。

據資料記載,"三拜九叩"在漢代時開始廣泛應用於宗教。在道教中,"拜"象徵向天地祭獻、願舍其身,"叩"象徵頂禮恭敬,"三拜九叩"則象徵平衡陰陽、調七情、去六慾。

"時代需要傳統文化迴歸,但為什麼'三拜九叩'會濫用在全民健身場合?因為現在許多人混淆了徒弟和學生的概念,"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李廷奎指出,以吉林省為例,類似情況主要出現在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個拳種之中,"就目前來講,一位武術家可以擁有兩三個徒弟和成千上萬的學生,但要是說他有成千上萬的徒弟,顯然是不現實的。"

縱觀世界各國技擊術,有許多都是依託禮儀文化來傳承,譬如跆拳道、泰拳、空手道。在幾年前的中國功夫與泰拳對抗賽上,當中國主辦方因泰拳選手賽前禮儀時間過長而提出能否縮短一些時,對方給出的答覆卻是:"我們可以縮短比賽,但絕不能縮短賽前禮儀。"其禮儀與國術的有機融合可見一斑。

李廷奎說:"中國傳統武術講究尊師重道,行'三拜九叩'大禮拜師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武術的核心是武德,是對人的塑造,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叩拜形式。所以,在剝離文化核心的同時當作時尚去追求傳統禮儀形式的行為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領域,不僅學生動不動就對老師施'三拜九叩'禮,許多掌握武術套路有限的健身輔導員也敢輕易受此大禮,這些都是非常不恰當的。"

誰知道道家見面禮儀的手決?

道家見面禮儀的手決如下:

1、拱手

姿勢:《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左手為陽,右手為陰。陰抱陽,右手抱左手,男女都一樣。。右手大指壓左手大指,右手掌抱左手掌,向前伸出,如抱著一個鼓,抱拳處約與頸部齊平,可略微晃動小手臂,是為拱手禮。

使用場合:平輩或朋友相見。

2、作揖

姿勢:抱拳如同拱手,但抱拳時,身體向前鞠躬,兩小臂同時往身體靠,上不過眉。漸漸直起身子,同時兩小臂下放,下不過膝,然後兩手掌鬆開,放於大腿兩側。這樣是為一次。通常有一揖和三揖。三揖就是連續做三次。

使用場合:面見長輩,或平時向祖先作揖。

3、嗑頭(叩頭)

姿勢:右膝下跪,右手撐於蒲團前方,左腿彎曲,然後左膝下跪,(如穿漢服,左手應把左膝上的布提起,待到左膝跪下後,再放下。)然後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下,右手大指置於左手掌內。頭往下嗑,額頭輕觸手掌。是為一次,注意屁 股應該下坐,不應該撐起來。如果要連續嗑頭,一般情況下,頭上擡時,雙手成拱手,跟著上來,頭往下嗑時,雙手放下,成前面講的撐在蒲團上的姿勢。嗑頭有嗑一次的,兩次的,三次的。

使用場合:這是較大的禮節,一般用於拜見長輩,或是拜師,拜祖先等。

道教大陣

關於道教法術、符咒、陣法等的詳細介紹(我要加精!)

法術有數百多種法術,其中攻擊性法術五雷咒、天雷破、玄冰咒、火雲咒、紫幽咒、青冥咒、蒼靈咒、焚天咒、滅神咒、大水咒、巨木咒、三昧真火(中級)、流星火雨(高級)、煉獄真火(高級)、雷動九天(高級)、風雪冰天(高級)玄冰毒雨(高級)、泰山壓頂(高級),輔助性法術靜心咒、聖靈咒、金剛咒、降魔咒、鎮妖咒、御風咒、飛翔咒、破邪咒、緊箍咒、勾魂咒、定身咒、護心咒、八卦咒、集神咒、收魂咒、九鳳咒、三臺咒、安神咒、天罡咒、湧泉咒、肘後咒、護身咒、縛神咒、擎天咒、天罡戰氣(中級),超度亡魂的清音咒、度魂咒,拘魂用的亡魂咒,做法事用的焚香咒、焚符咒、衛靈咒、淨壇咒等,度魂用昇天咒等,拘魂用移魂咒等,驅除瘟疫用驅瘟咒、祛邪咒、破穢咒等,乞福用乞福咒、平安咒、安泰咒等,恢復用三華聚頂、五氣朝元等,畫符用清水咒、清紙咒、清筆咒等,降蠱用滅蠱咒、天蠶噬蠱,以及其他用途的開山咒、遷患咒、發奏咒、傳遞咒、拜表咒、拜斗咒、總召咒、鎮宅咒、解厄咒、和合咒、淨衣咒、破獄咒、梵氣燈咒、求財咒、惡意火咒、報應咒、催生保產咒、啟師咒、召功曹咒、天將咒、總如咒、王靈官咒、馬元帥咒、趙元帥咒、朱元帥咒、康元帥咒、溫元帥咒、殷元帥咒、高元帥咒、“五雷掌法”“解五雷掌法”“肚痛法”“解 肚痛法”“羅漢仙法”“解邪術法”“止血仙法”“跌打梅山法”“緊箍咒” “隔山止血法”“勾魂法”“收神魄法”“華佗仙師法”“觀音仙法“黑扎法”“止痛消腫法”“千斤定”“咽喉骨鯁法”“止痛華佗仙法” 等等法術。

法術威力是根據施法者道行、法術類型、符籙的類型、施法的環境等決定的,因此即使一個非常簡單的法術在道行高深的大師手中,其威力足以撼山動地

符籙篇

其中符籙的材料類型包括金色、銀色、紫色、藍色、黃色五類,金色符籙威力最大,同時要求施法者的道行也最高,消耗的功力也最大,銀色次之,紫色、藍色又次之,威力最低的是黃色,這也是最普通的符籙,大部分道士由於悟性一般,終其一生都只能停留在使用黃色符籙的道行上,如若強行施展高級的符籙,大部分情況下由於法力不足而無法施展,若是機緣巧合施展成功也會遭到符籙法力的瘋狂反噬,輕者經脈錯亂、半身不遂,重者七竅流血、當場斃命,當然若是道士身家富有,也可出高價購買昂貴的寶石,藉以增加自身的法力,不過大部分的道士終其一生,由於醉心道術,窮困潦倒、家徒四壁,那來的錢財購買昂貴的寶石和高級的符紙,是以只能使用些黃色符籙。

符籙的法術類型與施法者掌握的法術大部分是一致的,因為施法者施法時必須配合相應的符籙才可以施展,當然也有些不需要符籙的法術或者不需要道行的符籙,不需要道行的符籙普通大眾都可以使用,屬於普及型符籙。

畫符時有諸多的禁忌,畫符唸咒,並非一般道士所能為,它一定要出自受過正規訓練的高道之手,才被認為是有靈驗的符錄,未受過職,沒有扶將,更無役使萬靈之權,不能畫符。同時要求道士在畫符時,一定要嚴格遵守畫符的程序,按各種各樣的畫法和要求去畫才有作用。總的說來有十戒八忌,這是對畫符人的道德要求,必須遵守,否則畫符無效。此十戒是(一)戒貪財無厭。畫符人,為別人消災解難,略收些財物,當無可非議,但不能藉此斂財,貪得無厭,除衣食所需,多餘部門應奉獻宮觀。(二)戒遲疑不決。畫符時應速斷速決,“一點靈光”一氣呵成。(三)戒魯莽從事,操之過急。應心情淡泊,中庸行事。(四)戒假公濟私。戒用宮觀器具物品,為個人發財。(五)戒褻瀆神明。(六)戒無幫殺生。(七)戒好色酗酒。(八)戒鋪張揚厲。(九)戒朋比為奸。(十)戒濫收學徒,傳非其......

相關問題答案
道教三拜九叩怎麼做?
論文三線表格怎麼做?
劍三截元丹怎麼做?
三鮮底料怎麼做?
三鮮伊麵怎麼做好吃?
十三香龍蝦怎麼做視頻?
違令十三殺任務怎麼做?
三去香魚怎麼做好吃?
明教特別訓練怎麼做?
第三次人流怎麼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