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城市發展水平?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如何科學配置資源要素,提高城市發展水平

做深做好“結構優化”的文章,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新的突破

第一,以在兵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在建設“三大基地”上有新突破。構建農業產業化體系,緊緊依靠科技提升引領現代農業發展,重點加強棉花產業、米業、酒業、果蔬業、畜牧業、種業等6大支柱產業,培育10家銷售收入超億元、帶動力強、關聯度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塔河”系列棉種獲全國名牌、“新農”棉花榮獲國家10大暢銷品牌、“天山雪”米獲新疆知名品牌和國家商務部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的基礎上,打造10個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建設棉花、糧食、鮮果、乾果、園藝、肉類、牛奶和飼料種植8大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

加快節水灌溉示範基地建設,繼續實施百萬畝現代節水灌溉工程,把農一師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級的節水灌溉示範基地。加快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到2010年,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要達到90%。

第二,以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發展“六大產業”為重點,實現農一師由農業大師向工業強師的轉變。要緊緊抓住工業化這個“牛鼻子”,堅持用新思路謀劃新發展,用新體制激發新活力,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產業營造新優勢,使工業成為建設經濟強師的主導力量。要緊緊抓住兵團新一輪加速工業化進程的歷史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努力構建新型建材、紡織服裝、農業機械、礦產開發、農副產品深加工、能源化學工業等六大支柱產業。

如何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水平

我國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化低於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為47%,發達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75%,發展中國家為37%,我國只有30%。

我國城市化水平落後於工業化水平和人均GNP增長的幅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我國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相比,究竟落後了多少呢?根據有關專家統計計算,提出了以下數據:在城市化水平達到30%左右時,工業勞動人口的比重指數和城市人口比重指數的比例關係是:發達國家為2:3,發展國家為1:3,我國只有1:0.8。如果按照發達國家的比例推算,199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應當達到43%。這就說明,中國城市化滯後工業化約15%-17%。有的專家根據現代化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標準推算也指出,我國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應該達到50%以上。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和城市化偏低的問題,在新的世紀裡,必須加快城市化的步伐。目前各方面大體上認可的城市化發展的目標應當是:2010年城市化水平應當達到45%;2020年城市化水平應當達到50%;2050年城市化水平應當達到60%-70%,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國家從工作、糧食、戶口三方面嚴格限制農村人口的轉移,使農村人口牢牢地束縛在農村。不利於中國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不利於人口和要素集聚效應的發揮,人為地抑制了中國城市化。自

50 年代到 80 年代前期,中國城市化進展緩慢,我國城市在數量上出現減少,其中小城市由建國初期 115

個減少到 105 個,小城鎮由 5400 個減少到 2900

個。近年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糧油供應早已實現市場化,戶籍制度儘管有所鬆動,但沒有完全放開,仍在控制著農村居民向城市遷入,並造成城鄉居民在就業、教育、住房、醫療、福利、保險等方面十分明顯的待遇差別。今後尚須進一步深化改革。

(二)傳統觀念的影響。

城市人口的增長有三個基本源泉: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淨城市人口移民的增加和城市邊界的擴大。在中國城市化問題上,由於人們長期以來缺乏對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發展和城市結構功能合理化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片面誇大了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城市病”問題,試圖跨越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這一階段,直接通過發展小城鎮和

建設新農村

而實現城市化與現代化。於是出現一系列嚴格限制城市發展的政策,導致城市發展的緩慢,還出現一些不利於城市化的觀念及觀點。如強調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結果鄉鎮企業滿地開花,佈局分散,在短缺經濟時代由於產品需求大,鄉鎮企業確實紅火一段時間。然而進入

90

年代逐漸向買方市場挺進,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帶來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因為規模實力弱小,技術水平低,管理落後,佈局分散,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如今能堅持下來的已經不多了。由於強調“離土不離鄉”、不進城,故而鄉鎮企業在技術、管理、信息上跟不上時代步伐,很難形成大的鄉鎮企業集團,這既不利於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不利於城市規模的擴大。傳統的觀念還形成一種小農意識,中國人口這麼多,解決溫飽問題已是一種奇蹟。於是對農村城市化,擴大城市規模漠不關心,而致力於提高農村經濟生活水平,努力建設新農村,沒有現代化觀念,沒有認識到現代城市的作用,這種滿足於現狀的小農意識不利於我國的城市化,是落後於時代的。

(三)認識上的“誤區”。

長期以來我們都承認“工業犧牲農業”“城市剝削農村”,也害怕“城市病”,從而對城市感到恐懼,害怕壯大城市規模,認為城市人口增多會更加加劇對農村的剝削,這顯然是認識上的錯......

如何提升我市城鄉建設發展水平

城鄉規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對城市建設有直接的影響。應該從城市規劃的管理與實施兩個方面來抓。

怎樣衡量一個城市的潛力

看工業項目是否引進的多不多,這是一個城市的發展前景的最大動力和潛力,一個城市就是要靠工業去支撐,甚至一個國家的富裕和不富裕都得看這個國家的工業是否發達。

怎麼樣衡量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

gDP總量,消費,投資等

如何提升我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服務功能推動著第一、二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體制轉軌、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僅具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廣闊的就業門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的一般意義,而且對於促進市場經濟發育、優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和整個經濟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

一、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結合我市實際,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去年我市出臺了《岳陽市流通產業中期發展規劃》(2014--2020),明確了我市總體產業佈局,即“一中心”--城陵磯國際航運流通中心;“兩圈”--嶽、臨、榮都市商業圈和汨、湘、營城市商業圈;“三帶”--沿長江航運流通帶,東西向陸運流通帶和南北向陸運流通帶。加大了工作力度,我市第三產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行業結構逐步優化,內在質量明顯提高,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吸收勞動就業的主體。

總體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到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37.07億元,是十一五計劃的2倍,年平均增長12%。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三次產業比例10.9:54:35.1其中第二產業佔比下降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提高了1.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顯現。

成為吸納社會勞動力的重要渠道。2014年,我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29.7%,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增加了6.6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我市社會從業人員共增加23.4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五年間減少了10.7萬人,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增加2.5和11.6萬人,也就是說,第三產業不僅消化了社會新增就業人員同時還吸納了大量從第一產業轉出的勞動力,第三產業已替代第二產業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為我市順利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作出了突出貢獻。

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十二五”時期,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三次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下降,二、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逐漸增強,我市國民經濟走向高效、低耗、優質的更高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2010年我市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31.3%,比2005年高2.7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在GDP年平均12.3%的增長速度中,有4個百分點是第三產業帶動的,第三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共同帶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形成了新的消費熱點,拉動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十一五”以來,旅遊、房地產等消費熱點已逐漸形成,成為對服務業拉動作用較為明顯的行業。2014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311.06萬人次,增長13%,全年旅遊業總收入突破300億元,增長19.9%。旅遊已成為假日經濟中的主要消費熱點。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1%,銷售額增長23.7%,房地產稅收貢獻增長23.1%。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儘管近年來我市第三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與我市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均收入所應達到的水平相比,與國內其它城市相比,還存在著總量不足、比重過低、服務領域狹小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三產業總體水平不高,比重偏低。縱向對比,我市第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佔GDP比重逐年提高,就發展趨勢來說,產業結構的變動是符......

城市發展程度的評價標準主要有哪些?

難啊、 一.立題背景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現代城市不僅是產業中心,而且是人居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知識和技術創新中心和環境治理的重心。未來幾十年是我國完成工業化、加速城市化時期,每年將有1000萬左右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隨著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不斷提高,城市將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主體,成為實踐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地域。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對城市發展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各自的評價指標體系。例如城市現代化評價、城市綜合實力評價、城市競爭力評價、生態城市評價、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評價、宜居城市評價、文明城市評價等等。本研究在廣泛借鑑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力圖依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中小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發展前景進行評價,以期對城市發展方向和確定戰略舉措有所導向。

二.評價對象和數據來源

我國的建制市是行政區劃概念,與嚴格意義上的城市並不完全一致。在2006年底我國的661座建制市中,既有市轄區總人口1000萬以上的巨型城市,500~10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200~5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和100~200萬人口的大城市,也有50~10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和5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更有數萬人甚至不足萬人的微型城市,其實這些微型城市只能稱之為小城鎮。對差別如此之大的661座建制市進行總體評價,可比性較小。按國家統計局原來的規定,中小城市是指市區非農業人口在50萬以下的建制市,中小城市的主體是縣級建制市。而縣級建制市多從縣級建制撤縣建市而來,一些有條件的縣不久將來也有可能撤縣建市,成為新的小城市。考慮到統計資料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評價對象界定為縣級市、縣以及市轄縣級區,簡稱為中小城市。

課題組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縣市500強和各省發展態勢較好的部分縣市作為發放基本情況調查問卷的範圍(700個縣市區),以回收問卷的縣市作為評價樣本(639個縣市區)。數據來源包括:2007年各省統計年鑑;2006年各縣市統計資料;各縣市統計部門提供的其他數據。

三.研究角度

依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本研究主要從節約型城市建設、城市投資潛力、城市綜合實力、城市區域帶動力等四個角度對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進行評價。

1.節約型城市建設

未來十五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人口繼續增長、資源約束突出、環境壓力加大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為此,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中小城市是宏觀和微觀、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的重要結合點,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任務的重要承擔者,中小城市的資源消耗狀況和環境保護水平,直接關係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全局。

節約型城市應當滿足以下基本條件:一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合理利用各種資源;二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環境狀況不斷好轉。節約型城市建設應當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調整、節約型社會的體制機制建設和思想觀念建設等方面入手。

評價和推介節約型城市的目的和意義:一是彰......

如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堅持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保障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一節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

一、主要任務和目標

積極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質量與全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十一五"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

二、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城鎮居民增收長效機制。改進和完善職工收入與經濟效益協調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和最低工資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離退休人員待遇。積極擴大就業,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適時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積極扶持生活困難群體自主脫貧。繼續完善和規範公務員工資制度。

(二)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讓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積極發展專用糧食和蔬菜、林果、畜牧水產等高收益產業,促進農產品更新換代,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健全營銷網絡,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帶動農民增收。培植規模化特色產業集群,促進農村分散生產要素向特色產業和城鎮聚集,拓寬農民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積極探索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治理亂攤派、亂收費,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家庭工資性收入。

(三)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堅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鼓勵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以共同富裕為目標,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緩解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完善年薪制、職工持股、技術和知識產權入股等分配製度。合理調節行業收入分配,加強對壟斷行業和收入過高企業的工資內外收入的監管。規範職務消費和公務消費,加快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福利待遇貨幣化。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頓不合理收入,依法取締非法收入。加大監察力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禁止拖欠、剋扣工資等侵害職工利益的行為。加強對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扶助,發展和完善適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開發式扶貧機制。認真解決好低收入群眾的醫療、子女就學困難等問題。強化個人所得稅徵管。

第二節改善居民消費結構

一、主要任務和目標

加快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促進以住房、交通、通信、衛生保健消費為熱點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加快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由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檔需求轉變,由重視生活水平提高向重視生活質量提高轉變。

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主要趨勢是:恩格爾係數穩步下降,2010年,城市將穩定在35%左右,農村將穩定在38%左右。積極推進公眾營養改善行動,優化居民膳食結構,促進食品消費向營養型、健康型發展;積極促進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推進綠色環保、節能性耐用消費品的普及;鼓勵提高服務性消費,擴大教育培訓、醫療保健、文教娛樂、旅遊休閒等服務消費和休閒消費;健全以普通商品住房為主、社會保障性經濟適用住房為輔的住房供應體系,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1平方米,居......

怎麼樣衡量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

人均GDP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提高城市發展水平?
如何提高英語作文水平?
如何提高黨的領導水平?
如何提高現場管理水平?
如何提高英語聽力水平啊?基礎很差的那種。 ?
如何提升城市人口素質?
如何提升部門管理水平?
如何提升財務管理水平?
寬帶如何提高市場份額?
如何提高展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