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需要準備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8

採訪前應做哪些準備??

注意: 1、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2、注意語言美 3、提問時要估計對方周圍的人(注意採訪地點) 4、在一個問題談完之後,沒提下一個問題是,應該有所停頓,這會使對方人人自己回答不充分、不準確或太平淡,對方會接著補充(我試過,這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有時候有些冷場~~呵呵) 5、事先擬多一些題目; 6、不要逼問誘問套問,比如不能問“公共食堂有幾大好處”,而應問“你覺得公共食堂辦的怎麼樣?” 7、不要喧賓奪主,自己講的過多;更不要和採訪對象無休止地爭論。 下邊複製了一個,上面的是我在很早的一本書上看到的,也是我自己實習採訪時遵循的幾個東西, 採訪是記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礎,在採訪過程中不只是信息的傳遞,也是一個思想交鋒和心靈碰撞的過程。高水平的採訪不僅能體現記者的水準,也能展現記者的個性魅力。採訪是具有既定目標的對話,提問是體現記者的報道意圖。因此提問必須具有鮮明的目的性,記者的問題準確、鮮明、具體,才能把被採訪者的談話納入軌道,引入正題,既節省時間,又使採訪畫龍點睛、引人入勝。 首先,記者的提問應是受眾關心的問題、想了解的情況。這樣才能使採訪吸引受眾、引起共鳴。從既定目標出發、從受眾出發,是記者提問的基本要求和依據。記者的提問應該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即使是為了避免冷場,或聯絡感情而交談的語言也應該為完成報道任務服務。我們中的一些年輕記者,往往在報道的提問中偏離主題,或環左右而言他,就是離開了“受眾”這一主體。為了避免這一現象,記者在採訪和提問,以及後期編輯製作中一定要心裡裝著觀眾,時時想著觀眾,“想觀眾所想,問觀眾所需”。 其次,記者的提問要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的採訪對象靈活多變。為了完成報道主題,無論採訪前的準備、還是採訪中的提問都要圍繞主題做文章,但要根據採訪情況和對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隨機應變。這就要求記者調整自己的語言技巧,避重就輕、迂迴作戰,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奪取勝利。特別是面對不願吐露真實想法的採訪對象,記者可以先順著他說,在交談的過程中,乘其不備,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問題,讓對方顧不得防備而說出真實情況或想法。例如,採訪礦難,被採訪者是主管部門或礦主,當事者肯定要強調自己是如何在事發後,積極主動採取措施營救遇難者的,但是觀眾最想知道這次礦難死傷情況和經濟損失等,而這些問題恰好是當事者不願透露和極力迴避的問題。你可以在採訪中,先順著他問事發後採取了哪些積極的補救措施和救助辦法,等他思想放鬆了,滔滔不絕時,突然提問這次事故有多少人沒有救出來?採取補救措施和營救辦法大約花了多少錢?估計經濟損失多少等問題。 第三、提問要有邏輯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表面到本質,層層遞進。從採訪的目的性出發及事物的邏輯性出發,記者提問的問題也要有邏輯性。既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問題鋪天蓋地,不著邊際。記者應該根據所作題材的主題,事先設計好要提問的問題,然後按照事件發展的邏輯關係,排列好要提問的問題,即使在採訪交流過程中問題被打斷,只要記住邏輯關係就能提出下一個要問的問題,這樣才能瞭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讓受眾條理清晰地瞭解新聞事實本身。而有許多剛剛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或主持人,往往在採訪提問中不知道該問什麼?或問完了一個問題就不知道下一個問題該問什麼?或在採訪交談中被採訪對象牽著鼻子走,喪失了主動權,甚至完不成採訪任務。 第四、提問要具體、簡潔明瞭。要使提問具體、切中要害,就必須瞭解被採訪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對新聞事件不瞭解,提問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著邊際的僵局。如:已列入新聞界最臭的提問行列的:“請你談談感想”、“你當......

現場採訪需要注意什麼事項?

現場採訪是節目主持人必備的素質和基本技能。要想把現場採訪做好,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採訪前的準備  (一)瞭解和採訪有關的情況,掌握必要的資料。大到大政方針,小到新聞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二)瞭解採訪對象。通過第二手材料,對採訪對象進行充分了解,並善於分析掌握其心理。對一些即興式的採訪,應根據現場的氣氛環境、人們對節目的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採訪對象,這對採訪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三)設計採訪提綱。根據節目的主題,確定最佳的採訪角度,擬定一個與採訪對象談話的提綱。(四)精心設計採訪的第一句話。節目主持人現場採訪的第一句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關係到採訪能否順利地進行下去。採訪的第一句話,應儘量具體一些,提出的問題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麼感想”之類的“開放式”問題。要抓住採訪對象和受眾感興趣的“焦點”做突破口,引發開去,使採訪不斷深入、展開。  二、運用好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一)不同的環境與場合,不同的採訪對象,要求採訪者有不同的提問、語氣。在嚴肅、莊重的場合或採訪重要人物、外賓,提問言語要精煉、準確,儀態、語氣要莊重、嚴肅、認真,給人可信、可靠、願意溝通的感覺。在處理較輕鬆、明快的新聞時,就可以選用生動、活潑的話題,以親切、隨和的語調,讓觀眾在輕鬆、愉悅中瞭解人物和事件。而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提問的節奏應加快,所提問題要直衝要害,以增強報道的時效性和現場感。(二)根據情況靈活運用提問方法。正問法:從正面提問,直截了當、開門見山提出問題。設問法: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以啟發引導採訪對象,談出其某方面的真實感受,並使採訪向深層發展。還有反問法、追問法、潛問法等等。(三)提問要儘量具體。只有具體的發問,才能得到具體、有意義的回答。(四)提問應該具有引導性。去年大慶市讓胡路改造工程剛剛結束,我們採訪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採訪出租車司機時,對話是這樣的:“師傅,您經常跑這條路嗎?”“是的。”“這條路以前是個什麼樣?”“以前啊不能提,到處是坑,晴天是灰,雨天是泥。以前我根本不想跑這條路。現在路修好了,在這條路上跑心情也舒暢多了。”把司機的真實感受直接傳達給觀眾,增強了新聞的可信性。(五)提問要有深度、有意義。主持人還應善於揣度採訪對象的心理,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更多更重要的新聞脈絡,及時掌握提問的方向,深入發掘新聞價值。(六)注意傾聽、及時反饋。主持人要聚精會神地傾聽。根據對方談話的內容、神態、語調、口氣等,作出各種合乎情理的反饋。這種反饋,或點頭示意,或眼神表情,都會給對方以積極影響,形成一個融洽的談話氣氛,使談話層層深入。  三、要重視現場採訪中的屏幕形象  (一)鏡頭前要有適當的表現欲。主持人在鏡頭前對新聞事件本身要有一種能動的反映,還要善於控制情緒,根據新聞的不同體裁,該高昂時高昂,該平緩時平緩。要使用口語和個性化的語言,以展現個性魅力。(二)要善於總結經驗。歷經不同的新聞事件、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採訪對象,都是一個新的挑戰,主持人要善於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為更好地樹立出鏡形象豐富自己。(三)加強文化知識和道德修養。包括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審美情趣、表達能力、思維方法、對問題的洞察力等,主持人的言行舉止要符合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規範。

小記者去採訪 要做好哪些準備

小記者去採訪前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採訪,就是了解情況,採集材料,調查訪問。怎樣做好採訪前的準備工作呢?

首先,要掌握採訪線索。要知道你去採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掌握採訪線索的方法很多;可以從學校或班級的黑板報和牆報上尋找;可以從同學、家長或社會一些人的閒談中發現;還可以從一些材料中獲得,等等。掌握了採訪線索,才能有目的地採訪。

其次,要熟悉有關材料。你有了採訪線索,知道採訪對象以後,就要儘可能地找些有關的參考材料。例如,你去採訪一位優秀學生,要儘可能知道這位學生的年齡、學習情況、思想情況,大概有些什麼事蹟等。有了這些材料,採訪時才能順利進行。

還有,要制訂採訪提綱。也就是要有一個採訪的計劃,包括;需要了解什麼情況,提些什麼問題,什麼地方要追問或詳細瞭解;先談什麼,後談什麼;還要找哪些人談話,等等。對這些問題,儘可能擬得細一點,到採訪時,可以不斷變動,隨機應變。

以上的準備工作做好了,採訪時就心中有數,採訪效率就會提高。

怎樣做採訪筆記

我們每次去採訪的內容都會很豐富,在沒有錄音機的情況下(就是有錄音機也要做簡要的筆記),光憑自己的腦子是不可能全記得住的。因此,採訪的主要內容必須當場用筆記下來。做採訪筆記要注意做到--

記具體

謂記具體,不是把採訪對象所說的話,原原本本像錄音機似的記下來,而是要記下他所說的具體內容。譬如人名、地名、數字和事實經過等等。有的內容要當場問清楚,如人名和地名不僅要問音而且要問字,避免寫出同音不同字來。有些數字,對方口頭談了,還要反覆核對準確。對有關的事情經過也儘可能記具體些。特別是對一些重要的事實千萬不要只記個概況,印象,要不,寫成文章就容易出問題。

記原話

採訪對象所說的能反映他思想的關鍵語言,要原原本本記錄下來,不要經過自己改造、概括後再寫上筆記本。因為人物的語言大都是有生活氣息、有個性的,比我們概括的要精彩得多。記下原話還有助於事後對人物談話內容的分析和判斷。人物談話時的姿態、口吻和氣氛也要注意觀察,必要的也可以記錄下來,以備寫作時參考。

記疑難點

採訪中,總會有疑難之處,這些疑難往往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要向讀者說明的重點,首先要問明白,然後記清楚,事後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如果疑難問題一晃而過,待到寫稿時,才發現沒有弄清楚,不得不又要去補充採訪,這就費時費力了。

另外,採訪要做到口到、耳到、眼到、手到、腦到、邊問、邊聽、邊看、邊記、邊想。特別是要邊記邊思考,不能只顧記錄,不開動腦筋。一般在採訪時就要開始考慮寫作的問題。哪些材料要深挖?哪些細節要多問?哪些數字要核實?哪些觀點要反覆問證?這些都要在採訪時,邊記邊思考,才能心中有數。

採訪筆記要及時整理,時間久了,感覺和記憶就會打折扣,有些當場漏記的,及時通過回憶還可作補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採訪作用,寫好稿子。

做採訪需要注意什麼?

記者在每次採訪之前,一定要有準備,準備得越充分,採訪成功的把握越大。 首先,你應當弄清楚採訪對象的事蹟特點是什麼,你報道的重點又是什麼。 其次,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情況,也就是有關採訪對象的材料。 再次,你可以瞭解一下采訪對象的性格愛好,找出一些他(她)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採訪的時候,他(她)會覺得你很理解他(她),就願意同你說心裡話,這是很重要的。 你不妨試試看。做好了採訪前的準備,就會有許多話問採訪對象的。沒有話問,那就是沒有做好採訪前的準備。 採訪任何一個人,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取得對方的信任和好感。做不到這一點,你很難採訪到最有價值的材料。因為,這些材料都在採訪對象的心靈大門之內,他鎖著呢,鑰匙在他手裡,是打開還是鎖閉,要由他來決定,而他的決定往往是根據記者的態度做出的。

新聞採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和技巧

新聞採訪提問“五要”

新聞採訪是記者為收集新聞素材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工作。當前媒體記者越來越重視與採訪對象的交流與溝通,講求採訪人性化,注重創造和諧自在的交談氣氛,從而為新聞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提問是記者採訪中最主要的獲取信息的方式。記者的提問,決定其能否得到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能否將新聞事實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記者與採訪對象之間的橋樑,打開採訪對象的心扉。

那麼記者在採訪提問時應做到哪幾點才能與採訪對象進行良好交流?筆者在學習新聞前輩的經驗時,結合自己的一些體會,認為可以將之歸納為“五要”。在此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要準備充分

記者基本功中有一項便是訪前準備。訪前準備是採訪中很重要的一環,被稱為“靜態採訪”。有人把採訪比作“面對面的短兵相接的戰鬥”,這意指採訪是記者與採訪對象在思維上的交鋒。要想取勝必須知已知彼。這種“戰鬥”往往在一兩小時,甚至幾十分鐘內結束,而為了這短暫的一瞬,記者往往準備了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更長。

意大利著名女記者、作家奧麗亞娜·法拉奇談到對鄧小平的採訪時說:“那次採訪很深入、很詳細,用了兩天時間,很有意思。對於記者來說,那是一次很成功的採訪,不太難。對方合作得很好,應該說是一次很成功的採訪。我想提的問題全都提了。”這次被法拉奇認為成功的採訪與她訪前的充分準備是分不開的。她在訪問鄧小平以前,看了好幾公斤的材料。從她的新聞稿中可以看到她對鄧小平、毛澤東、林彪、“四人幫”、中蘇、中越、中柬關係都有一定了解。

同樣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邁克·華萊士給自己定的規矩是在進行專訪前,至少準備好三十至四十個“紮實”的問題;而在通常情況下,他在紙上會記上一百個問題。

但有些記者採訪前根本不做任何準備,不對採訪對象進行了解,不對相關信息進行了解,也沒擬好問題,出門就向採訪單位要材料,然後匆忙上陣,往往不是提的問題沒擊中要害,就是所提問題有限,找不到話題,採訪中出現“冷場”。回來後只好抄材料了事,結果是寫出的新聞作品乾癟無味。

二、要問具體

新聞作品生動處的來源之一是細節。就是說記者在採訪時要挖出那些細微的閃耀點,積累豐富具體的素材。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有了具體的東西,才能深入認識事物。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數據,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難以寫出好新聞的。因此記者提問要具體,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大而不當。那種不分場合、時機,動不動舉起話筒就問:“你現在感想如何?”的採訪提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問題太寬泛,對方往往不知從何答起,只能說“我太高興”“太激動”之類。

我國高校擴招的頭一年,湖南日報社的一位記者去某所大學採訪,談到該校為擴招進行的保障工作時,接待的工作人員大談特談,但所說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東西,偶然說起新修的一座澡堂,記者馬上追問,澡堂有幾層?有多少間?可以同時容納多少人洗澡?每週的開放時間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的新設施?那位負責人很快就將一些數據提供出來。如果當時記者不問具體,對方很可能就一語帶過,那麼就得不到具體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東西。

三、要有針對性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記者採訪提問也應根據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說,就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採訪對象,或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採取不同的問法。一般規則是問全局性的問題就找負責這方面的領導或工作人員。要問點上的情況就找基層普通幹部、群眾。要問知識性的事情就找專家學者。

一次,筆者到部隊採訪,想了解官兵關係方面的一些情況,於是問一名戰士:“你認為當前新形勢下,該如何處理好乾群關係?”結果那位戰士立在那兒,囁嚅半天也沒說出......

採訪前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有以下幾點:

1、首先,必須準備相關的資料。

2、

其次,我們新聞採訪準備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圍繞報道內容準備有關情況。

3、再次,必要的知識準備是做好採訪工作的又一重要環節。

業餘街頭採訪要準備什麼?

錄音筆還是找支好的吧,如果現場嘈雜,單反的錄音是嘈雜的,錄音筆如果是百把元的,回來製作你會很呵呵的,相信我。要求不高的話,單反,好一點的錄音筆,反光板、補光燈、出鏡記者、攝影師

去採訪一位作家需要作的準備是什麼

首先要對採訪對象的個人信息和資料有個大概的瞭解。

其次要明確採訪內容的主題,採訪事蹟還是個人經歷還是一些別的範圍。

最後要注意採訪前的禮儀準備以及結束後的感謝辭。筆 紙 足夠了。

採訪準備的重要性是什麼?

1.調查採訪前的準備

採訪前的準備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採訪的目的:初步的主題和所需的主要材料和細節;

對被採訪者的必要的瞭解:年齡、職業、性格、愛好等;

對主要涉及事件的預先所知;

採訪的發動、制動和大致步驟;

記錄的方法和所需的器材。

2.調查採訪的形式

開調查會;

個人談話;

書面問卷

現場察看;

親自參與(就是和採訪對象一起做他正在做的工作)。

3.調查採訪的技巧

與被採訪者的心靈溝通如逢知己;

對方不願吐露真情時的循循善誘;

因對方不善言辭必要的話語牽引;

在對方信口開河時適時的提醒;

懷疑對方所言不實或口誤時的驗證。

1、明確報道思想。作者在每次採訪之前一績要明確報道思想、意圖。才會知道應該報道什麼,採訪什麼。

2、蒐集背景資料。背景資料是指與採訪題目有關的知識和歷史資料。包括:熟悉採訪對象,瞭解採訪對象的相關資料,如家庭情況、工作成就、性格愛好等,掌握這些就會心中有數,可能成為擴大采訪的線索,容易找到雙方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採訪犯罪嫌疑人時,除了瞭解一般情況,尤其要熟悉案情,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的提問,收集到有價值的材料。

3、掌握新聞線索。新聞線索就是已經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新聞事實的有關信息。新聞線索的來源通常有以下幾種途徑:來自黨政方針、政策、決議、請示;來自有關文件、簡報、領導同志的講話或者會議傳來的信息;來自編輯部的報道請示或者直接指派的任務;來自朋友或者群眾的提供;從現場、實際工作生活中尋找發現。

在信息日益發達的今天,新聞宣傳採集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樣化:一是官方信息系統,它可以提供具有權威性的動態信息;二是專家信息系統,它可以提供與新聞相關的深度信息;三是互聯網信息系統,它可以提供最豐富、便捷的全球信息資源。

4、列出採訪提綱。採訪提綱是指採訪者列出進行採訪時所要了解的主要問題和基本步驟。怎樣列採訪提綱,並沒有定規,主要根據自己的採訪思路,如果採訪一個案件,可以根據案件發展的過程逐步展開。採訪某一人物,可以圍繞寫作主題,以人物的主要經歷、事蹟為線索。

作者在採訪時列出的採訪提綱,並不排斥在採訪中根據新的情況隨時隨地提出新的問題。因為採訪提綱畢竟是事先考慮的東西,實際採訪中,作者要善於根據具體情況更改和變換問題,尋找和發現有價值的材料。

相關問題答案
採訪需要準備什麼?
聖誕節需要準備什麼?
去韓國前需要準備什麼?
辭職需要準備什麼材料?
採購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學化妝需要準備什麼?
養小浣熊需要準備什麼?
生產需要準備什麼?
去五臺山需要準備什麼?
順產需要準備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