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避暑方法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古人都是用什麼方法避暑的?

搬到涼快的地方去. 所以那麼多避暑山莊. 冷飲是有的,以前也有冰.天然的. 沒有電風扇,有手動扇. 而且從前的天氣應該也沒有現在這麼熱. 印象中,小時候30度已經快要人命了. 現在,夏天的時候,35,36,習以為常. 不過古時候避暑多用冰。 古時候,天氣再熱,不能熱了天子。於是,宮殿裡有了最初的“機器”。這種設備,採用的是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到了宋代,這種設備造得比唐朝更加豪華。《武林舊事》卷三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勘殿及翠寒堂納涼。長鬆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可以看出,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其冷風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凓不堪。 皇帝是這樣子,大臣自然趨之若鶩。唐代的高官顯貴,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設施,規模自然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其中專供納涼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設置的一種避暑建築。《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唐代顯貴楊國忠更是異想天開,造了座冰山來避暑。《開元天寶遺事》捲上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 此外,每當寒冬季節,都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井”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這一傳統歷史悠久,《詩經》中即有記載,是我國一傳統風俗,亦稱“藏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民國年間。

古人的避暑方式【除自然條件之外】

用冰塊放在房子裡降溫,喝酸梅湯,避暑湯!我就知道這麼多!這是我搜的:1、皇帝的几案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這些是去年冬天準備好的冰雪,一般都在地下設冷庫保藏,等到夏天時供皇帝使用,不懸掛伽蘭木,真臘龍涎等香珠百斛。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據載是“不知人間有塵暑也”。有一位大學士被召到此進見,竟然“三伏中體粟戰粟,不可久立”。皇上便問他怎麼了,方知他嫌冷,於是賜他北綾披上。這樣的避暑之地真是隻有皇家才能享用了。唐代的高官顯貴們,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設施,雖然比上不上宮廷的規模,但也極盡巧妙之思。其中專供納景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宮吏設置的一種避暑建築。《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家“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景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起到了避暑降溫的效果。當然,這種半自動的製冷設施,耗費頗大,並非一般人所能建造。還有一個避暑妙法是上高山。高山上氣溫比平地低得多,著名的避暑勝地就有廬山、承德避暑山莊等。山上陣陣快意,暑熱全消。當然在海濱避暑也是十分理想的。如北戴河,海風吹來暑熱頓消,面海乘涼,心曠神怡。別以為只有現代人才能享受到冰箱帶來的好處,實際上,中國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雖然遠不如現代科技產物電冰箱,但仍可以起 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臐儲存食物的“冰鑑”。這種“冰鑑”其實是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裡面,然後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湖北隨縣曾侯已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鑑,冰鑑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盛冷飲的。此外,在古書《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色踐之出遊也,休息饛宿於冰廚。”這裡揚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一間房子,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設計奇巧、鑄造精工的鑑缶被譽為中國古代“冰箱”。鑑缶由盛酒器尊缶與鑑組成,方尊缶置於方鑑正中,方鑑有鏤孔花紋的蓋,蓋蹭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頸部,鑑的底部設有活動機關,牢牢的固定著尊缶。鑑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應是夏天盛放冰塊、冬天盛放熱水之用。到明朝時,北京城裡的皇公貴族已反冰箱做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種用天然冰塊降溫的箱子,以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鬥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週。箱兩側有銅環,鉛環的用途誻便於搬運。箱口覆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那時的冰箱不僅外觀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精巧科學。冰箱箱內掛錫紙,箱底有小孔。兩塊蓋板的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如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味道乾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由於錫紙的保護,冰水不至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除此之外,冰融化時還能吸收室內的熱空氣,通過蓋上鏤空的排氣孔調節室溼,還可以起至空調的作用。由於冰箱廣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都需要用大量冰塊,這些冰均取自冰窖。過去無論是紫禁城內還是府宅官邸,都各自有貯水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剎海等處打冰入窖,由工部設專人管理。 2、秀才書生、普通百姓等“古代窮人”在宋人所撰定的《東京夢華錄》、《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樑錄》、《武林舊事》等書中,都提到當時汴京或杭州的冷飲品類,有:冰糖綠豆、漉梨法、木瓜汁、滷梅汁、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蘇飲、荔枝露水、白......

古代人是怎麼避暑的?

夏天烈日炎炎,燥熱酷烈。雖不至讓人厭惡,但因常與悶、熱、躁聯繫在一起,古今往來的人,都想到了一個相同的詞:避暑。

古代沒有諸如風扇、空調等降溫電器,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節氣各異,通過移居而住來達到避暑的目的。動物界的候鳥便是採取這個辦法。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只是這樣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稍次一點的方法是用冰祛暑。據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避暑納涼在人們的夏季生活中由來已久。根據《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計十八座。冰窖採用埋入地下一點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雖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價值昂貴,尋常百姓家往往對上述的兩種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涼興嘆。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也想出了眾多避暑的好法子

到了漢朝,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運動,滿屋人涼快,這又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到了唐朝,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

明朝時候,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人已經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又清爽。

大約在3000年前的商代,冷飲也開始隨著出現。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發展到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意大利。意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國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們大賺其錢時,有沒有想到要感謝一下中國的忽必烈。

夏天室內避暑的方法

炎夏來臨,近年來許多家庭用上了空調,可使居家生活免受酷熱之苦。但多數 家庭仍未用上空調。其實,採用一些簡單方法也可以使您的居室變得較為涼快。

一、合理啟閉門窗。許多人以為炎夏要門窗大開才涼快,其實不然。白天室外 氣溫高,門窗大開,陽光和熱輻射伴著陣陣熱空氣向室內襲來,會使室內外變 得一般熱。如果在早晚涼爽之時開啟門窗通風,讓空氣流通,而在白天尤其中 午將門窗關閉,以隔絕室外熱空氣的侵襲,並拉上淺色窗簾,阻擋陽光,反射 熱幅射,就能使居室變得較為涼快。經實際觀察,在炎熱地區居住雖然午 後室外氣溫達30多度,採用上述方法室內仍可保持在28℃左右。

二、陽臺綠化、庭院綠化。陽臺庭院綠化,栽樹種花,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而且有調節小氣候的作用,會使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因為綠色植物既能遮陽, 又通過葉面蒸發水分達到降溫作用。有資料表明,在庭院陽臺栽種葡萄、牽牛 花、爬牆虎及一些花草,可使附著牆面降溫5℃~14℃,使室內降溫2℃~4℃。

三、室內利用風扇和水蒸發降溫。例如室內用溼拖布擦地後開啟吊扇使地面水 分蒸發吸熱;也可在風扇前置一盆涼水,開啟風扇使水分蒸發出涼風,這樣均 可起到降低室溫的作用。

最後,在炎夏之際室內宜收拾得乾淨整潔,將用不著的東西妥善收藏,使室內 有較大空間,會使人感到舒適。切忌室內凌亂,傢什滿屋,那樣不僅使人感到 悶熱,憋氣,還使人心情煩躁。

夏天了,現代人有那些避暑的方式?古代的人採用那些避暑的方式呢?

封建時代的皇家宮廷,其避暑方式十分奢侈。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這種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據《唐語林》卷四記載:“玄宗起殿,……時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含凍。”由此可見,這種製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

在宋代帝王的涼殿中,也有這種設備,但比起唐朝則更加豪華。《武林舊事》卷三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勤殿及翠寒堂納涼。長鬆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可以看出,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其冷風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凓不堪。

除了機械製冷設備以外,宮廷中還備有大量的藏冰。每當寒冬季節,都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室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之用。

唐代的高官顯貴們,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設施,雖然比不上宮廷的規模,但也極盡巧妙之思。其中專供納涼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宮吏設置的一種避暑建築。《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當然,這種半自動的製冷設施,用費頗大,並非一般人所能建造。

唐代顯貴楊國忠還造冰山來避暑,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開元天寶遺事》捲上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天然藏冰,在唐代屬希有之物,《雲仙雜記》說:“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而楊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足見其富貴驕奢。

在唐都長安,還出現過一種避暑會。這是富家子弟們避暑消夏的一種臨時組織。這種奢靡的避暑會,在當時曾風流一時,傳為佳話。

宋人則有亭樓納涼,泛湖避暑的習俗。每當炎夏來臨之際,人們划船行舟,蕩於湖中,或尋風亭水榭,柳岸樹蔭之處,嬉耍度時。這種習谷,由東京開封一直流傳到南都杭州。《東京夢華錄》卷八載:“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爾笙歌,通夕而罷。”南宋立都於杭州後,秀美的西湖便成為唯一的避暑勝地。每至盛夏,人們無不攜伴行舟,擁向湖中,“或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遊情寓意,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宋代都市人對夏季避暑十分注重,而且會伴以豐富的娛樂活動增添情趣。

在中國最適合避暑的地方到底有哪些

國內的避暑勝地,自古以來就有一莊一河十四山之說,“莊”是“避暑山莊”,“河”是“北戴河”,“十四山”則依次是:

1、 河南雞公山:四大避暑勝地之一,位於河南信陽市南,為低山丘陵風景,是本世紀初 發展起來的避暑勝地。山嶺蒼翠秀麗,雲海、飛瀑、流泉使雞公山“六 月如霜天”、“全身痱子一夜消”。

2、 江西廬山:四大避暑勝地之一,在江西九江市,東涉鄱陽湖,北臨長江,風行水上, 氣候宜人,7月平均氣溫僅22.6攝氏度,自上而下有“匡廬瀑布譽滿天 下”的盛名。到此消暑,環境幽靜,煩熱頓消。

3、 浙江莫干山:四大避暑勝地之一,在浙江德清縣境內,距杭州60公里,不但風景秀 麗,涼爽宜人,而且翠竹遍山,甘泉湧流,素有“清涼世界”之稱。

4、 浙江普陀山:浙江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碧海藍天,風景奇特,號稱“海山第 一”。這裡除可以貪圖清涼海風外,還有眾多的佛國景點。

5、 浙江天目山:地處浙江臨安縣北,山高林茂,怪石嵯峨,風光宜人,盛夏平均氣溫25 攝氏度,到此避暑旅遊,可體味“六月山深處,輕風涼襲衣”的意境。

6、 浙江雁蕩山:位於浙江樂清縣,“有天下奇秀”之稱,山中奇石林立,瀑布飛濺,泉 水清澈,令人心曠神怡。

7、 安徽黃山:位於安徽黃山市,它兼有衡嶽之煙雲、匡廬之飛瀑、華山之險峻,山間氣 候宜人,尤以雲谷寺、鬆谷庵等處為佳,翠竹如海,環境清幽。

8、 山西五臺山:位尊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還以“清涼世界”聞名於世,號稱“華北 屋脊”,夏季平均氣溫不足20攝氏度。

9、 四川峨眉山:除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外,亦以清涼著稱於世。

10、 新疆天山:天山避暑最為馳名的地方是天池,這裡青山與碧水相映,白雲與綠樹 共影,是大西北難得的避暑勝地。

11、 安徽九華山:與黃山同一脈,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為我 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遊人置身山中,涼風襲來,身爽心寧。

12、 青島嶗山:瀕臨黃海,海山毗連,雄奇秀美,氣候宜人,環境清幽,有“九宮八觀 七十二庵”,還有海濱浴場,是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13、 福建武夷山:有九曲、三十六峰、七十二景、一百零八洞之奇,盛夏,山外暑氣逼 人,山中卻有“靜聽水聲真活潑,飽看山色自清涼”的感覺。

14、 寧夏鍾玲山:位於銀川市西北的賀蘭山東麓,俗稱小滾鐘口,早在西夏時就是帝王 避暑勝地,遺址尚存。

知道古代人怎麼避暑嗎

夏天烈日炎炎,燥熱酷烈。雖不至讓人厭惡,但因常與悶、熱、躁聯繫在一起,古今往來的人,都想到了一個相同的詞:避暑。

古代沒有諸如風扇、空調等降溫電器,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節氣各異,通過移居而住來達到避暑的目的。動物界的候鳥便是採取這個辦法。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只是這樣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稍次一點的方法是用冰祛暑。據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避暑納涼在人們的夏季生活中由來已久。根據《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計十八座。冰窖採用埋入地下一點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雖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價值昂貴,尋常百姓家往往對上述的兩種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涼興嘆。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也想出了眾多避暑的好法子

避暑吃什麼最好

夏天吃什麼能避暑!消暑?大蒜可能大家都不覺得陌生吧,有人喜歡,有人討厭.甚至是厭惡了.哈!它的威力就在於它的特殊味道是不能被一般所接受的.但大蒜可是地裡面長出來的天然抗生素藥. 我想說就是大蒜.大蒜夏天食用不僅能預防腸胃疾病.還能增進食慾.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夏天吃蒜能降低中暑的機率.也能使身體有所涼快.在一些發達國家每到夏天人們就打一種叫大蒜素的針劑.從而降低中暑的機會.然而吃完大蒜後有一種特難聞的味道.是能從毛孔裡滲出來的味道.在這裡還給各位愛吃大蒜,而又無法擺脫其難聞味道的朋友們.說幾個除味的小竅門第一種方法是喝牛奶.吃完蒜後喝點牛奶會降低它的味道.但是這種方法對有些人不怎麼管用.第二種方法是吃完大蒜後再吃幾粒生花生.次法有奇效.好了,聽了這些可以放心的去吃你歡喜的大蒜了

天氣太熱,有什麼避暑的好方法

避暑的方法:   1、注意防晒   大家要隨時備一把遮陽傘,上下班可以適當塗些防晒霜,以免紫外線過強傷害皮膚。   2、少吃多餐   一頓飯吃的東西越多,為了消化這些食物,身體產生代謝熱量也就越多。特別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們產生的代謝熱量尤其多。   3、吃辛辣食物   雖然大熱天裡吃這些東西的確難以想像,但是辛辣食物可以刺激口腔內的熱量接收器,提高血液循環,導致大量出汗,所有這些都有助於降低體溫。   4、溫水沖澡   使用稍低於體溫的溫水沖澡或沐浴,特別是在睡前進行。雖說沖涼水澡讓你聽起來很誘人,但是你的身體會在涼水澡後產生更多的熱量以彌補沖澡時失去的熱量。   5、多喝水   在炎熱的天氣裡,你或許想要一杯冰鎮啤酒。最好少喝酒,因為酒精可能導致身體缺水。礦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選擇。此外,咖啡或是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也儘量少喝,它們都會增加體內的代謝熱量。   6、多吃瓜果。   瓜果汁多味甜,不僅生津止渴,也能清熱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涼,是清暑解渴的瓜類之首。 另外,香瓜、黃瓜洗淨之後生食,或榨汁之後飲用,都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獼猴桃含有大量維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是高溫和野外作業人員經常選用的果品和飲料。   7、日間小睡:研究表明,人體對“白日夢”的反應之一就是降低身體溫度;   8、喝菊花茶:菊花茶能夠降溫醒腦,綠豆湯.和西瓜霜含片,或吃一些王氏清暑益氣丸這些就可以達到避暑的效果了人就能耐熱了.   9、涼水衝手腕:每隔幾小時用自來水衝手腕5秒,因為手腕是動脈流過的地方,這樣可降低血液溫度。   但是防暑降溫的同時也會存在一些損害健康的錯誤做法,所以在對付酷暑高溫時應注意以下五個不宜。   1.降溫不宜過快。大汗淋漓時,到風扇前揭開衣服猛吹,或擰開水龍頭,讓冷水直衝而下,實現“快速降溫”,是好多人認為爽心的做法。殊不知,這種“快速冷卻”的方式,常常會“快活 一時,難受幾天”,甚至引起各種疾病。   2.空調不宜過冷。醫療氣象學家通過試驗發現,應該不斷調節居室溫度,從而逐漸適應溫度的較大變化。正確的做法是:居室的溫度應在26℃~29℃之間不斷變換,才對身體健康有利。   3.喝水不宜過量。多喝水是防暑的好措施,可過量飲水也會引起中毒。尤其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大量出汗之後,體內的鈉鹽等電解質也隨之丟失,如果此時大量飲用白開水而未補足鹽分就會出現肌肉抽搐或肌肉痙攣性疼痛。   4.衣服不宜過露。保健專家指出,赤膊只能在皮膚溫度高於環境溫度時,才能通過增加皮膚的輻射、傳導散熱起到降溫的作用。而酷暑之日,最高氣溫一般都接近或超過37℃,皮膚不但不能散熱,反而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因而夏季赤膊會感覺更熱。   5.墨鏡不宜過黑。許多人認為太陽鏡顏色越深越能保護眼睛,其實,鏡片顏色過深會嚴重影響能見度,眼睛因看東西吃力而受到損傷。因此,夏季選擇太陽鏡的標準,應該是鏡片能穿過30%的可見光線,以灰色和綠色為最佳

夏天如何避暑

醫生建議的10種避暑方法:

1、少吃多餐:一頓飯吃的東西越多,為了消化這些食物,身體產生代謝熱量也就越多,特別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們產生的代謝熱量尤其多;

2、吃辛辣食物:醫生認為,儘管大熱天裡吃這些東西難以想象,但辛辣食物可以刺激口腔內的熱量接收,提高血液循環,導致大量出汗,這些有助於降低體溫;

3、溫水沖澡:最好是用稍低於體溫的溫水沖澡或沐浴,特別是在睡前進行;

4、多喝水:醫生建議少飲酒多喝水,因為酒精可能導致身體缺水,礦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選擇;

5、避免劇烈運動:劇烈活動將激活身體能量,增加內部溫度;

6、使用冰袋:可重複使用的冰袋是很好的降低皮膚溫度的工具,裡面預充的液體有降溫效果;

7、選好枕具:使用羽毛或絨毛枕頭,枕套最好是棉質的,合成纖維的枕套會積累熱量;

8、日間小睡:研究表明,人體對“白日夢”的反應之一就是降低身體溫度;

9、喝菊花茶:菊花茶能夠降溫醒腦;

10、涼水衝手腕:每隔幾小時用自來水衝手腕5秒,因為手腕是動脈流過的地方,這樣可降低血液溫度。

最佳調味品:食醋。酷熱出汗多,多吃點醋,能幫助消化和吸收,促進食慾。同時吃點醋有助於解除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

最佳蔬菜:苦味菜。夏季氣溫高,溼度大。吃點苦味蔬菜大有裨益,苦瓜、苦菜、萵筍、芹菜等都是避暑佳品。

最佳湯餚:番茄湯。夏令多喝番茄湯既可獲得養料,又能補足水分,一舉兩得。

最佳肉食:鴨肉。鴨肉不僅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養料,而且能防疾療病。

最佳飲料:熱茶。夏天離不開飲料,首選飲料既非各種冷飲製品,也不是啤酒或咖啡,而是極普通的熱茶,既解渴又解乏。

此外,醫生還推薦了一個最佳保健措施:起睡定時,夏天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作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佳。

防暑寶典之一:喝什麼?

夏天人們特別容易口渴,需要隨時喝水,如何喝水才是科學的呢?

①飲水莫待口渴時,口渴時表明人體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開始脫水,此時喝水為時已晚;

②大渴忌過飲,這樣喝水會使胃難以適應,造成不良後果。前人主張:“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這是防止渴不擇飲的科學方法;

③用餐前和用餐時不宜喝水,因為進餐前和進餐時喝水,會沖淡消化液,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長期如此對身體不利;

④早晨起床時先喝一些水,可以補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濃度,促進血液循環,維持體液的正常水平。

防暑寶典之二:吃什麼?

盛夏人們的吃喝問題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當人在炎熱的環境中勞動時,體溫調節、水鹽代謝以及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發生顯著變化,會導致營養消耗增加,從出汗中流失了不少水和營養素。而夏天人們食慾減退,也會限制了營養的吸收。

專家建議:

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素。

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魚、肉、蛋、奶和豆類為好。

要補充維生素: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含維生素C尤為豐富;在穀類、豆類、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維生素B含量較多。

要補充水和無機鹽:可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或豆製品、海帶、蛋類等。

多吃清熱利溼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西紅柿、黃瓜、綠豆等。

另外,在夏天喝粥也是大有好處的。赤豆粥有補腎消水腫的功能,腎功能較差的人最好多食用;蠶豆粥對於慢性水腫和腎炎有好處;荷葉粥能解暑熱、清胃潤腸,止渴解毒;蓮子粥能健脾益氣,對腹瀉、失眠、遺精、白帶多等有好處;百合粥能潤肺止咳,養心安神,適合肺陰不足的老年人食用;冬瓜粥利水消腫,止渴生津,並有降血壓的作用;銀耳粥生津潤肺,滋陰養肺......

相關問題答案
人的避暑方法有哪些?
避稅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脾大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我的識字方法有哪些?
會計的計量方法有哪些?
德育的什麼方法有哪些?
最快的離婚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調查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焊接方法有哪些?
語文的表達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