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屬性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是什麼意思

本質特徵:可以用來區分是或不是的定性性質。

非本質特徵:只是數量上變化,並不導致本質特徵改變的

知識產權的本質屬性什麼意思

翻譯成人話如下:

知識產權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財富權利,它不是個東西就是它最大的特點,具體表現為:

(1)你不可能把它真真實實的抓在手裡抱在懷裡,都是腦子想你擁有了,不告訴別人怎麼用別人就不知道

(2)你今天用它明天用它後天用它,它不會變少,不會變質,不用放冰箱冷藏。

(3)你不能說把它賣給了別人,你就腦子就沒有這個東西了。你也不能說在把它賣給別人的時候,還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用放到對方手裡的方式來完成買賣過程。

上述的話希望你能看懂,但畢竟不是法言法語,幫助理解即可,言語有很多不嚴謹之處。

根本屬性和本質屬性的區別

任何事物都有許多的屬性,在事物的諸多屬性中,有些屬性是某個或某類事物所特有的,決定該事物的本質,使某一事物之所以成為它自己的最低限度,並把這種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這種最低限度所包含的性質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它是事物本質的規定性。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的思想主要有三個命題:一是“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二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人的屬性主要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精神屬性本質上屬於社會屬性,因此,可以把人性歸結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特徵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衛本能、情慾本能等。人的社會屬性是指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徵,如勞動、交往和意識以及各種社會關係等。根據上述說法,我認為本質屬性是最接近事物本身的定義的概念,而根本屬性是最符合事物性質特徵的類別的劃分。

人性的本質屬性究竟是什麼?

人性究竟指什麼,本善還是本惡?幾千年來讓中外賢哲爭論不休。不同的回答,導致了不同的文化傳統,積澱成不同的社會制度。

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

性本惡是老子提出的

公元前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大約2500年前吧,孫丘最早談到了人性。他老人家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不過,他沒給人性下什麼定義,也沒明確回答人性是善,還是惡。“性相近”是善相近還是惡相近,“習相遠”是善相遠還是惡相遠?都未明說。孔夫子到底是大聖人,對人性這個很複雜的問題,他談得很少,也不輕率武斷地下結論。正如他的弟子子貢所抱怨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是他老人家的明智之處,也給後人留下了想象、探討的餘地。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斷言人性本善的是戰國中期的孟軻。他是孔子的孫子的學生,對孔子極端敬重,曾明確表態:“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把仁義禮智這些所謂的善,當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個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為堯舜”,關鍵在你是否能“盡心”、“知性”,挖掘、培養這些善的萌芽。

至於什麼是人性,孟子沒定義;為什麼人性本善,孟子沒作出嚴謹的論述。他對自己的主張,儘管滿腔熱情地到處宣揚、口誅筆伐地到處遊說,總讓人覺得有點強詞奪理的味道。比如他對楊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為我說”、墨翟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兼愛”說,深惡痛絕,便破口大罵道:“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認為,楊朱派主張個人主義,有不對君主盡忠的傾向,這是目無長上;墨翟派主張同視天下,兼愛眾人,不分親疏,有否定對雙親盡孝的傾向,這是目無父母;既不忠君,又不孝親,這種人就是禽獸。你看這孟老夫子,動不動就上綱上線,意見相左,便血口噴人,全沒有一點寬容之心和仁者情懷,實在有失君子風度。他還自命孔子的信徒呢,孔子曾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咋就連這點兒涵養都沒有了呢?我個人認為:孟子是中國一言堂堂主的始祖。他的這種動不動就要統一思想的搞法,是深受專制統治者喜愛的。西漢以後,為何統治者都熱衷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孔夫子強調等級、孟子主張一言堂有很大關係;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性本善,有利於統治者扮神作聖,愚弄百姓。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1

教育是人類社會一項歷史悠久的活動,可以說,教育活動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了。對教育的專門化研究,從孔子到今天,也有幾千年。但人類社會對教育的認識,仍然在發展變化著。對什麼是教育,不同的研究者會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社會也會有不同的回答,各種回答的差異也各有不同,有些甚至是完全對立的。

社會一方面對教育的認識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答案,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的新形式又層出不窮。電視教育,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發展主義課程,結構主義課程,還有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驗。雖然,我們至今對“教育是什麼”的認識還沒有統一起來,但不同形式的教育,不同目標的教學實驗,都幫助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教育本質的認識。

2

1985年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這樣定義教育:“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從這個定義裡我們可以看到,教育的鄰近屬是活動,而描述活動效果所具有的特殊性是種差。定義雖然具有合理的邏輯形式,但對活動特殊性的界定卻不夠嚴謹,致使定義中存在含糊不清的地方。

活動效果的特殊性用“增進”和“影響”這兩個動詞描述界定。“增進”是增加和促進的意思,指對人的思想或行動起正面作用。這個界定詞說明,教育活動的效果是要對人的知識和技能產生正面的促進作用。學生參加了教育活動,知識和技能就會提高。儘管提高的程度和提高的速度可能各有不同,有的學生會提高得快一點,認識得深一點,另一些接受相同教育的學生,則可能提高得慢一點,認識得膚淺一點。但只要受過教育,學生的知識或技能就會正增長,不會負增長。

“影響”這個詞意思與“增進”相近,都是指有目的地、有意圖地對別人的思想或行動實施作用。當然,“影響”的作用與“增進”的作用不同。“增進”的作用是單向正面的,而“影響”的作用既可能是對人的正面促進,也可能是對人的負面阻礙。

就人的思想品德來說,與人的知識只有正增長的情況不同,參加教育活動既可能受正面的影響,也可能受反面的影響。學生既可能在學校裡學好,也可能在學校裡學壞。但學生只要是受到了影響,不論是好是壞,不論是正面的影響還是反面的影響,都是的教育效果。

可見,“增進”和“影響”這兩個詞都具有“影響”人的作用。所以,《中國教育百科全書》對教育的定義概括起來說,教育活動實際上就是指一些人按一定意圖去影響另外一些人的活動。

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要求是什麼?

同學你好:無產階級專政在一建立社會主義就已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要求不是實現其專政,而是社會和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我們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也是這次全會立論的重要理論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逐步深入、逐漸清晰、不斷深化。今天,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的,決定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決定了我們黨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過和平的、漸進的方法,通過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的調整和改革,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決定了社會和諧是我國社會矛盾存在和解決過程的基本形態,也就是說,我國社會在本質上是和諧的。但是,這種和諧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這就要求我們科學分析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和諧,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追求的價值目標,又是持續推進、不斷實現的歷史過程。 按照社會和諧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兼顧了“大社會”和“小社會”兩個方面。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我們所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整體和諧的社會,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價值目標與創造性實踐相統一的漸進的歷史過程,需要貫穿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個歷史過程,體現到黨和國家的一切重大決策、改革舉措和全部工作之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我們所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的社會建設,旨在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積極化解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努力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既要放眼“大社會”,從“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視野和戰略高度來認識、來思考、來謀劃,始終按照有利於促進和實現社會和諧來統籌考慮我們的戰略規劃、決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又要著眼“小社會”,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相關問題答案
本質屬性是什麼意思?
人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檔案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根本屬性是什麼意思?
人員基本資訊裡的人員屬性是什麼意思? ?
備註屬性是什麼意思?
貧困屬性是什麼意思?
時代的屬性是什麼意思?
本質力量是什麼意思?
自定義屬性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