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特點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11

藏族舞的舞蹈特點、要領是什麼

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迴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運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輾轉、刨腿轉、踢腿轉、果諧轉、跨腿轉、跳跨轉、推磨轉、蹲轉、跪轉、掖轉、正反轉、扭腰正反轉、擰身反跨轉、點步翻身、踏步翻身、點轉、平轉、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轉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蓋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貓跳等等。

藏族舞蹈的特徵是什麼?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種類、形式很多,各地區的名稱也不相同。民間歌舞“諧”是一種以歌為主,歌舞結合的群體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邊唱邊舞。民間舞蹈還有“卓”、“熱巴”、“鍋莊”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時有鼓、鈸、銅號、骨號伴奏,喇嘛頌經伴唱,氣勢壯觀,寓意深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熱巴:熱巴是藏族的一種以鈴鼓舞為主,包括弦子、鍋莊、踢踏、說唱、和雜耍在內的綜合表演藝術。相傳為11世紀的流浪僧人米拉熱巴所首創,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舞時,男執銅鈴,女舉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頂鼓翻身”、“躺身蹦子”、“單腿轉”等特技表演。從事這種表演的藝人也稱為“熱巴”。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為宮庭舞。跳舞時,腳穿硬底皮鞋,通過踏出有變化的節奏表達內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橫笛、揚琴、六絃琴、銅鈴,月琴等伴奏,節奏由慢而快,達到高潮時以結束步突然結束。

勒謝:勒謝是藏族的一種勞動歌舞。在勞動的同時,口中的歌與手中的工具及腿腳有節奏的動作相配合,使勞動成為邊歌邊舞的形式。在進行剷土、打夯、垛麥等強體力勞動時,口中的歌有很強的勞動號子味道。

藏戲:廣泛流行於藏族地區的以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藝術。藏語稱“阿吉拉姆”,意為“仙女大姐”。相傳是15世紀初由噶舉派喇嘛湯東傑布為化募修建雅魯藏布江鐵索橋資金而創。傳統劇目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歷史傳記、歷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等。連臺演出,並穿插歌舞,演唱時,其他演員也合聲幫腔。唱腔變化較多,舞蹈動作舒展。一齣戲一般分三個段落:①出場儀式,藏語稱為“頓”;②正戲,藏語稱為“雄”;③演出結束時的祝願形式,藏語稱為“扎西”。伴奏主要用鼓、鈸等。化妝、道具都根簡單,過去多在廣場演出。民主改革後,藝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劇目也經過改革,得到新的發展。

藏族舞蹈的種類與特點

藏族舞蹈主要的種類

1、鍋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的《四土鍋莊》處於領袖地位,馬爾康又被稱為鍋莊的故鄉,鍋莊藏語為"果卓",就是圓圈歌舞的意思 在2004年7月的首屆嘉絨鍋莊藝術節破基尼斯世界紀錄——世界上最長最壯觀的鍋莊隊伍。主要以柔和的音樂,柔美的舞姿為主,道具主要以水袖為主,參與性、大眾性舞蹈形式

2、弦子——弦子藏語為"諧",富有歌唱性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的《巴塘弦子》處於領袖地位,男舞者手持藏絃琴,女舞者穿有水袖藏裙,舞蹈韻味十足,讓人翩翩聯想到巍峨的雪山

3、踢踏——藏語稱“堆諧”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的《甘孜踢踏》處於領袖地位,舞者腳穿藏式皮靴,按音樂的節奏踏出優美的舞姿,與愛爾蘭踢踏等有異曲同工之妙

4、熱巴——主要流傳在內藏,以流浪藝人為背景,男舞者手持藏玲,女舞者手持藏鼓,用一連串技巧來詮釋整個舞蹈,技巧要求性很高

其實藏族舞蹈還有很多種分類 襄瑪 羌母 每個舞種還有很多細分

藏族舞的特點和好處

民族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

藏族舞,特點\好處

民族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

藏族舞蹈的種類與特點

一,種類: 1.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卓諧”(圓圈歌舞); 2.有踏步為節、著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 3.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緻的“囊瑪”(內庭歌舞); 4.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因舞); 5.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莊); 6.有圓潤舒展、長袖揮舞、鈴聲震盪、粗江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 7.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 8.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和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以及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法舞)、稀世罕見、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 大體上可歸結為四大系列和類別,即民間、宗教、戲曲、宮廷。民間舞包括果諧、堆諧、果卓、康諧等;宗教舞又分羌姆、家把舞、貢嘎爾鼓舞等;戲曲舞有拉姆、格薩爾、希榮仲孜等;宮廷舞有供雲舞(嘎爾)等。在多品種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現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風格特徵。 二.特點: 從動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從韻律上看,既有“圓滑風”,又有“頓促風”,既有“點”的強烈音響,又有“線”的圓曲流動,呈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態的多風格特徵。因此,稱雪域藏區為“歌舞的海洋”並非溢美之詞,這是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儘管藏舞千姿百態,品種繁多,但若從它的風格和內容以及體系上加以綜合考察,大體上可歸結為四大系列和類別,即民間、宗教、戲曲、宮廷。民間舞包括果諧、堆諧、果卓、康諧等;宗教舞又分羌姆、家把舞、貢嘎爾鼓舞等;戲曲舞有拉姆、格薩爾、希榮仲孜等;宮廷舞有供雲舞(嘎爾)等。在多品種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現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風格特徵。 藏族舞蹈的基本動作特點是“顫”、“開”、“順”、“左”、“繞”,除此以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迴轉”的共同規律。在這種共同規律基礎上產生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再加上手勢的動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風格。如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磋”“點”、“掖”、“端”、“刨”、“踢”、“吸”、“跨”、“扭”等;藏族舞蹈的手勢也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的變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輾轉、創腿轉、踢腿轉、果諧轉、跨腿轉、跳跨轉、推磨轉、跪轉、掖轉、正反轉、扭腰正反轉、擰身反跨轉、點步翻身、踏步翻身,點轉、平轉、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湖子、平轉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蓋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貓跳等。 希望能夠幫到你的忙噢O(∩_∩)O~

藏族舞有什麼特點?

藏族舞 藏民族是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同時也是弧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長民族歷史孕育下的若干節日中,幾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為敬奉神靈和歡娛民眾、藉以把節日歡樂氣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藏族舞蹈的種類

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 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 (俗稱踢踏舞);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有踏地 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有注重情 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莊舞);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 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有羽錘翻飛,氣吞 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劇情表演、自 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 (俗稱“跳神”);以及稀世罕見,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 雲樂舞)

藏族舞蹈的特點,風格,形式

藏族的舞蹈特點,風格,形式如果系統的說很多根本沒辦法解釋清楚,最基礎的因為藏族的同胞生活在高原地帶,所以他們的身體會往下沉,如果你想學好藏舞的話應該先多練練顫膝

藏族舞蹈的基本律動特徵是什麼?

膝部有連續不斷、小而快、有彈性的顫動和連綿柔韌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間舞蹈“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動作規律。這個“屈”除了要求顫膝外,也包括懈胯,由於這一律動的特點,使藏族民間舞蹈下肢主動,上肢鬆馳,形成自上而下,欲動先屈的動律特點,從而使舞蹈給人一種飄逸而又沉穩的感覺。

藏舞的舞步特點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種類、形式很多,各地區的名稱也不相同。民間歌舞“諧”是一種以歌為主,歌舞結合的群體舞蹈,一般是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邊唱邊舞。民間舞蹈還有“卓”、“熱巴”、“鍋莊”等。“羌姆”是藏族的宗教舞蹈,表演時有鼓、鈸、銅號、骨號伴奏,喇嘛頌經伴唱,氣勢壯觀,寓意深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熱巴:熱巴是藏族的一種以鈴鼓舞為主,包括弦子、鍋莊、踢踏、說唱、和雜耍在內的綜合表演藝術。相傳為11世紀的流浪僧人米拉熱巴所首創,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舞時,男執銅鈴,女舉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頂鼓翻身”、“躺身蹦子”、“單腿轉”等特技表演。從事這種表演的藝人也稱為“熱巴”。 踢踏舞:藏族踢踏舞,最初為宮庭舞。跳舞時,腳穿硬底皮鞋,通過踏出有變化的節奏表達內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橫笛、揚琴、六絃琴、銅鈴,月琴等伴奏,節奏由慢而快,達到高潮時以結束步突然結束。 勒謝:勒謝是藏族的一種勞動歌舞。在勞動的同時,口中的歌與手中的工具及腿腳有節奏的動作相配合,使勞動成為邊歌邊舞的形式。在進行剷土、打夯、垛麥等強體力勞動時,口中的歌有很強的勞動號子味道。 藏戲:廣泛流行於藏族地區的以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藝術。藏語稱“阿吉拉姆”,意為“仙女大姐”。相傳是15世紀初由噶舉派喇嘛湯東傑布為化募修建雅魯藏布江鐵索橋資金而創。傳統劇目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歷史傳記、歷史事件,如《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等。連臺演出,並穿插歌舞,演唱時,其他演員也合聲幫腔。唱腔變化較多,舞蹈動作舒展。一齣戲一般分三個段落:①出場儀式,藏語稱為“頓”;②正戲,藏語稱為“雄”;③演出結束時的祝願形式,藏語稱為“扎西”。伴奏主要用鼓、鈸等。化妝、道具都根簡單,過去多在廣場演出。民主改革後,藝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劇目也經過改革,得到新的發展。

相關問題答案
藏族舞蹈的特點是什麼?
民族同化的特點是什麼?
我國民族的特點是什麼?
苗族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花道的特點是什麼?
湘菜的特點是什麼?
英語散文的特點是什麼?
大熊貓的特點是什麼?
介紹熊貓的特點是什麼?
槐樹花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