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拉是什麼民族?

General 更新 2024-06-08

"滿拉"是個什麼意思

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又學到些知識。你也來看看。

其實波斯人他們讀"木拉"那是帶口音,真正阿語還真的奏是"毛拉"----MAWLA. 這其實是個複合詞應該說是被動名詞. 原來的詞根是WLA,是"掌管"的意思,而毛拉原來奏是"被掌管的人" 的意思. 毛拉的複數詞馬挖裡意為"保護民",相當於殖民地或附屬國公民那樣的意思.

在穆聖之前,阿拉伯人對同宗族的人都稱為毛拉.穆聖之後伊教興起, 阿拉伯人勢力擴大,爭戰多了奴隸也奏多了. 而當時為了宏教就有那麼一條規定:穆斯林不可以奴役穆斯林.也奏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奴隸皈依了伊教, 那麼這個奴隸在歸信的同時也奏自動成為樂自由民. 但由於這類人的經濟社會地位還沒有基礎,還是得與原來的主人保持一定的關係. 於是毛拉一詞就又成為專門針對這類與原主人仍有一定關係的自由民的稱呼. 久而久之就成了除阿拉伯人以外所有信奉伊教的民族(比如波斯人埃及人中亞人北非柏柏爾人等等)單個人的通稱(當然只針對男性). 那時說某某是個毛拉意思奏是說他不是阿拉伯人但是個穆斯林.

在臥馬丫王朝,伊教和阿拉伯地區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王公軍閥和富商們會蓄養有大批文化較高的外族奴隸. 這些奴隸在歸信伊教後也成為了自由民並迅速溶入當時社會: 有的為王公貴族們做宗教導師講經釋疑,有的依靠自己熟練的宗教知識開辦學校,還有的靠給人唸誦書寫古蘭經為生...總之在當時的泛阿拉伯及周邊地區那樣的文化基礎上這樣的一批人對急劇發展的經濟和文化來說還是非常有作用的,這些人自然也奏取得了相當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文化影響. 於是從那時起毛拉奏成了"學者"的代詞----當然更多的是指有關伊斯蘭教的學問:)

在中國,回族地方不叫毛拉,而是叫滿拉,可能是因為嫌內個"毛" 字不好聽吧.而且此滿拉也非彼毛拉.雖是同一個詞,但俺們回回說的滿拉其實是指在清真寺裡念過經(專門學習古蘭經及相關宗教知識)一年以上的年青人. 在新疆才是指專門的伊教學者,等同於買合蘇木\喀子\伊禪\蘇菲等等奏是說這些所有的不同稱謂的人,他們都可以稱為毛拉,但是買合蘇木是買合蘇木,伊禪不是買合蘇木這樣的意思. 毛拉這個詞的使用在中亞還有伊朗也和在新疆差不多,是對宗教學者的一個通稱,然後他們各自的宗教領袖稱呼各有不同吧~~中亞和新疆差不多,但我原來以為伊朗應該是用阿亞圖拉(十葉派教士)這一稱呼更多,現在看來好象不是啊~

呵呵. 話說回來其實毛拉原來還真不是什麼好詞~~~對比一哈讀音: 毛拉<->馬木魯克 原來都是差不多的讀音和意思,現在一個成了學者,另一個卻還是奴隸~~ 呵呵~~歷史對文字的待遇也不公平啊~~~

撒拉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

人口為104503人。 民族概況 撤拉族生活在我國的青藏高原邊緣,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及其毗鄰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鄲鄉和甘肅省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還有少數散居在青海省西寧市及其它州縣,在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縣、烏魯木齊市等地,也有少量分佈。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撒拉族人口數為104503。撒拉族使用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不少撤拉族人民會講漢語和藏語。沒有本民族文字汀一般使用漢文。 撒拉族人民自稱“撒拉爾”,簡稱“撤拉”而得名。有人認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傳說撤魯爾即烏古斯汗之孫,塔黑汗之長子。“撤魯爾”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原住唐代中國境內,後西遷中亞。元代取道撒馬爾罕,東返中國,行至西寧附近定居。 撒拉族傳說,其祖先尕勒莽與國王有隙,遂率其部眾,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水、土和《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遷徙,輾轉到達循化,見地平水好,草場廣袤,森林莽莽,遂定居了下來。後來吸收當地藏、回、漢等民族成份,逐漸形成單一民族,迄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 元末,撒拉人首領已被中央王朝封為世襲達魯花赤(長官)。明初,受任為世襲“百戶”。“副千戶”,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視。到清朝一改過去的“羈縻政策”,加強了對撒拉族人民的統治。實行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撒拉族人民曾多次發起反清起義,都被清朝統治者所鎮壓。撒拉族人民的人口發展十分緩慢。 社會經濟 明初的“百戶”和“副千戶”與“尕最”(世襲總掌教)、掌教以及“哈爾”(頭人)構成撒拉族內的剝削階級。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是“阿格乃”、“孔木散”內的獨立小家庭。“阿格乃”即“兄弟”、“本家子”之意。是父系血緣關係基礎上的近親組織,由兄弟分居後的小家庭組成。“孔木散”則是“一個根子”或“遠親”之意,為遠親的血緣組織。若千個“阿格乃”組成“孔木散”,若干“孔木散”組成“阿格勒,,(村莊)。“孔木散”有公共墓地,“阿格勒”有公共的山林和牧場。“阿格乃”內獨立的小家庭起初大都或多或少佔有自己的土地。各小家庭之間在典當或出賣土地時,本“阿格乃”、“孔木散”有優先權,並在生產上有互助習慣。這種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的組織形式,為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在撒拉族社會中一直存在很久。至清朝雍正、乾隆時期(1723~1795),撒拉族社會有了較大發展。有6000餘戶(1781),約3萬餘人,由於人口繁衍增多.在撒拉族地區形成了“十二工”後併為“八工”。“工”相當於鄉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下屬若干自然村。當時“八工”的水地大部分已開墾出來,並修築了蜿蜒30餘里的灌溉水渠,生產有很大發展。但與此伴隨而來的是封建壓榨的進一步加重。伊斯蘭教教門中的掌教控制寺院的財產和土地,本身已成為地主。他們子孫相承,與世俗統治者土司一起霸佔群眾土地,肆意妄為,許多農民因而破產。1949年以前,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下,完整地保存著封建經濟的特徵。人民生活極端困苦。 解放後,通過民主改革和社會改革,廢除了封建特權。還地給農牧民。並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建立起了本民族的自治政權。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生產穩定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大批撒拉族幹部和科技人才成長起來。文、教、衛生事業也蓬勃發展。 文化藝術 撤拉族具有獨具一格的文學藝術。以民間說唱文學為主。說,包括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諺語和笑話等。十分豐富,且語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兒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許多具有獨......

朱元璋是什麼民族

有人說朱元璋是回族,有以下依據:

一。民間的傳說,正史,野史

朱元璋手下回民將領之多,是其他開國領袖不能比的。而元末時,政治空氣是很敏感的,為什麼一個回民集團會團結在他周圍呢?朱元璋的夫人姓馬,不曾纏足,這幾乎說明了一切,十個回民九個姓馬,回民女性皆不纏足,那時回民不大可能與外族通婚。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又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 這樣一個回教色彩濃厚的集團在戰亂的情況下有可能拱衛一個漢人登基麼?

1。朱元璋十七歲時的“特殊”葬親儀式:

《明史》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 《明史》沒有說明是如何克葬的。海外著名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的細說中國歷史系列中《細說明朝》記載:“他是貧農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歲的一年,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災,蝗蟲與瘟疫先後降臨到他的家鄉,濠州鍾離縣(安徽鳳陽),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去世,家裡的現款極少,買不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幸虧有鄰居劉家心好,準他和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屍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 按漢族的傳統習慣,富戶人家所用棺材一般以杉木製成;中等家庭則使用普通木材製成;貧戶人家庭則使用薄皮棺材;赤貧者則使用蘆葦包卷,擡往曠野埋葬。朱氏一家如是漢族,為何一反漢族的傳統習慣而改用白布呢?況且白布的價格比薄板、蘆葦昂貴,朱氏一家屬赤貧,為何捨棄廉價之物不買而去買昂貴的白布呢?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亡者須穿“克凡”(白布殮衣)后土葬。由此可以推斷朱家並非窮得買不起最簡單的棺材才用白布,而是按伊斯蘭教的規定處理喪事。

2。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和尚”

《明史》卷一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黎東方的《細說明朝》記載:“就這樣,從陰曆四月捱到九月,九月裡他進了皇覺寺,受戒當和尚。” 但是,皇覺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佛道教的寺廟,而是一座清真寺,朱元璋出家為“僧”實際上是在清真寺裡做“海里凡”(經堂學生,西北地區稱“滿拉”),皇覺寺這一名稱則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后所賜的名稱,意為皇帝在此寺中覺醒。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寺院。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而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因為中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須朝向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天房,皇覺寺正好坐西朝東,且其建築形式與我國清真寺建築形式雷同。

朱元璋稱帝后,對“僧”、“光”、“禿”等的同音字非常忌諱。尉氏(河南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在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了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無被處斬。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等語,朱元璋牽強附會,說文中的“光”指光頭,“生”是“僧”的諧音,徐是在借進呈表文罵他當過和尚。德安府訓導吳憲的表文中有“望拜青門”之語,朱認為,“青門”是指和尚廟。這些犯了忌諱的,都被“誅其身而沒其家”在朱元璋的淫威之下喪了命。 朱元璋為什麼如此的忌諱和尚? 原因很明顯拉。

朱元璋對待佛教的態度。 按常理說朱元璋的"和尚"經歷應該讓他對佛教有種特別的好感,但是明朝的法律卻極力限制佛教的發展:廢除大量的佛教寺院,每縣最多保留一座大觀寺;逼......

“阿凡提”在新疆維吾爾族語是什麼意思?

阿凡提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智者、老師或先生”。

阿凡提是維吾爾族傳說中的一個典型人物,“阿凡提”意思是老師、有知識的人,是個尊稱,而不是名字,他的名字叫納斯列丁,為了對他表示尊敬,大家又稱他為霍加•納斯列丁•阿凡提(霍加也是稱號,意思也是“老師”)。

在人民心目中,阿凡提是智慧的化身、歡樂的化身,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愁眉苦臉的人就會展開笑顏。他嘲笑世人的愚蠢,嘲笑投機的商人,受賄的法官、偽善的毛拉們逞威作福的萬惡的社會……一句話,他潮笑那些假仁假義的人,這些人在自己為了欺騙而製造出的宗教法律的掩護下,吸乾了窮人的血。

阿凡提的形象:頭戴一頂民族花帽,背朝前臉朝後地騎著一頭小毛驢,也早已深入人心。阿凡提的笑聲也富有特色:溫和而極具某種穿透力。

阿凡提是最出色的民間創作之一,阿凡提已經被列入“世界民間藝術形象”之列。

回族特色是什麼

一、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教育體制——經堂教育

早在伊斯蘭教初傳中國之初,回族穆斯林就在宗教活動和宗教生活中自發地進行伊斯蘭啟蒙教育。到了明末,陝西咸陽渭城人胡登洲首倡經堂教育。他率先出資在家中招收弟子,講經傳道。後來,他轉向清真寺辦學,半靠自己的財力,半靠清真寺的供給和穆斯林的施捨,其弟子越來越多。就這樣,胡登洲揭開了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序幕。後來,各地清真寺紛紛效法,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教育體制。

我國清真寺建築是左右對稱的風格,一般在主體建築禮拜大殿的前邊建有南北對稱的廂房,北邊的廂房作為阿訇講經的地方,稱為經堂。胡登洲因在清真寺經堂辦學,所以稱作經堂教育、寺院教育或迴文教育。

經堂教育有小學、中學和大學三個層次,其中,小學部也稱為經學,一般招收 6-7 歲的穆斯林兒童入學,主要教授初級阿拉伯語的拼讀和一般的宗教常識。大學專門培養新的阿訇,學生稱作“海里凡”、“滿拉”或“老師夫”。教師為特聘阿訇,被尊稱為經師、明經、開學阿訇或烏斯托等。

早期經堂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及經典,主要依靠學生抄寫。在經堂教學中,師生們主要使用“經堂語”進行教學。經堂語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它運用漢語語法規則,將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中的不同詞彙或詞組拼合成句子和文章。

經堂教育為伊斯蘭教培養了大批人才,造就了一批名師、學者和阿訇,使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由口授家傳轉變為學校教育,同時啟動了漢文譯著活動。

二、開展了獨具特色的漢文譯著活動

回族穆斯林的漢文譯著活動,經歷了三個階段。明末王岱輿譯《正教真詮》開漢文譯著活動的先河,張中、伍遵契先後加入漢譯活動,此為漢文譯著活動的第一階段。上述作者的譯著中雖有儒家或佛教的影子,但伊斯蘭教的特徵比較明顯。他們敢於同佛教、道教就宗教問題和世俗問題進行對話,也敢於質疑宋明理學的一些觀點。

第一階段漢文譯著活動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王岱輿的《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張中的《歸真總義》、《四篇要道》、《克理默解》;伍遵契的《修真蒙引》、《歸真要道》等。

漢文譯著活動的第二階段從馬注開始譯著《清真指南》始,至金天柱完成《清真釋疑》為止。此時期有代表性的漢文譯著,已看不出單純的伊斯蘭特質,而採取了明顯的伊斯蘭教與儒家文化結合的形式,同時具有伊斯蘭教和儒家學說的雙重特徵。本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馬注的《清真指南》、劉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和《天方至聖實錄》等;金天柱的《清真釋疑》等。其中,以劉智的著作影響最大,他本人也被認為是將“以儒詮經”運動推向高潮的代表人物。劉智的《天方典禮》還被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存目中,這也是惟一收入其中的中國伊斯蘭教著作,可見其重要性和代表性。

隨著活動中心逐步轉移到了雲南,遂進入漢文譯著的第三階段。此時期的漢譯範圍擴大到了天文、地理、文學和《古蘭經》。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馬德新的《大化總歸》、《四典要會》、《性命宗旨》、《道行究竟》和《視天大讚集解》等。

以儒詮經運動對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使中國伊斯蘭教的民族化特色更為突出。

三、建築、姓名、服飾的中國化

在清真寺建築方面,中國內地的多數清真寺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殿宇式四合院形式,照壁矗立門前,雕樑畫棟、楹聯匾額存於寺內。這與阿拉伯國家綠色圓頂清真寺有鮮明的區別。

在宗教節日方面,中國穆斯林十分重視伊斯蘭教傳統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古爾邦節在中國還被通用漢語的穆斯林稱為 “忠孝節”,顯示出融合了中國儒家文化的伊斯蘭特色。中國穆......

東鄉族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都有什麼?

東鄉族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日常習俗】

東鄉族熱情好客,來了客人,都是長者出門遠迎,客人進屋要先請上炕,隨後要獻上比較講究的蓋碗茶。有時還在茶中加冰糖、桂圓或燒棗,俗叫三香茶。正餐時東鄉族喜用雞待客,東鄉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個部位如脖子、肋條、前後腿、羊尾巴依次上盤,使餐桌上樣樣俱全。

東鄉族郵票東鄉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夥”的習慣。即在農閒時,一些人湊在一起,選一隻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飯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鍋,雜碎拌上調料上鍋蒸,吃平夥的人就喝茶、吃油餅,等“發子”熟了,一人一碗,爾後又在肉湯裡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後大家攤錢給主人。也可以用東西和糧食折價頂替。

東鄉族人民也很講禮節,熱情好客,尊老愛幼,講究衛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輩不得動手。除老年婦女外,婦女一般不與男子同桌吃飯。客人上炕需脫鞋,女客可不脫。東鄉人待客一般不與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對客的敬重。男賓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東鄉人因為宗教關係,保持著良好的沐浴習慣。有“大淨”和“小淨”之分。“小淨”每天洗,保持手、腳、口腔、面部、鼻孔的乾淨。“大淨”,一週一次,保持全身潔淨。每逢節日前,人們普遍要沐浴。

在禁忌方面,東鄉人因宗教原因,禁食豬、狗、馬、騾、驢肉,忌說豬;不食動物的血;禁帶汙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遞煙敬酒。 人死後,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風俗習慣

東鄉族在傳統婚姻關係上,還保留尊從“阿哈交”觀念的婚俗,所謂“阿哈交”,是一種宗族或家族的殘餘形式。一個“阿哈交”包括有血緣關係的上百戶不等,輩份最高的年長者,稱為“當家”。同屬於一個“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違者將受到譴責。寡婦再嫁,同輩親屬有優先權。包辦婚姻為主。男女十六七歲就可舉行婚禮,但現在按我國《婚姻法》法定年齡結婚的男女越來越多。婚禮儀式帶有宗教氣氛。

【飲食習俗】

東鄉人的基本飲食,以小麥、青稞、玉米和豆類、洋芋(馬鈴薯)為主食。通常人們的麵食種 東鄉族手抓羊肉類有:“饅頭、麵條、油香等。最負盛名的“拉拾哈”(“拉麵”或“刀削麵”)、炸油香、“尕雞娃”和手抓羊肉等飲食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雞娃”很有講究,把整雞各部位分為13個等級,“雞尾”最珍貴,一般給席上的長者或尊貴客人吃。

東鄉族的飲食上喜吃飯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東鄉族每日三餐不離洋芋。洋芋既可當菜,又可當飯。煮、燒、烤、炒均可,特別是冬春二季。東鄉族還喜把青稞面,大麥面做成“鍋塌”或“瓊鍋饃”作為主食。

東鄉族熱情好客,以雞待客是東鄉人的傳統禮節。東鄉人在宴席上吃雞十分講究,通常把雞的各個部位分成13個等級,按輩份吃相應等級的部位。在13個部位中,雞尖(雞尾部)最為尊貴,一般只有席間主客和年長者才有資格享用。

東鄉族製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製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 東鄉族人喜歡喝紫陽茶和細毛尖茶,一般每餐離不開茶,多數用蓋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壺的。蓋碗亦稱“三炮臺”,即由茶蓋、茶碗和底盤座組成。

【婚戀習俗】

東鄉族婚禮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基本上由父母決定,男女青年不得謀面......

伊斯蘭教中的 毛拉 巴依 伯克 是什麼意思啊

毛拉(Mawla福 伊斯蘭教職稱謂。舊譯“滿拉”、“莫洛”、“毛喇”、“曼拉”。毛拉有可能間接來源於波斯語Mullah (Persian: ملا)其來源於阿拉伯語Mawla, 用來稱呼伊斯蘭教的教士。

巴依“bay”,源自於突厥語,突厥語民族所共用,語意為“富裕的”,蒙古語為“bayan"(巴彥)。衍生出的意義為“貴人,老爺,達官貴人。”

18~19世紀中國清朝政府在新疆推行的一種封建統治制度。“伯克”系突厥語音譯,意為“首領”、“管理者”等。原為突厥汗國的官號,初見於8世紀的突厥文碑銘,為顯貴和統治者的尊稱。

雖然我是回族的 可這我真不知道 百度百科上查的

參考資料:assInputUsername0

穆斯林節日都有什麼

有7個

1.開齋節

2.古爾邦節

3.聖紀閥

4.法圖麥節

5.登宵節

6.阿舒拉節

7.拜拉特夜

芷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

人口為104503人。 民族概況 撤拉族生活在我國的青藏高原邊緣,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及其毗鄰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鄲鄉和甘肅省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還有少數散居在青海省西寧市及其它州縣,在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縣、烏魯木齊市等地,也有少量分佈。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撒拉族人口數為104503。撒拉族使用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不少撤拉族人民會講漢語和藏語。沒有本民族文字汀一般使用漢文。 撒拉族人民自稱“撒拉爾”,簡稱“撤拉”而得名。有人認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傳說撤魯爾即烏古斯汗之孫,塔黑汗之長子。“撤魯爾”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原住唐代中國境內,後西遷中亞。元代取道撒馬爾罕,東返中國,行至西寧附近定居。 撒拉族傳說,其祖先尕勒莽與國王有隙,遂率其部眾,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水、土和《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遷徙,輾轉到達循化,見地平水好,草場廣袤,森林莽莽,遂定居了下來。後來吸收當地藏、回、漢等民族成份,逐漸形成單一民族,迄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 元末,撒拉人首領已被中央王朝封為世襲達魯花赤(長官)。明初,受任為世襲“百戶”。“副千戶”,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視。到清朝一改過去的“羈縻政策”,加強了對撒拉族人民的統治。實行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撒拉族人民曾多次發起反清起義,都被清朝統治者所鎮壓。撒拉族人民的人口發展十分緩慢。 社會經濟 明初的“百戶”和“副千戶”與“尕最”(世襲總掌教)、掌教以及“哈爾”(頭人)構成撒拉族內的剝削階級。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是“阿格乃”、“孔木散”內的獨立小家庭。“阿格乃”即“兄弟”、“本家子”之意。是父系血緣關係基礎上的近親組織,由兄弟分居後的小家庭組成。“孔木散”則是“一個根子”或“遠親”之意,為遠親的血緣組織。若千個“阿格乃”組成“孔木散”,若干“孔木散”組成“阿格勒,,(村莊)。“孔木散”有公共墓地,“阿格勒”有公共的山林和牧場。“阿格乃”內獨立的小家庭起初大都或多或少佔有自己的土地。各小家庭之間在典當或出賣土地時,本“阿格乃”、“孔木散”有優先權,並在生產上有互助習慣。這種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的組織形式,為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在撒拉族社會中一直存在很久。至清朝雍正、乾隆時期(1723~1795),撒拉族社會有了較大發展。有6000餘戶(1781),約3萬餘人,由於人口繁衍增多.在撒拉族地區形成了“十二工”後併為“八工”。“工”相當於鄉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下屬若干自然村。當時“八工”的水地大部分已開墾出來,並修築了蜿蜒30餘里的灌溉水渠,生產有很大發展。但與此伴隨而來的是封建壓榨的進一步加重。伊斯蘭教教門中的掌教控制寺院的財產和土地,本身已成為地主。他們子孫相承,與世俗統治者土司一起霸佔群眾土地,肆意妄為,許多農民因而破產。1949年以前,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下,完整地保存著封建經濟的特徵。人民生活極端困苦。 解放後,通過民主改革和社會改革,廢除了封建特權。還地給農牧民。並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建立起了本民族的自治政權。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生產穩定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大批撒拉族幹部和科技人才成長起來。文、教、衛生事業也蓬勃發展。 文化藝術 撤拉族具有獨具一格的文學藝術。以民間說唱文學為主。說,包括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諺語和笑話等。十分豐富,且語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兒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語演唱的一種抒情民歌。由許多具有獨立意義的短體小詩組成......

相關問題答案
滿拉是什麼民族?
阿拉伯人是什麼民族?
李寧是什麼民族?
鮮卑是什麼民族?
福建蘭姓是什麼民族?
內蒙古主要是什麼民族?
白節節是什麼民族?
敘利亞是什麼民族?
努爾哈赤是什麼民族?
馬超是什麼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