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緊張手會發抖? ?

General 更新 2024-06-17

人為什麼緊張手會發抖?

一緊張手就發抖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人只要是遇到自己害怕的或是特別在乎的事情就會有一種緊張感,只要是在心理上有了這種緊張的體驗,那麼就會表現在行動和身體上,手抖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對自己充滿信心,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再有那麼明顯的緊張感了,手自然也不會發抖

一緊張手就發抖怎麼辦

的手抖純粹是心理原因所致。它是社交障礙的一種表現。但是,在心理上,我們對待這種現象的對策應該是一樣的。我可以篾視發抖,包容發抖,不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你當然也可以。換言之,就是抖,你也可以象我一樣抖得坦然。很有趣的是,一旦你抖得坦然了,這抖也就會不知不覺地趨於緩和甚至消失了。信不信由你。

怎麼才能坦然呢?要回答它,先讓我們檢查一下發抖的深層心理原因。

你談到了發抖的直接原因,是心理緊張。緊張背後的原因何在?你說,是做事時“有個人在旁邊看著我”。再追究,為何有人看著就會緊張呢?那是因為擔心自己的事情(比如打字)做得不好,被人家發現了以後會對自己產生不好的看法與評價,影響自己的社會形象。為何社會形象與輿論對你這麼重要呢?因為你生活在對別人關注的依賴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沒有得到足夠的來自他人的關愛、呵護、讚揚、肯定、支援、幫助、包容、理解、信任……你就覺得沒法活下去,至少是活得很糟糕。你的生活的意義在於盡力地取得自己周圍人的好評,避免他們的非議。——這便是根本性的原因了。

根本性的原因是那些與症狀有關的個性因素。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你的手抖問題,克服自己的社交障礙,一定要從個性缺陷的高度來認識問題才好(你如果願意在這個方向上努力,你可以進入我這裡開設的“長線諮詢”程式,它是專門用來完善你的個性的)。與手抖有關的個性問題簡單地可以概括為:對愛的過分渴求;對輿論的過敏與“在乎”;虛榮心過強;自信缺乏。

現在我們找到了原因,再來分析你手抖現象中的“不由自主”,它實際上就是某種強迫性。

強迫性意味著你在手抖出現時即對自己的手部運動失去了自主性控制。它是由“精神互動作用”造成的。精神互動作用是一種惡性迴圈,意思是你越是努力去控制手抖,讓它停下來,它就越是抖得厲害,不聽使喚,而越是不聽使喚,你內心中欲要控制手抖的願望越強烈,就越抖得厲害。這正是你的“不由自主”的內部精神過程。控制慾越是強大,惡性迴圈中精神互動作用的速度就越快,形成激烈的震盪,手抖就越是無法控制,強迫性就越是明顯。處於強迫性的手抖中,自己的感受變得很害怕,很緊張,是當然的,是條件反射似的。這意味著自己對自己的軀體失去了支配的能力,處於某種潛在的危險中。所以,緊張加倍了,焦慮加倍了,手抖越來越不可控制。

這種手抖要一直持續到自己採取了一些消積的應對措施時,如離開,才會停下來。落荒而逃,這個打破這個惡性迴圈的方法是“外求”的。即以逃避的行為來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它的害處在於,自己的行為令自己感到丟臉,影響到了自己對局面進行有效控制的自信心。這樣,加劇了自己對下一次相似情境下的反應的擔憂,消蝕了自我控制的能力,等於是為下一次的手抖進行了不良的預期。因此,從一直維持手抖這種現象來說,逃避行為正是最有害的。所以說,雖然逃避一時解除了這一次手抖的精神互動作用,但為這一次與下一次之間的手抖現象的惡性迴圈提供了持續性的動力。

逃避是不可取的。外求是不可取的。結論是,必須從心理上進行對精神互動作用的突破。

找到了原因也分析了整個過程,現在讓我們來看對策,相信它們就容易理解與接受了。

運用反向意念法,阻斷精神互動作用:它是指當出現手抖等症狀時,不與症狀作對,不努力對自己說要讓手抖停下來,(這是你以前通常有的想法),相反,倒是要包容它(抖就抖吧!)、慫恿它(你抖啊,你抖得厲害點,看你能把我抖成什麼樣!)。這樣,就有效地從心理上打破了精神互動作用,進而防止了手抖的惡性迴圈。

你的手會抖 首先因素就是你緊張 純粹是心理原因所致 那麼你要找到什麼事情或是什麼人物會讓你覺得緊張 或是你對什麼都緊張 兩者......

有人看著我容易緊張手發抖怎麼辦?

這裡有兩個問題我覺得符合你:

一個是你怕成為目光的焦點。

比如全體都很安靜,你就會很怕因為你出了聲音或者怎麼樣,而讓大家回頭看你。

這個問題有些方法,比如你在街上可以穿一些怪異的衣服或者梳怪異的髮型,這樣在街上會有人盯著你看。開始會覺得想鑽到地縫裡,慢慢去適應這樣的感覺;也可以專門找一個一般的同學,讓他看你做什麼事,比如你教他畫漫畫或者什麼,給自己創造這樣的機會,讓別人看你做事。

還有一個問題可能也符合你這樣的情況,就是你比較苛求完美。

苛求完美的人會在本來很有能力、本來能做好的情況下,因為大家在關注著,而你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最好,反而不會做了。用俗語來說,就是“關鍵時刻掉鏈子。”你在寫東西,別人來激看,你就希望寫得更好看,至少不要太不好看,這樣的心理讓你的壓力增大。從而出現這樣的狀況。

這種情況下,可以一些簡單的方法加以糾正,比如你寫一篇書法,每個字都很認真,然後可能其中某一行故意寫得很糟糕,而打破這樣的美感。總之你要去想方法破壞完美,並且還讓別人來看,讓你自己心裡接受你在別人心中不完美的印象。

這是我個人的分析,如果你覺得不符合你的心理,可以再提供細節追問。希望我的這些分析能幫到你。

為什麼人一緊張手就要發抖?

當人們受到驚嚇,在精神緊張的瞬間,植物神經中的交感神經會突然興奮,通過複雜的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使人全身發抖。而汗毛在毛囊的一端附有豎毛肌,它屬於平滑肌,其收縮與放鬆不受人們的意志支配。當受驚嚇而使交感神經突然興奮時,豎毛肌會在神經內分泌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收縮起來,這樣,汗毛就會突然豎立,並出現雞皮疙瘩狀。而當你情緒穩定下來時,它又會自動放鬆。這一點,想必誰都有所體會。 克服方法 首先你應該認識到緊張時發抖是一種正常現象,每個人都可能發生這種現象。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了,凡事對自己的要求要符合實際,即使有時出現一些令自己不滿意的表現,也不要苛求自己,而是要順其自然,該幹什麼幹什麼。再就是在實行這種方法之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檢查,以便確定你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你的性格特點等等,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如果方便的話,請到我院找心理專家面首先,對自己所面臨的事物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精神準備。對其性質、內容、基本情況要有所瞭解,對其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和後果要有充分的估計和預見。只有做到心中有數,遇事才能沉著,不慌,應付自如。 第二,要對自己有所瞭解。正確分析自己屬於何種氣質型別,是屬於多血質型還是粘液質型,是屬於膽汁質型還是抑鬱質型,以此來正確判斷自己是否具備應付面臨事物的素質和能力,從而堅定自己的信心。即使不具備應付能力也不會有心理負擔,因是客觀原因所致,這樣就可以以一種輕鬆的心理狀態面臨事物,所謂知己知彼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精神要儘量放鬆,對面臨事物有恐懼感的人往往吃不下,睡不著,惶惶不可終日,對其身心健康危害極大,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應該在思想上不過分誇大事物與個人前途得失的關係;另外,要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不要過分疲勞,大腦過度勞累會造成頭昏耳鳴,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調,神經活動機能減退,加劇心理緊張程度。 第四,要保持情緒穩定。對突如其來的事物和一些和自己關係重大的事情,人們開始面臨它們時,生理上會發生急劇變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兩手發抖,手心冒汗,這是由於過分焦慮和恐懼引起的。這種過度緊張,使腦神經活動的興奮與抑制喪失平衡,從而出現難以控制的心慌、不安、緊張,使思維處於抑制狀態。其實,適度的緊張對人是有一定益處的,它可以進一步調動人體的各種機能,使思維更加活潑,產生一種增力作用。 因此,在出現過度緊張時,首先要樹立信心,相信自己是完全可以戰勝的。

人在緊張時為什麼手會發抖

手抖分為生理性手抖和病理性手抖 生理性手抖動的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靜止時出現,是一種細小的、快速的、無規律的抖動。生理性手抖常在精神緊張、恐懼、.情緒激動、劇痛及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出現,一旦引起手抖的上述原因消除,手抖也隨之消失。 病理性手抖,醫學上稱“震顫”;是指手不隨意的顫動,常為永久性的。主要分為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型別。其中靜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即安靜的狀態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睡覺時就可消失,手抖速度為4—6次/秒,比較有規律,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綜合徵。運動性手抖是隻在運動時出現手抖,運動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如給病人做指鼻試驗時,要病人伸直前臂;再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食指尖越接近鼻尖,手的抖動就越明顯。運動性手抖無規律,抖動幅度大,受情緒影響而增強,常見於腦神經和上肢神經的病變。 臨床上引起病理性手抖的常見病有:上肢神經疾病與損傷、腦組織疾病和藥物中毒性手抖。 手抖是老年人的常見現象。兩隻手抖個不停,吃飯、寫字都受到嚴重影響,令老人們非常苦惱。醫學上將這種抖動稱為震顫。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病根多在大惱,因某種疾病使大惱負責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從而引起震顫。 在臨床上,震顫麻痺症、腦動脈硬化、中腦或小腦平病變、肝性腦病、藥物中毒、痴呆等,都有可能引起老人手抖。據醫學研究發現,食用蠶豆、咖啡,可有效地控制震顫。家人可以適當給老人多吃飭街質澄鎩? 如果排除病理因素,手抖的另一常見病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 你的問題有點象預期焦慮症。這種問題常常了一個使病人感覺到恐懼的情境。比如,你非常擔心工作有別人在場時手會發抖,結果別人來到你面前時,你的手真的在抖動了。在預期性焦慮症中,引起心理反應的症狀的焦慮會加劇或導致症狀的產生。而症狀的出現又進一步強化預期性焦慮,從而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在這個惡性迴圈中,你被封閉起來而不能自拔。 由此可見,你真正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對於這樣的情況,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有一個矛盾意向治療法。 病人D,現年41歲。因恐懼症找求治。他的症狀為不能在人面前書寫,或在人面前他不能有效地進行機械操作。在很長的時間裡,如果有人在周圍,他就不能籤支票。在眾人面前發言時,也十分緊張。告訴他遇到恐懼的情形時,不要回避,而是立即進入這一狀態。在眾人面前努力顯示出自己是一個多麼好的發抖者。他要向人們顯示自己的病症,盡力去表現出發抖的樣子。病人照的話作了,他取得了成功。他說:我不再發抖了,我不再到恐懼了,無論我如何讓自己發抖,我都做不到。 另一個例子是有一個醫學院的大學生,實習階段出現了一個毛病。每當走進手術室,當他的指導教師出現時,他的手都開始發抖。無論如何也不能控制。有一次他恰巧聽了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講座。他告訴自己:他來了,我要向他表明我是一個多麼出色的手發抖的人,我要向他表明我的手抖的多麼優美。但令他驚奇的是,無論他多麼想抖,他也無法抖動了。(以上引自《尋找生命的意義》一書) 有人這樣評論說:這種恐懼症的根部開始自我加強了,由於對恐懼的恐懼和對失去工作的恐懼,他們覺得自己的能力開始減退。讓他字儘量寫差些的建議扭轉了他的基本態度,這種態度就是恐懼的直接根源。 1、減少自我關注。它的意思是,你要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你所面臨的具體事務上,而不要關注自己的感覺。 這是很重要的。當你發現你在關注自己的臉是不是紅了,心是不是跳快了,關注這類問題時,神經系統的活動就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啟用或強化。而你減少關注它,就可以使它得到休息,其衝動強度也就自然減弱了。為了減小對自我的關ⅲ鬩謁Φ......

為什麼人一激動一緊張手就會發抖?

人之常情!

人為什麼一緊張手就會發抖呢,要怎麼樣改變吖?

由此可見,你真正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對於這樣的情況,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有一個矛盾意向治療法。

病人D,現年41歲。因恐懼症找醫生求治。他的症狀為不能在人面前書寫,或在人面前他不能有效地進行機械操作。在很長的時間裡,如果有人在周圍,他就不能籤支票。在眾人面前發言時,也十分緊張。醫生告訴他遇到恐懼的情形時,不要回避,而是立即進入這一狀態。在眾人面前努力顯示出自己是一個多麼好的發抖者。他要向人們顯示自己的病症,盡力去表現出發抖的樣子。病人照醫生的話作了,他取得了成功。他說:我不再發抖了,我不再到恐懼了,無論我如何讓自己發抖,我都做不到。

另一個例子是有一個醫學院的大學生,實習階段出現了一個毛病。每當走進手術室,當他的指導教師出現時,他的手都開始發抖。無論如何也不能控制。有一次他恰巧聽了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講座。他告訴自己:他來了,我要向他表明我是一個多麼出色的手發抖的人,我要向他表明我的手抖的多麼優美。但令他驚奇的是,無論他多麼想抖,他也無法抖動了。(以上引自《尋找生命的意義》一書)

有人這樣評論說:這種恐懼症的根部開始自我加強了,由於對恐懼的恐懼和對失去工作的恐懼,他們覺得自己的能力開始減退。讓他字儘量寫差些的建議扭轉了他的基本態度,這種態度就是恐懼的直接根源。

1、減少自我關注。它的意思是,你要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你所面臨的具體事務上,而不要關注自己的感覺。 這是很重要的。當你發現你在關注自己的臉是不是紅了,心是不是跳快了,關注這類問題時,神經系統的活動就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啟用或強化。而你減少關注它,就可以使它得到休息,其衝動強度也就自然減弱了。為了減小對自我的關注,你要在所處的情境中學會關注你的真正的問題,比如你的應聘,你的考官,你的環境等。

2、放棄控制意圖。它的意思是,通常我們發現自己不自然了,臉紅了,手抖了, 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做出努力來控制自己的這些反應。問題是,植物神經系統的工作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受到我們的意識的控制的。所以我們越是努力去控制,就越是容易發現我們的控制無效,結果就讓自己處於緊張,甚至焦慮不堪的狀態裡了。而如果我們放棄控制意圖,不去理會,它倒是會自動熄滅的。放棄控制的意圖,也就要求你對最壞的後果心中有數並能坦然接受:大不了我這一次應聘落選,我可以東山再起嘛!我還年輕,不怕一時挫折,不會一蹶不振!

3、培養接受態度。它的意思是,我們要學會與症狀為友。當我們發現自己欲手抖臉紅時,我們不要與之為敵, 進行鬥爭,控制,而是要學會接受它。我們可以對自己這樣說,我就是有些膽小,有些靦腆,這沒什麼啦。來吧,就臉紅吧,就手抖吧。如果你能這樣對自己說,(即自言自語),神經系統的工作就會變得強度降低,對我們的影響也變小了。而我們的對抗,則強化了它。接受它,沒有關係的。與症狀和平共處,必定也就相安無事了。接受的態度之下,就可以以柔克剛,以智取勝了。

你先試一試我這裡所提供的方法。如果有效就一切OK。如果一時間沒有效果,也不要緊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發展過程,一步到位的情況畢竟少見。所以當出現挫折時,你也要有耐心,堅持做下去,慢慢學習慢慢適應也就會慢慢好起來了。

當一段時間後還是存在著巨大的障礙,那麼,那時候我們再來分析你的心理原因,性格問題等,不遲。你已經提到了自卑是你的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還可能存在其它的問題,比如過分在意他人對你的看法,在意社會形象,愛面子,愛虛榮,過敏等,這些,是可以慢慢分析,慢慢改進的。它需要更長的過程,需要更多的精力。可是,目前你先試起來那些方法,如果你的問題不是太嚴重,應當是可以有效......

人緊張手發抖是什麼原因呢?

多鍛鍊自己,多經歷一些事,遇事就不會緊張了!

容易緊張,手發抖是怎麼回事

一般字典上對快樂下的定義多半是:覺得滿足與幸福。德國哲學家康德則認為:“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的確,快樂是一種美好的狀況,也就是沒有不好或痛苦的事情存在,你覺得個人及周圍的世界都挺不錯。你該如何才能獲得它呢?

一、主動尋覓、用心追求才能得到

追求快樂之道,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快樂不是垂手可得的。它既非一份禮物,也不是一項權利;你得主動尋覓、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當你領悟出自己不能呆坐在那兒等候快樂降臨的時候,你就已經在追求快樂的路途上跨出了一大步了。怎麼樣?感覺不壞吧?先別樂,等你走完其他九步之後,你就必能到達快樂的真正境界。

二、擴大生活領域、嘗試新的事物

當你肯嘗試新的活動,接受新的挑戰的時候,你會因為發現多了一個新的生活層面而驚喜不已。

學習新的技術、開拓新的途徑,都可以使人獲得新的滿足。可惜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平白喪失了使自己發揮潛能、獲取快樂的良機。

許多人以為自己應該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以穩當的方法去開拓前程。這種想法未免過於保守,因為那個適當的時機可能永遠不會到來。任何人的生命都不是精心設計、毫無差錯的電腦程式,所以應該有準備迎接挑戰的勇氣。

三、天下所有的事情並非只有一個答案

追求快樂的途徑很多,不光是隻有你死心眼認定的那一個。一般人往往認為自己這一生只能成功地擔任一種工作,扮演一個角色,甚至以為如果不能得到或辦到這一點,自己就永遠不會快樂,這種想法未免太狹窄了。不能達成目標固然痛苦,可是這並不表示你從此就與快樂絕緣了,除非你自己要這樣想。

對事物應採取彈性的態度,不要冥頑不靈,記住任何最好的事都不一定只有一個。當然這並不是要你放棄實際、可行、夢寐以求的目標,而是鼓勵你全力以赴,使夢想實現。

四、敢於追求夢想與希望

蕭伯納有一句名言:“一般人只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而說為什麼如此呢?我卻夢想從未有過的事物,並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呢?”年輕人尤其應該有夢想、有希望,因為奮鬥的過程和達成目標一樣,都能使人產生無比的快樂。你要有勇氣夢想自己能成為一位名醫、明星、傑出的科學家或作家……等,而且要全力以赴,奔向理想。

當然你的夢想要合理和具體可行,不要好高騖遠,空做摘星美夢。比如你天生一副烏鴉嗓子,”就別夢想變成畫眉鳥!還有,你要記住,就算你無法達到這個目標也並非世界末日。布朗寧曾說:“啊!如果凡人所夢想的都垂手可得;那還要有天堂幹嘛?!”

五、只跟自己比,不和別人攀

從我們懂事以後,我們就感受到“成就”的壓力,這種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強烈。因此年輕人處處想表現優異,以為自己非得十全十美,別人才會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一旦發覺自己處處不如人時,就開始傷心、自卑,結果當然毫無快樂可言。

所以你應該用自己當衡量的標準,想想當初起步錯在那裡?如今有無進展?如果你真的已經盡了力,相信一定會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

六、關心周圍的人、事物

假如你對某些人、事、物很關心的話,你對生命的看法一定會大大的改觀。如果你只為自己活,相信你的生命就會變得很狹隘,處處受到侷限。自我中心的人也許會不斷地進步,但是卻永遠不易感到滿足。

那麼你應該關心什麼?關心誰呢?張開眼睛想一想,我們雖然平凡,至少可以幫忙學童上下學,為病人念念書,到老人院打打雜,甚至把四周環境打掃乾淨。只有付出一點點,你就會快樂些。心理學家艾力遜曾經說過:“只顧自己的人結果會變成自己的奴隸!”可是關懷別人的人,不但能對社會有所貢獻,更可以避免只顧自己,而過著枯燥乏味、毫無情趣的生活。

七、不要太自信,也不能無......

我的精神一緊張,手就有點發抖,這是為什麼

你的手抖純粹是心理原因所致。它是社交障礙的一種表現。但是,在心理上,我們對待這種現象的對策應該是一樣的。我可以篾視發抖,包容發抖,不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你當然也可以。換言之,就是抖,你也可以象我一樣抖得坦然。很有趣的是,一旦你抖得坦然了,這抖也就會不知不覺地趨於緩和甚至消失了。信不信由你。

怎麼才能坦然呢?要回答它,先讓我們檢查一下發抖的深層心理原因。

你談到了發抖的直接原因,是心理緊張。緊張背後的原因何在?你說,是做事時“有個人在旁邊看著我”。再追究,為何有人看著就會緊張呢?那是因為擔心自己的事情(比如打字)做得不好,被人家發現了以後會對自己產生不好的看法與評價,影響自己的社會形象。為何社會形象與輿論對你這麼重要呢?因為你生活在對別人關注的依賴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沒有得到足夠的來自他人的關愛、呵護、讚揚、肯定、支援、幫助、包容、理解、信任……你就覺得沒法活下去,至少是活得很糟糕。你的生活的意義在於盡力地取得自己周圍人的好評,避免他們的非議。——這便是根本性的原因了。

根本性的原因是那些與症狀有關的個性因素。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你的手抖問題,克服自己的社交障礙,一定要從個性缺陷的高度來認識問題才好(你如果願意在這個方向上努力,你可以進入我這裡開設的“長線諮詢”程式,它是專門用來完善你的個性的)。與手抖有關的個性問題簡單地可以概括為:對愛的過分渴求;對輿論的過敏與“在乎”;虛榮心過強;自信缺乏。

現在我們找到了原因,再來分析你手抖現象中的“不由自主”,它實際上就是某種強迫性。

強迫性意味著你在手抖出現時即對自己的手部運動失去了自主性控制。它是由“精神互動作用”造成的。精神互動作用是一種惡性迴圈,意思是你越是努力去控制手抖,讓它停下來,它就越是抖得厲害,不聽使喚,而越是不聽使喚,你內心中欲要控制手抖的願望越強烈,就越抖得厲害。這正是你的“不由自主”的內部精神過程。控制慾越是強大,惡性迴圈中精神互動作用的速度就越快,形成激烈的震盪,手抖就越是無法控制,強迫性就越是明顯。處於強迫性的手抖中,自己的感受變得很害怕,很緊張,是當然的,是條件反射似的。這意味著自己對自己的軀體失去了支配的能力,處於某種潛在的危險中。所以,緊張加倍了,焦慮加倍了,手抖越來越不可控制。

這種手抖要一直持續到自己採取了一些消積的應對措施時,如離開,才會停下來。落荒而逃,這個打破這個惡性迴圈的方法是“外求”的。即以逃避的行為來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它的害處在於,自己的行為令自己感到丟臉,影響到了自己對局面進行有效控制的自信心。這樣,加劇了自己對下一次相似情境下的反應的擔憂,消蝕了自我控制的能力,等於是為下一次的手抖進行了不良的預期。因此,從一直維持手抖這種現象來說,逃避行為正是最有害的。所以說,雖然逃避一時解除了這一次手抖的精神互動作用,但為這一次與下一次之間的手抖現象的惡性迴圈提供了持續性的動力。

逃避是不可取的。外求是不可取的。結論是,必須從心理上進行對精神互動作用的突破。

找到了原因也分析了整個過程,現在讓我們來看對策,相信它們就容易理解與接受了。

運用反向意念法,阻斷精神互動作用:它是指當出現手抖等症狀時,不與症狀作對,不努力對自己說要讓手抖停下來,(這是你以前通常有的想法),相反,倒是要包容它(抖就抖吧!)、慫恿它(你抖啊,你抖得厲害點,看你能把我抖成什麼樣!)。這樣,就有效地從心理上打破了精神互動作用,進而防止了手抖的惡性迴圈。

合理定位,接受自己,包容問題:我是一個平常的人,有缺點有問題,包括心理問題,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諒的。我接......

相關問題答案
人為什麼在死前會睡覺?
為什麼結婚後會發胖?
人為什麼會緊張?
年輕人為什麼會手抖?
人為什麼會胖?
為什麼小米手機會發熱?
一個人為什麼會吃醋?
人為什麼會看見鬼?
人為什麼會感到煩躁?
女人為什麼會做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