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 ?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近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作用遠比古代更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軍事家中,李鴻章特別重視武器裝備。由於他的大力倡導和運籌,推動了洋務運動,組建起北洋海軍和新式陸軍,有利於提升軍事實力。但因為李鴻章把武器作用極端化、絕對化,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制海權的喪失使沿海陸戰孤立無援,極為被動,突出表現在兩次反登陸作戰的失利。

五、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是戰爭失敗的政治原因 當時的清朝,早已失去開國初期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氣象,落日的輝煌已經完全消褪,遠遠地被拋在世界潮流的後邊。體制陳舊、政治腐敗,在內憂外患中迎來了它的末日。

六、軍隊素質低下不堪一擊是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敗必然影響軍隊建設。甲午戰爭中海陸幾十次戰役,中國軍隊屢戰屢敗,潰不成軍,沒有打過一個勝仗,沒有擊沉過一艘敵艦,軍隊綜合素質低下是直接原因。

七、封建政權買辦化導致妥協投降是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的軟弱、消極,急於求和投降的態度不是封建統治的腐朽性所能完全解釋的。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自己認為,海軍對於國家好比是血管對於人體.這樣說吧,一個國家他的海上能力能夠觸及之處,就是他應該由海軍力量保護的地方.(就好比人體如果要生長,那麼他的骨骼必須要生長,骨骼生長之處,必須是血管延伸到的地方.)接著國家的話題:因為這是他這個國家的海上生命線,他的海上能力往外延伸得越多,他必須給這些地方提供足夠安全和全面的保護就越多,這勢必會給他的國家經濟推動起到決定性的幫助也提高本國海軍乃至總體國防實力.

甲午戰爭,中國因為閉塞鎖國造成工商業遠遠落後於西方文明,而且由於政府當局領導上和技術以及思想上的侷限性使得國家整體包括國防在內的所有建設孱弱腐朽不已.這也影響到當時我國的海軍建設(起步晚,著手低,制度亂,精神散),本來就落後與海上強國的清王朝自己不只一次的充當了自己的掘墓人.

無論是臺灣保衛戰還是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中國都沒,沒有屬於自己的海軍,可是到了甲午戰爭,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因為政府的腐敗,在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而當時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的時候,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分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最終全軍覆沒,至此,日本海軍登上亞洲霸主地位.

在此前,日軍未發動戰爭前期,日軍曾計劃出兵臺灣,但是因為畏懼當時仍屬世界先進行列的北洋水師主力定遠級鐵甲艦定遠、鎮遠號(集合德國薩克森級英國和的英弗來息白級這兩艘當時最先進的鐵甲巡洋艦所有優點)的主炮而不得不狼狽地三度撤退.但是在最後,日本人趁中國逐漸喪失海軍優勢的情況下,將我海軍徹底擊敗...

我認為在這件事情上主要有2點認識和感知,1是關於國防海軍建設在北洋水師身上可以學習到的東西2是關於對我們自身以及後代思想上的教育.

1

1)關於海軍建設方面

我認為應該是常規軍事建設的重中之重,他甚至可以決定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比如淞滬會戰,在沒有海軍的情況下,我上海守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而且有著別的國家恐怕無法承受的傷亡和損失.

2)關於艦艇製作和使用方面

在相關的帖子上我也看過相關的說明,那就是關於北洋水師在建設軍艦的時候走的是1級2艦的路子,

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一樣並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裡,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佔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一、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軍國主義,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侵略並戰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陽子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吉田的這一思想,對他的弟子,後來成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參議院議長)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陸政策,大臣田中義一在奏摺中說:“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說這些議論還是一個“藍圖”,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體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舟山群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戰爭,並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日本在幾十年裡將上述國策一以貫之,進行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前後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 日艦擊沉“高升”輪 與之相比,清政府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判斷就顯得很不到位,對戰爭缺乏應有的預見和警惕。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禎,臺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對國防負重要責任的李鴻章也認為“倭人為遠患而非近憂”。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朝鮮戰場的失利,其根源就在於中方對戰爭缺乏預見性而放鬆了警惕,造成戰前缺乏準備,初戰舉措失當。

為什麼說"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宣告破產."?

一、甲午中日戰爭在經濟上宣告了洋務運動“求富”的破產。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的直接代價包括簽訂《馬關條約》和支付贖遼費。《馬關條約》規定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並允許日本在華開設工廠,即正式承認各國資本在華直接投資的合法權利,因為列強均擁有“利益均沾”的特權。此規定的實施直接造成了民用洋務企業的紛紛喪失:戰後,由於支付鉅額戰爭賠款,清政府的財政陷入山窮水盡的地步,非但無力繼續大規模地建設洋務企業,而且對民用企業實行“丟盔棄甲”的政策。1895年6月,清政府釋出上諭,決定將民用企業“從速變計,招商承辦”。主要是甩賣給了國內的官僚、地主和商人。在被甩賣的企業中,一些因經營不善虧損嚴重,加上獲得合法地位的列強在華資本用“中外合資”、貸款等方式對其誘騙,從而被列強控制或直接淪落為列強在華資本。當時最大的採煤企業開平礦務局於1900年被英國資本用“中外合資”的方式騙佔而去。其餘的一般轉化成了本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民用洋務企業是洋務運動“求富”的物質基礎和核心。它們的紛紛喪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瞭洋務運動“求富”的破產。

戰後,不甘腐朽的清政府一面對民用企業實行大甩賣,一面又進行新的“求富”活動。不過,這時的“求富”活動主要侷限在開辦銀行一事。此時創立的銀行並非作為推動軍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槓桿而存在,其主要職能而是“集民間之資以代洋債”。由於戰後的“求富”活動不但因規模大不如前而談不上是一場運動了,而且已失去了往日內涵積極的一面,因此說戰後“求富”活動大大萎縮了。

甲午戰後,民用洋務企業的紛紛喪失和清政府“求富”活動的大大萎縮,表明甲午中日戰爭從經濟上宣告了洋務運動“求富”的破產。

二、甲午中日戰爭從軍事上宣告了洋務運動“自強”的破產。

在洋務運動中建立起來的新式軍隊和軍用設施,是“自強”的物質基礎和重心。其中軍事設施是服務於軍隊建設的,新軍乃“自強”的核心所在。北洋海陸軍是新軍中的精華,它是洋務運動的首領李鴻章數十年來不惜重金、不遺餘力在“購備西洋精利軍器為第一要著”的建軍原則下建立起來的,是當時全中國第一支“勁旅”。就海軍方面講,擁有較多的新式鐵艦、快船和蚊船,軍容之盛,遠非南洋和福建海軍所能比擬;就陸軍來講,擁有精兵約21000人。無論在訓練上還是在裝備上都是為各省駐防兵、綠營兵,甚至湘軍所望塵莫及的。在甲午戰爭中,該“勁旅”在李鴻章妥協退讓政策的束縛下,遭至覆亡的命運:從陸軍方面看,自1894年7月牙山潰敗始,從朝鮮戰場到國內戰場,節節敗退,潰不成軍;從海軍方面看,北洋艦隊在1894年7至9月的牙山口外和大東溝兩役中始受一創。後至1895年2月在威海衛之戰中,先遭重創,後海軍提督丁汝昌被迫服毒自殺,一些賣國官兵乘機降日,將殘餘軍艦11艘及劉公島炮臺軍械全送給了敵人。至1895年4月,北洋海陸軍全軍覆沒。它的覆沒,在一定的程度上宣告了洋務運動“自強”的破產。

戰後,清政府組織的“自強”活動仍在繼續。但由於失去了政府的財政支援和民用企業資源的滋潤,“自強”活動的規模也大不如從前了。如建設海軍一事,基本荒廢了。軍事企業的建設也停頓下來。原有一些軍用企業苟延殘喘,無以為繼。戰後清政府組織的“自強”活動已是強弩之末,在規模上也談不上一場運動了。

甲午戰爭過程中,北洋海陸軍的全軍覆沒和戰後“自強”活動的大大萎縮,表明甲午中日戰爭從軍事上宣告了洋務運動“自強”的破產。

三、甲午中日戰爭從政治上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戰後,洋務派發生了分化、對立和異變,已難以形成一致的政治力量了。受甲午戰敗的影響,洋務運動的實際組織者李鴻......

甲午戰爭中中國失敗了,但是抗日戰爭確勝利了 ,為什麼

1.領導力量不同。甲午中日戰爭是由清政府領導的,而當時的中國已經苟延殘喘,再加上李鴻章等人的錯誤指導,導致失敗;而抗日戰爭是由以毛澤東為領導的一批共產黨打響的。 2.甲午中日戰爭是統治階級的鬥爭,人民群眾沒有參與;而抗日戰爭是“全民抗戰”,充分利用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力量。 3.甲午戰爭雖有著鄧世昌的應用之舉,但李鴻章“避戰保船”的戰術是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抗日時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國共合作,有經歷了盧溝橋、臺兒莊等重大戰役。可以說大年抗戰凝聚著全民的心血,抗戰勝利也不乏中共領導的正確指揮。 4.國際環境:甲午戰爭在日本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之後,中國國情衰弱而日本日益強盛; 抗戰時德意日法西斯為一個陣營,中國和其它許多反法西斯國家成立同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幫助下取得應有的勝利。 以上僅是我自己整理出來的觀點,謝謝。

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抗日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勝利

甲午戰爭失敗主要是政府的無能。。。。抗日戰爭,國共日屬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為什麼會失敗?

雙方想的不一樣,準備也不一樣。雖然清政府當時打造了號稱世界頂級的北洋水師,但是這個水師的意圖不是日本,只是防禦。當時清政府的大事是慈禧的大壽,舉國歡慶。還有一個就是清政府的戰略思想,抵擋俄國,美國英國的勢力,小日本當時在清政府看來就是一個彈丸之地,李鴻章曾說過,倭寇來遠憂。日本當時的政治思想,以及全國上下的發展理念,第一步,攻佔臺灣,朝鮮半島,第二步,攻佔東北。第三步佔領滿洲,第四步,征服世界!日本已經把滿洲,當作征服世界的一個跳板,滿洲已經是日本必須征服的目標了。當時日本甚至怕中國海軍,甲午戰爭可以說是一場遭遇戰。打起來之後,日本能贏,有幾點,一個是炮彈,一個是指揮,日本當時已經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指揮方式,中國還是那種老式的將領喊完拉到。打完之後,日本人高興的手舞足蹈,居然打敗了強大的北洋水軍,當時排世界第三,日本排第九。

甲午戰爭中國固然失敗,為什麼日本也輸了

不知道你說的失敗是在哪裡,二戰前日本都是勝利者。中國甲午戰爭時沒有大的戰略家,不能認清形勢。其實和日本打消耗戰,那個島國必敗,皇帝好高騖遠。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清朝腐敗,軍費都被慈禧拿去修頤和園了,士兵大炮裡都沒有火藥,全是土,當然打不過人家

甲午戰爭的背景,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我個人認為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有諸多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就是國內對戰爭的認識問題。其實當時就中日雙方的戰爭實力對比而言,中國還是佔有上風的。中國海軍的艦艇規模和先進性佔有優勢,此外中國軍隊在長期的戰鬥中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但是在戰爭開始的時候,中國對戰爭的認識嚴重不足,不相信日本一個彈丸小國可以打敗泱泱天朝。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無論從戰前準備、戰時動員和重視程度來說都不如日本。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是報著不勝利便是亡國的態度來的,所以拼盡了全力。再加之戰爭的爆發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中國完全沒有準備,失敗就是自然的時了。

另外,單純的把中國失敗的根源歸結於中國的制度問題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日本真正的走向強盛,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因為,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其實並不平靜,缺少很多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因素,但經歷了幾十年的改革,並在中日甲午戰爭後獲取的大量資金和特權後,日本的經濟才迅速的發展了起來。

個人的觀點就是,當時中國的實力還是略強於日本,只要做好準備,還是有勝利的可能。但是如果中日甲午戰爭再晚些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中國是必敗的。所以就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時段而言,對待戰爭的態度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相關問題答案
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 ?
孫中山為什麼會失敗?
二戰希特勒為什麼會失敗 ?
甲午戰爭說的是什麼?
中國為什麼會通貨膨脹?
中國為什麼會有農曆 ?
請問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是不得民心,還是有其他原因? ?
諸葛亮為什麼會失敗?
微信支付為什麼會失敗?
周幽王為什麼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