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為什麼有四季 ?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一年為什麼有四季

地球好比作一隻陀螺,它繞著自轉軸不停地旋轉,每轉一週就是一天。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朝著太陽的一面是白天,揹著太陽的一面是夜晚。當我們中國這裡是白天的時候,處在地球另一側的美國正好是夜晚;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從東方升起逐漸向西方降落。地球不但自轉,同時也圍繞太陽公轉。地球公轉處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的半長徑為149,597,870千米,軌道的偏心率為約0.0167,公轉一週為一年,公轉平均速度為每秒29.79千米,公轉軌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約為23°27’,且存在週期性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和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的區分。

由於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斜交成約66°33′的傾角,因此,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中,有時地球北半球傾向太陽,有時南半球傾向太陽(左圖)。總之太陽的直射點總是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於是產生了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交替。

在天文學中,四季分別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開始,但這樣劃分的季節,不能完全反映出各個地方每個季節的物候徵。因此,我們祖先把一年分為24節氣,每一節氣又分成3候。氣候還常用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來劃分四季:候平均氣溫<10℃為冬季;>22℃時為夏季;平均氣溫在10~22℃時為春、秋季

為什麼一年要有4個季節?

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

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

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有周期性變化規律。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

,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

為了準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

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

季。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

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

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裡,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

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執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範......

地球為什麼會有四季

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和地球自轉的軸心之間有個夾角,所以當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川時候,地球上陽光的角度將會產生差異,這個差異在6.22日和12.22日左右的時候達到最大,而在3.21日和9.23日左右的時候基本處於中間。不同的位置地球上相同地方吸收的熱量不同,由此產生了周而復始的四季。

一年四季的成因?

因為有黃赤交角,使太陽直射點不斷移動,就有一年四季的變化了

四季的劃分

四季的劃分,我國與西方有所不同。我國的四季劃分方法,強調季節的天文特徵: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正午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兩季,晝夜均勻,正午太陽高度適中,是冬夏之間的過渡季節。具體地說,它以二十四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為四仲(見四季的劃分)。

春季:立春為起點,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

夏季:立夏為起點,夏至為中點,立秋為終點;

秋季:立秋為起點,秋分為中點,立冬為終點;

冬季:立冬為起點,冬至為中點,立春為終點。

這樣的四季,具有明顯的天文意義,但與實際的氣候情況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開始,而在氣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點,可是在氣候上,它們並非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進行天文、氣象和物候觀測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科學成就。它的劃分兼具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的特點。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稱八節),表達的是天文季節;而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氣,則明顯地表示氣候和農事季節。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別表示一年中最熱和最冷的季節。大暑是夏至後第二氣,即夏至後一個月,大體與傳統的“三伏”中的中伏相當;大寒是冬至後第二氣,即冬至後一個月,同傳統的“三九”相近。故民諺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天文季節和氣候季節,區別明顯,結合緊密。

西方的四季劃分,較多地側重於氣候方面。它把二分二至看作四季的起點。這樣的四季比我國的天文四季各推遲一個半月。例如,從立春至春分的一個半月,在我國屬春季的前半部分,而在西方卻是冬季的後半部分。

無論是我國的四季,還是西方的四季,都是按二分二至劃分的,它們都有確切的天文含義。兩種劃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上的,因而都不可能全面地考慮氣候的特點。按天文上的定義,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四個季節;同一季節,在不同緯度都有同樣的始終。而在氣候上,春夏秋冬四季,不一定是長短相等的;同一季節,在不同緯度也會有不同的始終。

要使春夏秋冬四季反映地面上的氣候條件,必須採用氣候本身的標準來劃分四季。氣候學上通常以侯平均溼度(每5日的平均氣溫)作為季節的劃分標準:候溫高於22℃的時期為夏季,低於10℃為冬季,介於二者之間的為春季和秋季。這樣,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溫度標準。但是,同一地點,四季必然長短不一;不同地點,同一季節並非同時始終。而且,並非到處都有四季。

為什麼會有四季交替?

秋來夏往,冬去春回,年復一年,四季永遠這樣迴圈著。這種四季冷暖的周而復始是怎樣形成的呢?

我們都有烤火取暖的體驗。當我們正對著爐火時,感覺特別烤人;斜對著時,就不那麼熱了。此外,注意觀察的同學,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朝南的房間,冬天充滿陽光,而夏天陽光卻射不到室內。這說明太陽的高度在變化:冬天低,陽光斜射;夏天高,陽光直射。想想這些現象的道理,與天氣冷暖變化聯絡起來,四季變化形成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了。

太陽高度週期性的變化,造成周期性的直射和斜射。太陽高度為什麼會有周期性的變化呢?

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軸始終與軌道面傾斜成66度33分的夾角。由於地軸的傾斜,當地球處在軌道上不同位置時,地球表面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是不同的。太陽高度大的時候,太陽直射,熱量集中,就好像正對著火爐一樣;而且太陽在空中經過的路徑長,日照時間長,晝長夜短,必然氣溫高,這就是夏季。反之,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面,熱量分散,相當於斜對著火爐;而且太陽在空中所經路徑短,日照時間短,晝短夜長,氣溫則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陽高度由低變高。同樣道理,太陽高度的變化影響著晝夜的長短和溫度的高低,分別形成了秋季和春季。

由於地球永不停歇地側著身子,圍繞太陽這個大火爐運轉,這種冷暖便不停地交替著,從而形成了寒來暑往的四季。

一年為什麼會有四季變化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

現在分析一下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的週期性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迴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迴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迴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南北迴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複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例如,在北半球,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迴歸運動。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編輯本段2.四季劃分

(1),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2),第一種分類法: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3),第二種分類法: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4)淺論:`1春、秋......

為什麼會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簡單通俗的解釋。謝謝

親,簡單的說就是地球是斜著轉的,如果地球是正正的轉,太陽直射點永遠在赤道,那就沒四季了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有四季變化?
結婚一年為什麼不懷孕?
黑崎一護為什麼有虛?
臺灣為什麼有一夫多妻?
為什麼有一個星期?
榴蓮為什麼有一股酒味?
信用卡為什麼有年費?
又有一女為什麼字?
為什麼有七年之癢?
為什麼有些人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