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怎樣殺死開過功臣的 ?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劉邦是怎樣殺死開過功臣的

當時異姓王有7人: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這些異姓王的封國跨州連郡,佔據了戰國時東方六國大部分的疆域,又握有重兵,是西漢中央政權的巨大威脅。劉邦與異姓王之間的矛盾經過一段醞釀,終於爆發。漢高帝五年(前202)七月,燕王臧荼謀反。劉邦親率大軍前往鎮壓。九月,俘臧荼,隨即封盧綰為燕王。六年十月,有人上書密告楚王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計,以巡遊雲夢為名,通知諸侯在陳聚會,乘機囚韓信回長安,取消其楚王稱號,貶為“淮陰侯”。十一年陽夏侯陳豨與投降匈奴的韓王信勾結叛亂,劉邦親率軍隊平叛。呂后以韓信在長安圖變之罪,將其誅殺。不久,劉邦又以樑太僕告發彭越為由,逮捕彭越,廢處蜀地。呂后為除後患,將彭越誘至長安,誣以謀反罪,隨即處死。淮南王英布得知韓信、彭越先後被除,惶恐不安,遂起兵叛亂,被劉邦平定,兵敗被殺。同年燕王盧綰因與陳豨有謀事洩,劉邦又派樊噲、周勃將兵擊之,盧綰帶幾千人逃入匈奴。另外,趙王張敖(張耳之子)也因趙相貫高謀反受連,被貶為宣平侯。至此,7個異姓王中就只剩下長沙王吳芮,因地少力弱,忠於漢朝中央而得以保留王位。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從六年(公元前201年)開始,劉邦陸續對他的主要功臣下手,

比較完整地歸納如下:

六年:1,雲夢事件,奪了韓信的楚國,切割成兩份,分給堂兄劉賈和兄弟劉交。

2,匈奴入侵,劉邦懷疑韓王信叛國,韓王信投降匈奴。

七年:辱罵趙王張敖

八年:柏人事件

九年:廢黜趙王張敖,把趙國給了兒子如意。(第7節)

十一年:1,呂后殺韓信。

2,殺彭越,把樑給了兒子劉恢。

3,英布謀反

十二年:1,英布戰敗被殺。(第8節)

2,把蕭何打入大牢後又釋放

3,燕王盧綰逃亡,異姓諸侯王只剩下長沙王一家。

4,一度打算殺樊噲。

劉邦沒殺什麼功臣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最終被呂后脅迫,留了下來。病死在長安。諡號留侯

樊噲:劉邦同鄉好友。為人武勇無比。曾多次解救劉邦。但在劉邦病危時聽其作亂謠言,竟令陳平周勃前去殺之(未遂)

陳平:原項羽手下。後投劉邦。雖然行為不檢點但並不為劉邦所忌。後為丞相,呂后死後幫著剿滅呂家餘孽。自述“我多詭計,是道家所忌”

蕭何:漢初三傑之一。沛縣小官。與劉邦交厚跟著他起兵。主管後勤。為所有功臣中功勞第一。後為丞相,主管內政。

周勃:劉邦手下大將。呂氏亂政風波後為文帝朝丞相,但能力遠不及陳平。後辭去官職。景帝朝名將周亞夫是其子

曹參:與蕭何一樣都原為沛縣小官。丞相。素有“蕭規曹隨”一說。

韓信:漢初最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曾受跨下之辱,但不改其志。最終投得劉邦做成大事。後被呂后計殺。

點選檢視更多圖片

彭越:三王之一。為劉邦打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但後被劉邦流譴,最終被呂后所殺。

英布:又稱黥布。本為項軍手下大將,後投劉邦,為三王之一。最後被劉邦出兵擊殺。

盧綰:劉邦同鄉。隨其征戰,封為燕王。但最終投降匈奴。

夏侯嬰:號“滕公”。劉邦車伕。曾勸阻他扔下兒女。

韓王信:另一個韓信,史稱韓王信。追隨劉邦後防御匈奴,後投靠匈奴。

任敖:沛人也,少為獄吏。高祖嘗避吏,吏系呂后,遇之不謹。任敖素善高祖,怒,擊傷主呂后吏。及高祖初起,敖以客從為御史,守豐二歲。高祖立為漢王,東擊項羽,遨遷為上黨守。陳豨反,敖堅守,封為廣阿侯,食邑千八百戶。高後時為御史大夫,三歲免。

申屠嘉:樑人也。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遷為隊率。從擊黥布,為都尉。

燕王劉澤:高祖從祖昆弟也。高祖三年,澤為郎中。十一年,以將軍擊陳豨將王黃,封為營陵侯。

周緤:沛人也。以舍人從高祖起沛。至霸上,西入蜀漢,還定三秦,常為參乘,賜食邑池陽。從東擊項羽滎陽,絕甬道,從出度平陰,遇韓信軍襄國,戰有利不利,終亡離上心。上以緤為信武侯,食邑三千三百戶。

劉邦為什麼要殺功臣?劉邦殺的功臣都有誰

導讀:劉邦和朱元璋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愛殺功臣的皇帝,兩人都出生布衣,與他們出生入死並幫助他們打下江上的功臣,在登上皇位之後的劉邦和朱元璋卻把這些“兄弟”功臣給殺了?劉邦殺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

主要功臣:

漢太祖劉邦自起兵至滅項羽,以及後來削平異姓諸侯王,至高帝12年(公元195年),共封功臣143人。最初僅排定18人位次,分別為:[蕭何]、曹參、張驁、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蟲達。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呂后下詔讓陳平序定其他功臣名次。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殺這些功臣呢?

劉邦殺功臣的原因:

原因一:統治必然有上下秩序,平等無法統治。劉邦出身卑微,容易被人看不起,做了皇帝后,當然不願承認別人與自己平等。居於高位的他,不能容忍大臣以提建議之由而實際上是不太尊重他,不讓臣下威脅到自己新建立的國家與君主。

原因二:打江山不同於坐江山,打江山時君主有求於臣將,而坐江山時君主卻是要求他曾有求的臣將服從,臣將不知時勢不同,仍以打江山時的態度對之,自取滅亡!

原因三:大臣不知對君主應當感謝。出身低微經過危難的領袖,不能讓韓信之流以為他的成功信賴於他,君主不能被認為有欠於別人,不能被大臣認為他的賞賜是應當,否則太危險。

劉邦殺的功臣都有誰?

劉邦殺的功臣: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

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王的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人告發他們謀反,其中韓信是兩次被人告發,彭越也是兩次被人告發。燕王臧荼後來造反,兵敗被殺。劉邦殺的都是異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殺害,告老還鄉了。

劉邦簡介:漢高祖劉邦與呂后數十年的博弈人生

導讀:劉邦簡介:劉邦(前256—前195年6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字季,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初稱高祖,諡號為高皇帝[參3][注3],所以史稱漢太祖高皇帝、漢太祖、漢高祖或漢高帝。出身平民階級。起兵反秦時,稱沛公,秦亡後,被項羽封為漢王。

劉邦簡介,劉邦一生簡介: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人,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漢族。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雲集於麾下,稱“沛公”;公元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後建國時,國號定為“漢”);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廟號為太祖,諡號高皇帝,因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其為漢高祖,後世多沿用此。

公元前256年,劉邦生於秦之沛郡,豐邑中陽里人(今江蘇豐縣)。

公元前209年10月,劉邦揭竿而起,加入秦末農民起義的大軍。

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先項羽一步入關滅秦。

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為漢王,併發生鴻門宴的故事。

公元前202年,劉邦滅掉項羽,又先後征服其他起義軍,建立漢朝。

公元前201年—前195年,劉邦經6年滅掉異姓王。

公元前196年,呂后殺害韓信。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終年62歲,死後葬於陝西長陵。

劉邦生平:

娶妻呂雉

劉邦的妻子是呂公的女兒呂氏,名叫呂雉。呂公和家鄉的人結下冤仇後來到了沛縣定居,因為沛縣當時的縣令和他是好友。在剛剛到沛縣時,很多人便聽說了他和縣令的關係,於是,人們便來上門拜訪,拉拉關係,套套近乎。劉......

劉邦在當上皇帝后為什麼要殺掉那麼多的功臣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打天下的時候那些功臣是得力助手,得天下後那些有能力的人就成為帝國的不穩定因素了,畢竟他們是造反成功了的,自己當皇帝后他們再造反是很可怕的事。歷史上開國功臣全身而退的不多。朱元璋比劉邦殺的更厲害

劉邦得了天下為什麼還要殺害那些功臣?

有不少人認為,韓信之所以成為漢王朝建立後第一個被殺的將領,其主要原因在於其功勞太大,引起了漢高祖的猜忌。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易中天認為,在漢王朝建立後,韓信創下了漢王朝的兩個第一:功勞第一,功臣被殺第一.他認為功勞最大是韓信第一個被殺的最大誘因.其實,在漢王朝的開國將領中,韓信的功勞是大的,但是不是最大,還得辯證看待。如果單從軍事方面的貢獻來說,韓信的軍功無疑最大。但是,決定一場戰爭勝敗的,除了戰場上的交鋒外,還有政治上的較量、經濟上的比拚,是政治、經濟、軍事和後勤保障等綜合實力搏殺的結果。從政治上來說,審時度勢,運籌帷幄,遠交近攻,蓄謀造勢,韓信比不上張良;在後勤保障上,籌運糧草,補充兵源,網羅人才,協調關係,韓信不如蕭何。所以按功勞來論,韓信充其量只能是大漢王朝三大開國功臣之一,而不能因為他的軍功最大就認為他是第一功臣。毫無疑問,如果韓信是一個平庸的將領,他一定不會以他後來的那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韓信的命運除了因皇帝忌嫉他的軍事才能而欲除之之外,最主要的是由他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決定的。陳勝吳廣起義後,他仗劍從軍,投在項梁的帳下,後來屢次向項羽獻計獻策,都沒有得到項羽的重用,他自己覺得在項羽手下是沒有指望功成名就的,於是逃離項羽投奔劉邦。他離開項羽不是因為項羽冷酷暴虐,濫殺無辜,而僅僅是項羽不重用他。他沒有是非觀念,只有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他投奔劉邦不是看中劉邦的仁和德,而只是換個地方試試運氣,一旦新的地方仍然不能滿足他對名利的追求,他還會捲鋪蓋走人。以天下為已任,捨身以求仁,這在韓信那裡似乎是沒有市場的。誰能給他滿足,他就為誰賣命,這樣的人誰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最容易被誰利用,但一旦你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也對你也就最危險。作為將將英才的開國君主劉邦,他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在天下太平、韓信封王后,如果劉邦仍要韓信服服帖帖地聽話,他就必須給韓信更高的滿足,可韓信已經貴為王侯,除了皇帝的位置,別的再也沒有什麼能夠挑得起韓信的胃口了,所以韓信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死。韓信和劉邦的初次見面,滿嘴談的都是利。“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項羽)忍不能予”,項羽不願意給諸侯利益上的滿足,不能調動將士的積極性,所以“匹夫之勇耳”。項羽“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只給親愛的人好處,不顧別人死活,所以“諸侯不平”;項羽“過無不殘滅者”,到處侵犯他人利益,所以“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他說若劉邦“以天下地邑封功臣”,用利祿引誘,則“何所不服”?劉邦“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不侵犯民眾的利益,所以“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在韓信眼裡,離棄是因為利,聚合是為了利。“市人熙熙,皆為利來;市人攘攘,皆為利往”。他看不到天下英雄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已任的品德,看不到劉邦長者之風對天下英雄的感召力,貶低了天下英雄,貶低了劉邦,也讓劉邦看到了他唯利是從的本質。漢王二年八月,韓信和張耳在下魏破代以後,又一股作氣滅趙降燕。這時韓信可能認為自己功勞大了,和劉邦討價還價的資本有了,於是做了一件其他任何人都不敢做的事: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賜爵封王應該出於君王的本意,一般人是不敢隨意向君主提出這個要求的。這時韓信可能利令智昏,以為自己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想讓劉邦封自己為王,但畢竟對劉邦還有所顧忌,所以就先請劉邦封張耳為王。那意思再清楚不過了:我比張耳的地位高,功勞大,你都封張耳為王了,你還不知道把我往哪裡擺?作為一個部屬,不需要再有更多出格的行為,只這一條,就足以讓劉邦對他的忠心感到懷疑了,所以在不久後劉邦成皋......

劉邦為什麼殺功臣

高帝五年,漢初劉邦稱帝,有封王封侯者百餘人,這些漢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曹參、陳平、灌嬰、周勃、樊噲等人。其中,韓信、彭越、英布被誅,恰巧三人都是異姓諸侯王。

而漢高祖劉邦誅殺的功臣,大多是異姓諸侯王(還有陳豨)。

王的地位高於侯。有一個問題,漢初功臣那麼多,有哪些人該被封王?難道是僅以軍功論?蕭何、張良不提,曹參攻下兩國、一百二十二縣,戰功僅次於韓信 ,分封時地位低於彭越、英布等人,這是為何?

原因在於蕭何、張良、曹參他們的嫡系身份,劉邦沒有封他們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諸侯王,卻是迫於無奈。彭越、英布、張耳、臧荼這些人原非劉邦陣營人物,有幾人本來就是原先項羽分封的十九國諸侯中的一員。劉邦與項羽爭霸最終得勝,實在仰仗於與他們的連橫合作。韓信雖可稱是劉邦嫡系,但在韓信攻略齊地後,成為僅次於項羽、劉邦的第三大勢力。在楚漢相持的形勢下,韓信的立場左右著戰爭的結局,齊、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權要挾劉邦的結果(勝項羽後,劉邦馬上收回韓信的兵權)。

盜匪劫掠之後,參與者都要分一杯羹,這是常理。軍功階層或王或侯,也是歷朝歷代馬上得天下後的必然秩序。

劉邦得天下後,把韓信,蕭何,張良三個功臣都殺了嗎?為什麼呢?

1張良世代為韓國貴族。秦末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反抗暴秦,在留縣遇到劉邦,兩人很談的來,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這才有了“約法三章”滅亡秦朝;鴻門宴有驚無險,被封漢王;火燒棧道,使項羽放鬆了警惕,為日後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了基礎。後來張良從彭城再投劉邦,受封為“成信侯”。做為實際上的軍師,開始與劉邦真正合作,幫助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劉邦封賞功臣時,對張良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謝絕,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功成名就的張良此時已形同隱居,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出了點主意外,就是後來在保護太子上發揮了作用。在劉邦的三傑中,張子房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劉邦一直尊重張良。

2關於蕭何的處理 蕭何與劉邦同鄉,劉邦起兵不久就與曹參一起追隨劉邦,對劉邦可謂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蕭何慧眼識才可以說無人能及。首先是看準了市井無賴的劉邦,終生追隨;其次是看好韓信,強力推薦。蕭何功高位顯,想當然地引起為人刻薄的劉邦的猜忌,曾經三次懷疑、試探蕭何。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峙於京縣、索亭之間。劉邦一邊在前線打仗,一邊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慰勞蕭何。有人對蕭何說:“如今陛下在征戰沙場,餐風吸露,自顧不暇,卻多次派人慰問閣下,這不是明擺著有懷疑閣下之心嗎?我替閣下拿個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戰的全部奔赴前線,這樣大王就會更加信任閣下了。”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漢十一年,漢將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其間蕭何幫助呂后殺掉了韓信。劉邦聽說韓信已經服誅,派人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滿朝文武都來祝賀蕭何,只有召平前來報憂。他對蕭何說:“恐怕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閣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卻無端加封閣下、為閣下增設衛隊,這是由於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謀反,皇上因而有了懷疑閣下之心。增設衛隊保護閣下,其實並非恩寵。希望閣下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產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聽蕭何都在幹什麼。回報說:“蕭相國在京安撫百姓,拿出財產資助軍需,和平定陳豨反叛時一樣。”於是又有人來對蕭何說:“恐怕閣下離滅族之禍不遠了!閣下功高蓋世,無以復加。閣下當初入關,已經深得民心,十餘年來,百姓都已歸附於您,您還要孜孜不倦地爭取百姓的擁戴,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詢問閣下所作所為,就是唯恐閣下控制關中動搖漢室。現在您不如做一點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來‘自汙’,敗壞自己的好名聲,這樣皇上才能心安。”蕭何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大為高興。 劉邦三次懷疑蕭何,而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沒有被順境衝昏頭腦,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蕭何三次都做到了處變不驚,不動聲色,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直至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居然倖免於難。

3關於韓信的處理 劉邦對於韓信可以說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帝王鐵律,這一方面是劉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韓信沒有政治上的大局觀,定位不準造成的。他是劉邦部下,但卻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則錯誤;如果不想臣服於劉邦,就該在手握重兵時早做打算,但他心懷“婦人之仁”,最終狠不下心腸反叛劉邦,使得自己在利用價值用完後被劉邦所收拾。直接原因很多:其一是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將帥一向最為忌憚,而且還是像韓信這樣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都不會對其掉以輕心;其二是韓信中途投奔劉邦,不像樊噲......

劉邦成功後為什麼殺功臣?

嚴格來說異姓王根本不是劉邦的“臣”,在劉邦眼裡他們和項羽沒什麼區別,只是大家先聯合起來幹掉一家最大的,諸侯的實力和心態不會因為劉邦自己稱個帝就改變的,所以諸侯眼裡劉邦還是那家最大的,不知道又什麼時候聯合起來也把他幹掉了。

楚漢之爭是戰國的延續,平定異姓王的戰爭是楚漢之爭的延續,七王之亂是誅殺異姓王戰爭的延續。

劉邦生在戰國長在戰國,在當時的人看來,秦朝的大一統只是一個小插曲,諸國並立才是正常狀態。

如果站在劉邦同輩人的角度,就不難理解項羽大封諸侯,和劉邦殺了異姓王又封同姓的舉動。也不難理解諸侯稱“臣”時的心態。

商周數千年形成的秩序不會因為秦國十年的統一戰爭就突然消失,歷史的慣性是巨大的,影響後世又幾千年,統一的帝國秩序,是在漢初幾代皇帝手中緩慢建立起來的。

按照馬教的觀點,歷史是曲折前進、螺旋上升,如果把分封制到大一統看作這樣一個反覆過程:戰國並立——秦統一戰爭——秦末列國的復國和項羽大分封——劉邦剪除異姓王戰爭的統一——劉邦分封同姓——漢初削藩的統一叛亂戰爭——武帝時的大一統。

從這個角度來看,劉邦“殺功臣”的舉動,和後世的開國之君殺功臣,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別人是怕子孫被中央的權臣篡權,他這是在削藩。如果比較的話,應該和別的削藩運動相比較,比如康熙平三藩,吳三桂也是大清大大滴功臣啊。

判斷屬於哪種性質,只要看殺掉這個功臣,是需要一場波及全國的統一或者平叛戰爭呢,還是開會的時候派兩個武警就把人逮起來了。

這個統一和分裂的反覆過程,在後世的歷史上反覆出現,究其原因,是因為戰國後期興起的郡縣制,其規模上限就是戰國七雄那麼大小的國家,或者說就是魏國、齊國、秦國那麼大小的國家,而楚國那麼大的國家就從來沒有真正消滅過貴族領主,完成徹底的中央集權,從而也在競爭中落了下風。而在全中國實現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在當時的條件下本來就十分勉強,必然有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

皇權自古不下縣,直到上世紀本朝才用電報電話和基層黨組織,把中央的意志插進村級行政機構,而後來的村級民主自治可以看作這個過程的反覆。

真正徹底完成全國大一統的,其實是本朝的鐵路建設,高鐵網路的建成會徹底終結任何分裂的可能,並把中央的意志沿著鐵路向海外延伸。而馬督工在貴乎也提到過量子通訊技術對中央地方政治的影響。

劉邦殺了哪些功臣

開國皇帝殺功臣,似乎成了慣例,然而歷史上主要的朝代中,真正殺功臣的皇帝只有兩個:劉邦和朱元璋。

1.韓信,劉邦很忌憚韓信的軍事才能,但是隻要韓信沒有軍隊,他就是安全的,也就沒有必要殺韓信了。但是韓信一心想當王,他不甘心做個侯,對劉邦不滿也是理所當然的。真正導致韓信被殺的原因是他家裡出事了,他的一個家將告發他謀反,這時劉邦在外平叛,呂后跟蕭何合謀把韓信殺了。韓信有沒有謀反已經諍論了兩千年了,說不清白了,無論如何劉邦對他的死不能負全責。

2.彭越,這個死得冤枉。大體經過是劉邦平叛,向彭越徵兵,彭越出兵但不是自己帶兵,劉邦罵了他幾句(彭越不在場)。本來劉邦罵人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要是樊噲周勃這些人聽了根本就不會當回事。但是彭越以前沒捱過劉邦的罵,他聽說後嚇壞了。彭越一害怕他的仇人就開心了,跑到劉邦那裡告彭越謀反,於是劉邦就把彭越抓了,後來經過一些周折最後彭越被殺。

3.英布,彭越死後被剁成肉醬,還給每個諸侯王送了一碗,意思是告訴他們謀反的下場。這碗肉醬嚇著一個人,那就是英布。於是英布開始加強戒備,防止劉邦偷襲。恰好這時英布後院起火了,一個大臣叛逃到劉邦那裡,誣告英布謀反。劉邦雖然不太信任異姓王,但是他並不相信英布會謀反,他把叛逃過去的那人關了起來,派人暗中調查英布是否謀反。這一下問題就出來了,英布早已是驚弓之鳥,又發現劉邦在調查他,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就起兵造反了,最終戰敗被殺。英布謀反是事實,他的死主要責任在他自己。

4.燕王臧荼,這是項羽封的王,後來造反,兵敗被殺。

5.韓王信,因為抵擋不住匈奴人的進攻投降匈奴,最後被劉邦的軍隊擊殺。

其實劉邦殺的主要功臣主要就是這幾個,其它的比如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等都是老死家中,雖然曾經懷疑過蕭何,但是最終也沒有拿他怎麼樣。樊噲差一點被殺,那是他們的家事。劉邦最終是除掉了異姓王,而對於侯,他基本上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其中包括始終看不起他的王陵和曾經背叛他的雍齒。

劉邦殺了哪些功臣

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

接著是韓信,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樣是企圖謀反。5年後,劉邦夫人呂皇后對被軟禁多年的韓信仍不儲心,又用計將他處死於長安宮中,並且誅連三族。

劉邦的懷疑猜忌和殘酷無情,使得將士和功臣們人心惶惶,唯恐有一天會被他消滅,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來。韓王信就是害怕劉邦的懷疑,在極度恐懼的情況下乾脆公開投降匈奴的。但最後也逃脫不了被追殺的命運。

燕王盧綰是劉邦的同鄉,自劉邦浪跡豐沛市井之時,他們就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漢朝開國前,盧綰一直是劉邦的親信和心腹,但最後也被劉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謀反企圖。

趙王張耳本是劉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貶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當另一將領陽夏侯陳豨被逼反叛時,樑王彭越的部下曾勸彭越一同謀反,彭越猶豫著沒有答應。劉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將他逮捕後處死。

最殘忍的是,劉邦殺了彭越之後,為了威脅警告其他將領和功臣,竟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再派人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品嚐。功臣們因此更加膽顫心驚。

彭越事件後,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倖免,也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結果也被劉邦親自統兵鎮壓。

這樣,在漢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內,劉邦就利用各種藉口,將除遠處偏遠南方而又勢力弱小的長沙王吳芮以外的所有異姓諸侯王相繼剷除。

相關問題答案
劉備是怎樣死的?
怎樣殺死皮膚裡的蟎蟲?
怎樣殺死花盆裡的螞蟻?
怎樣殺死狗身上的跳蚤?
乙肝病毒怎樣殺死?
怎樣殺死吸血鬼?
怎樣殺死花盆裡的蜈蚣?
怎樣殺死屋裡的蜈蚣?
怎樣殺死螞蟥?
怎樣殺死食物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