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簡述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及教訓:原因:1、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於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根本原因)(由妥協性,軟弱性的階級本性決定)

2、 直接原因——袁世凱的背叛。

3、 帝國主義沒有給予支援(外部原因)

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長而又坎坷的。

從中國內部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戊戌變法失敗,究其原因,固然與資產階級維新派採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寄希望於袁世凱和外國侵略者,脫離人民群眾有關。但是,如果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仔細分析的話,決不是書本上描述的那麼簡單。就其失敗的原因,從中國內部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 客觀上,新舊力量的對比明顯不利於維新派

變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制度來取代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自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變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維新勢力與保守勢力的力量對比。

當時,力量對比的天平明顯地傾斜於保守派。從控制軍政實權的大多數王公貴族,到軍隊將領和只會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無不反對變法,從上到下構織成一張嚴密的抵制變法的網路。耐人尋味的是,本來與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務派,雖然在“西用”上與維新派有著共同的語言,但為了維護“中體”,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陣營之中,使得維新派勢單力薄。

維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緒,名義上是已經親政的皇帝,但最高權力實際上依然為慈禧所壟斷。維新派在變法期間只掌握一種權力,即起草上諭權,除此之外,他們什麼也做不了主,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依靠上諭來推行變法新政,但百日維新中所下的上諭真正得到執行的其實很少。從嚴格意義上講,維新派始終沒有成為真正的改革實踐者。

最致命的是,維新派始終沒有認清光緒,沒有看到光緒只是一箇舊統治秩序的維護者、改善者,並不主張把中國建成一個資產階級統治的君主立憲國家。雖然現實的危機促使他選擇了變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實現他內心深處“君權至上”的理想。因此在釋出那麼多的上諭中,都沒體現維新派所要求的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

另外,作為中國近代社會新生力量的民族資本家群體中,很少有人直接參與或支援維新變法。而僅僅由一些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來鼓動變法,這樣變法失敗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

二. 主觀上,維新派舉止失當,過於激進,加速了失敗的步伐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項系統工程,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期望畢其功於一役,是不現實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維新派,奢望變法立刻產生奇效,迅速扭轉中國長期形成的積貧積弱局面,其實是欲速則不達。

首先,維新派在輿論宣傳上採用了過激的言辭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並沒有掌握實權、沒有形成權威的情況下,就要求裁撤六部為代表的傳統官僚機構。更有甚者,康有為在與老謀深算的榮祿談話時,竟然口無遮攔,提出:“殺二三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這種不理智的策略,只能減少維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其次,維新派沒有建立廣泛而又堅強的同盟。對於任何改革而言,最積極的支持者和最積極的反對者都是少數,更多的是等待、觀望和溫和派。對改革者來說,最大限度地爭取溫和派的支援,最大限度地擴大同盟軍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則,只能四面楚歌,陷於被動之中。儘管翁同龢提出了“調和兩宮”的主張,讓慈禧而不是光緒充當維新變法的領袖,但都被康有為等人拒絕了。最終,慈禧認定維新派只忠於光緒而仇視她,進而懷疑維新派的變法動機只是為了從她手中奪取權力,使她毫不猶豫地站到了改革......

清朝的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1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實力強大

2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展不充分

3變法領導人(光緒)沒有實權(屬於自己的軍隊武裝)

4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

5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等

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及教訓 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操之過急所致,光緒要是耐心等著慈禧死了再變法,何至於失敗,結果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及教訓

1,資產階級維新派缺乏反帝的鬥爭勇氣,採取改良途徑,發展資本主義

2,對列強和反動勢力寄予幻想

3,懼怕、脫離廣大民群眾

戊戌變法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產生於新民族危機之中,是成功是失敗也好都

要中國人民去嘗試,去經歷的,這樣歷史才會有發展。戊戌變法失敗了,其原因錯綜複雜

歸根結底是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薄弱,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然而教訓是需要

我們時刻謹記的。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程序漫長而曲折。

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戊戌變法失敗的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

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2.直接原因

其一,守舊派勢力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

其二,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

其三,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某些冒進措施。變法一開始,光緒皇帝就因不滿自己的老師、軍機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頂撞,將其開缺回籍。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也操之過急,並且失之過重。

其四,變法手段單一:採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清朝末的戊戌變法是誰發起的?又為什麼會失敗?

2、 直接原因——袁世凱的背叛。3、 帝國主義沒有給予支援(外部原因)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長而又坎坷的。從中國內部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戊戌變法失敗,究其原因,固然與資產階級維新派採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寄希望於袁世凱和外國侵略者,脫離人民群眾有關。但是,如果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仔細分析的話,決不是書本上描述的那麼簡單。就其失敗的原因,從中國內部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一. 客觀上,新舊力量的對比明顯不利於維新派變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制度來取代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自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變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維新勢力與保守勢力的力量對比。當時,力量對比的天平明顯地傾斜於保守派。從控制軍政實權的大多數王公貴族,到軍隊將領和只會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無不反對變法,從上到下構織成一張嚴密的抵制變法的網路。耐人尋味的是,本來與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務派,雖然在“西用”上與維新派有著共同的語言,但為了維護“中體”,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陣營之中,使得維新派勢單力薄。維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緒,名義上是已經親政的皇帝,但最高權力實際上依然為慈禧所壟斷。維新派在變法期間只掌握一種權力,即起草上諭權,除此之外,他們什麼也做不了主,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依靠上諭來推行變法新政,但百日維新中所下的上諭真正得到執行的其實很少。從嚴格意義上講,維新派始終沒有成為真正的改革實踐者。最致命的是,維新派始終沒有認清光緒,沒有看到光緒只是一箇舊統治秩序的維護者、改善者,並不主張把中國建成一個資產階級統治的君主立憲國家。雖然現實的危機促使他選擇了變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實現他內心深處“君權至上”的理想。因此在釋出那麼多的上諭中,都沒體現維新派所要求的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另外,作為中國近代社會新生力量的民族資本家群體中,很少有人直接參與或支援維新變法。而僅僅由一些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來鼓動變法,這樣變法失敗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二. 主觀上,維新派舉止失當,過於激進,加速了失敗的步伐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項系統工程,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期望畢其功於一役,是不現實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維新派,奢望變法立刻產生奇效,迅速扭轉中國長期形成的積貧積弱局面,其實是欲速則不達。首先,維新派在輿論宣傳上採用了過激的言辭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並沒有掌握實權、沒有形成權威的情況下,就要求裁撤六部為代表的傳統官僚機構。更有甚者,康有為在與老謀深算的榮祿談話時,竟然口無遮攔,提出:“殺二三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這種不理智的策略,只能減少維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其次,維新派沒有建立廣泛而又堅強的同盟。對於任何改革而言,最積極的支持者和最積極的反對者都是少數,更多的是等待、觀望和溫和派。對改革者來說,最大限度地爭取溫和派的支援,最大限度地擴大同盟軍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則,只能四面楚歌,陷於被動之中。儘管翁同龢提出了“調和兩宮”的主張,讓慈禧而不是光緒充當維新變法的領袖,但都被康有為等人拒絕了。最終,慈禧認定維新派只忠於光緒而仇視她,進而懷疑維新派的變法動機只是為了從她手中奪取權力,使她毫不猶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對派的一邊。再次,維新派採取了全面出擊、齊頭並進的方針,推進改革政策的實施。在短短的103天時間裡,通過光緒頒佈了300多道變法諭旨,內容涉及各......

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因為實權掌握在慈禧這樣的保守派手裡

光有想法沒有實力註定要失敗的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教訓 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一、戊戌變法失敗的失敗原因:

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外部原因:帝國主義的反對或不支援;

3.直接原因:袁世凱的背叛;

4.其他原因:其一,守舊派勢力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

其二,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  其三,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某些冒進措施。變法一開始,光緒皇帝就因不滿自己的老師、軍機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頂撞,將其開缺回籍。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也操之過急,並且失之過重。  其四,變法手段單一:採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其五,維新派沒有建立廣泛而又堅強的同盟。對於任何改革而言,最積極的支持者和最積極的反對者都是少數,更多的是等待、觀望和溫和派。對改革者來說,最大限度地爭取溫和派的支援,最大限度地擴大同盟軍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其六,過分相信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看到光緒只是一箇舊統治秩序的維護者、改善者,並不主張把中國建成一個資產階級統治的君主立憲國家。雖然現實的危機促使他選擇了變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實現他內心深處“君權至上”的理想。因此在釋出那麼多的上諭中,都沒體現維新派所要求的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

二、教訓:由於資產階級的缺陷(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導致資產階級改良派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變法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支援。變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對敵對勢力觸動太深,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不能依靠它救亡圖存,只有推翻它。

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歷史上“戊戌變法”的推動者都是很有才華的人,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出身都是秀才,還有較深厚的背景;在滿清皇朝風雨飄搖的時候,他們勇敢地站了出來。譚嗣同是慷慨就義的。但是菜市口斬“六君子”可不是像後來電影電視所描繪的那樣老百姓對之報以同情,而是拿爛菜梆子往他臉上扔啊,至少在表面上看很多人都是恨死他了。

這可以丁老百姓麻木不仁,也可以說老百姓還沒有覺醒;“天不變,道亦不變”可說是當時絕大多數老百姓的看法。事實已證明,“戊戌變法”的失敗,完全可以說是這批改革者自身決策失誤造成的。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做了一個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挑戰滿族官僚的核心利益。很多人把這事的失敗歸結為榮祿和袁世凱的兩面派,現在看來不只是他們兩個,就算是換了別人也同樣會倒向西太后。

這說明什麼呢,就是以西太后、剛毅為代表的滿族統治的核心利益你不能捅,不要挑戰他;你可以逐步來啊,在他允許的範圍內去做方方面面的改革。你比如成立京師大學堂、編練新軍、遷都、變法維新等等,這都可以,但你別一上來就直接挑戰統治集團的核心利益。

光緒是翁同龢的學生,打小是在宮廷里長大的;他的統治經驗也不豐富。變法的時候一下子把六部堂官都給撤了,一撤之後他自己沒辦法善後,朝政一亂就傻眼了。康、樑、譚那些人更沒有政治經驗,是他們找的袁世凱。為什麼找袁世凱?因為袁世凱有軍權。其實袁世凱還是會支援變法的,因為袁世凱是變法的直接獲益者。但是你挑戰核心利益了,袁世凱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他肯定會站在西太后那邊而不站在康、樑、譚這一邊。

所以,戊戌變法的失敗本身就是戊戌變法的推動者策略的失誤。在封建社會背景下,“文人造反,十年不成”-------乃顛撲不破的定律。

相關問題答案
戊戌變法是什麼?
諸葛亮為什麼會失敗?
微信支付為什麼會失敗?
孫中山為什麼會失敗?
周幽王為什麼會失敗?
蟒蛇渡劫為什麼會失敗?
社會主義為什麼會失敗?
拍拍網為什麼會失敗?
商鞅變法為什麼能成功?
感冒為什麼會失去味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