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胃息肉怎麼辦 ?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得了胃息肉怎麼辦

對於有的人而言,或許對於胃息肉的瞭解比較的少,因而,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耽誤治療,致使病情加重的事情發生,在一剛開始,有的人可能會將該病當成其他的胃病治療,其實這是不對的,生活中,胃息肉怎麼治療,對於患者來說,也是比較麻煩的一件事情了。

生活中,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侷限性良性隆起的病變。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患者一般不易察覺,多數是在做鋇餐檢查或胃鏡檢查時才被發現。通常的,胃息肉分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數患者屬增生性息肉,一般息肉較小,其癌變率較低,約為2.1%,而腺瘤性息肉,屬於良性胃腫瘤,一般體積較大,多有家族遺傳性,常伴有明顯腸化生和異型增生,癌變率較高。

通常的,鋇餐檢查發現息肉後,應進行胃鏡檢查。如果是良性且息肉小,可進行動態觀察,患者可在3-6個月後重新做胃鏡檢查,對胃肌肉重新進行評估。如果息肉大,且有異性增生或伴有出血等併發症,就應及時採取切除治療。腺瘤性息肉不論大小都應積極採取內鏡下切除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此外,易導致胃息肉發病的人群,多數長期患有慢性胃部炎症,從而引發胃部細胞增生形成胃息肉。所以,慢性胃炎患者和高齡人群都屬易患人群,應定期做胃部檢查,早發現早治癒。

上述為各位詳細介紹了得了胃息肉該怎麼辦,希望大家得了胃息肉後能引起重視。在治療胃息肉的時候,患者不應該迷信土方法,而是應該要到比較正規的醫院,去做全面的檢查,然後才做出一個比較全面的治療方案。

得了胃息肉飲食要注意什麼

2.少吃醃製食物: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症。4.規律飲食:研究表明,有規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於消化腺的分泌,更利於消化。5.定時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適度,每日3餐定時,到了規定時間,不管肚子餓不餓,都應主動進食,避免過飢或過飽。6.溫度適宜: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7.細嚼慢嚥:以減輕胃腸負擔。對食物充分咀嚼次數愈多,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8.飲水擇時: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晨起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1小時,餐後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用湯泡飯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9.注意防寒:胃部受涼後會使胃的功能受損,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10.避免刺激:不吸菸,因為吸菸使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壁細胞的血液供應,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誘發胃病。應少飲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11.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C對胃有保護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維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發揮胃的功能,保護胃部和增強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看了上面的專家介紹的詳細內容,你是不是瞭解很多,對於胃息肉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了。小編提示:患者應少食多餐,並避免過甜、過鹹、過濃飲食,如進食後出現噁心,腹脹等症狀,應暫停進食。如想了解更關於胃息肉方面的知識,請點選諮詢我們的線上專家。

胃息肉是什麼原因形成的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一般都是在胃腸鋇餐造影、胃鏡檢查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息肉”這一名稱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觀察到的隆起物。

英文名稱

polypofthestomach

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

常見症狀

上腹隱痛,腹脹

傳染性

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細胞凸入胃內的隆起性病變。

臨床表現

本病早期或無併發症時多無臨床症狀。有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較為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生長於賁門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嚥困難。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合併黏膜糜爛或胃潰瘍者,多表現為糞潛血實驗陽性或黑便。

2.其他檢查

(1)內鏡檢查 內鏡下可見黏膜表面圓形或橢圓形隆起樣病變,少數呈分葉狀,有蒂或無蒂,多數直徑在0.5~1.0釐米之間,少數直徑大於2釐米。腺瘤性息肉顏色往往較周圍黏膜紅,而增生性息肉則與周圍黏膜相似。內鏡直視下活檢及組織學檢查可明確其性質及型別,同時可進行治療。

(2)X線鋇餐檢查 表現為充盈缺損,該法對診斷胃息肉有一定價值,但其發現率低於胃鏡,適用於內鏡檢查有禁忌證者。

診斷

胃息肉常無臨床症狀,診斷較為困難,多通過X線胃鋇餐造影和胃鏡檢查被發現。

併發症

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則較為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的表現。息肉生長於賁門附近時可有吞嚥困難。

治療

1.內鏡治療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主要有高頻電凝切除法、鐳射及微波灼除法、尼龍絲結紮法及氬離子凝固法等。

(1)高頻電凝切除法 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的熱效應使組織凝固、壞死而達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2)微波灼除法 利用微波可使極性分子振動產生熱效應的原理從而使組織凝固氣化進行息肉灼除,同時具有止血作用,適用於直徑小於2釐米的無蒂息肉,對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較大者則需多次治療。

(3)鐳射法 將鐳射器產生的高能量鐳射,經內鏡活檢孔匯入的光導纖維照射病變部位,通過光能轉變的熱能,使其組織蛋白凝固、變性破壞而達到治療目的。多用於寬蒂或無蒂息肉的治療。

(4)尼龍絲及橡皮圈結紮法 通過結紮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壞死,達到治療目的。結紮後第1周內息肉脫落並形成淺潰瘍,第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癒合。

(5)氬離子凝固術 氬氣可通過離子化傳導由鎢電極產生的高頻電能,使組織發生凝固效應,近年來應用於內鏡治療收到較好的療效。主要適用於廣基無蒂、直徑小於1.5釐米的息肉。

(6)冷凍法 將致冷氣體經特製導管通過內鏡活檢孔直接噴灑在息肉表面,或用特製的冷凍杆對病灶進行接觸冷凍,使組織壞死脫落。

(7)射頻法 射頻為一種200~750kHz的電磁波,進入病變組織後,區域性產熱使其水分蒸發、乾燥而組織壞死達到治療目的。

(8)酒精注射法 內鏡下用無水酒精圍繞息肉基底部一圈作點式注射,一般只用於廣基息肉的治療。

2.抗Hp治療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增生性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Hp陽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後,其中約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3.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為:

(1)大於2釐米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

(2)息肉進行性增大者。

(3)病檢為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可疑癌變和癌變者。

預後

胃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症狀者不需治療。增生息肉為......

胃息肉是怎麼形成的

(一)發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於胃黏膜上皮細胞凸入胃內的隆起病變。 (二)發病機制 胃息肉一般多發生於胃竇,少數也可見於胃體上部、賁門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約佔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樣物,並非真正的腫瘤。息肉較小,一般直徑小於1.5cm,呈圓形或橄欖形,有蒂或無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爛。組織學上可見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層腺體,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見,固有層見炎性細胞浸潤,部分息肉伴有腸化生。少數增生性息肉可發生異型增生或腺瘤性變而產生惡變,但其癌變率一般不超過1%~2%。 2.腺瘤性息肉系來源於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腫瘤,約佔胃息肉的10%~25%。一般體積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數無蒂,表面光滑,少數呈扁平狀、條狀或分葉狀。組織學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體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見,可分為管狀、絨毛狀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顯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息肉間質為疏鬆結締組織,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黏膜肌層無明顯增生,肌纖維無分散現象。本型息肉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瘤體直徑大於2cm、絨毛狀腺瘤、異型增生Ⅲ度者惡變率更高。

胃息肉是怎麼造成的

胃裡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間質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狀病變。正常胃粘膜由於粘膜周圍萎縮,出現腔內息肉狀改變。增生性改變時,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現息肉狀改變。增生性改變既可出現局灶性或瀰漫性息肉狀改變。胃息肉有單發也有多發者。術者遇一例60歲女性患多發性胃息肉,息肉生長於胃體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cm,最小息肉0.5cm,都為廣基型,息肉色鮮紅,突出於胃腔內。經胃鏡直視下匯入鐳射切除,術後原胃部不適症狀全消失,術後至今身體健康,無任何不適症狀,飲食良好。文獻報道胃息肉比結腸息肉發病少見,且多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時合併形成,單個息肉佔絕大多數。

胃息肉是怎麼引起的

胃息肉主要是慢性胃炎引起,由於胃炎一直治療不徹底,胃粘膜長期炎症刺激造成組織增生引起胃息肉,西藥對這種病治標不治本,中藥治療一個月多可完全治癒。

相關問題答案
得了胃息肉怎麼辦 ?
得了胃息肉有什麼症狀?
得了禽流感怎麼辦?
手指得了腱鞘炎怎麼辦?
小孩涼了胃嘔吐怎麼辦?
人得了禽流感怎麼辦?
喉嚨有息肉怎麼辦?
狗狗得了弓形蟲怎麼辦?
狗得了禽流感怎麼辦?
眼睛得了飛蚊症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