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戒是什麼意思 ?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比丘戒是什麼意思

出家受了戒,假如不能適應僧團的清苦生活,或受不了戒律的約束,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舍戒。出家受戒需要具備種種條件,通過大眾審查,經過許多的手續,可是,要想舍戒還俗卻是很簡單的,只要對一個比丘,真心誠意的說明就行了。沒有“舍戒比丘”這種通用的說法,“舍戒比丘”既可以指“舍戒”的比丘,也可以是指傾聽“舍戒”說明的比丘。

比丘戒的意義

受成比丘戒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年輕活佛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扎什倫布寺民管會常務副主任薩隆-平拉說,在釋迦牟尼向賢者五人傳授“四諦”法輪的特殊喜慶的日子裡,經師江洋嘉措向十一世班禪授比丘戒,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盛事,也是藏傳佛教界的一件大事。

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

一般一個寺廟裡只有一位是和尚,其它的全是比丘或比丘尼

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出家男眾名為‘比丘’,出家女眾名為‘比丘尼’。比丘是梵語(印度古典語),義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惡,淨命等義。尼是梵語中女聲。俗稱比丘為‘僧人’。僧是梵語‘僧伽’之略,義為眾,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處稱為眾(舊譯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並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規定。其出家者統稱為‘沙門’(舊稱‘桑門’),義為止息一切惡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傳入中國,於是沙門也就成為出家佛教徒的專用名稱了。世俗也稱比丘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語,若用梵文典語則是‘鄔波馱那’,義為親教師,與習俗所稱師傳相同。世俗又稱比丘中的知識分子為‘法師’,意謂講說經法的師傅。其中比丘,沙門二詞多用於文字;僧人,和尚多用於口語。至於彼此稱呼,對一般僧人則稱某某師,對上層人士稱某某法師,對寺院住持稱某某和尚。蒙藏地區稱僧人為喇嘛,相當於漢族地區所稱和尚,也是師傅的意思。俗稱比丘尼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漢語。世俗也稱比丘為‘大僧’,而稱比丘尼為‘二僧’;或稱比丘為‘首堂’,而稱比丘尼為‘二堂’。這些稱呼都不見於經論,只是流行於民間而已。

在家男眾稱為‘優婆塞’;在家女眾稱為‘優婆夷’。優婆塞是梵語,義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親近奉事三寶。優婆夷義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稱在家佛教徒為‘居士’,這是梵語‘迦羅越’的義譯,原指多財富樂的人士,就是居積財貨之士,轉而為居家修道之士的稱呼。

佛教信徒願求出離家庭、獨身修道是要經過一定手續的。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中國從漢唐到現在,由於地理和時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規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請求作為自己的‘依止師’。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侶說明情由,徵求金體意見,取得一致同意後,方可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之剃除鬚髮,併為之授沙彌戒(沙彌戒有十條),此人便成為‘沙彌’。沙彌是梵語,義為勤策男,言其當勤受比丘的策勵;又有息慈之義,謂當息惡行慈。沙彌最小的年齡是七歲,依止師對弟子負有教育和贍養的責任。俟其年滿二十歲時,經過僧侶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之授比丘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此人便成為比丘。受比丘戒滿五年後,方可以離開依止師,自己單獨修道,遊行各地,居住各寺院中。在印度沒有度牒、僧籍或寺籍制度。沙彌戒和比丘戒都是個別人單獨受,不得集體同受。比丘戒最多許三人同時受,至於女子出家同樣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彌尼戒(沙彌尼戒也是十條)。至年滿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戒有六戒),成為‘式叉摩那尼’,義為學法女。經兩年後,至年滿二十歲,先從比丘尼、後從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條)。這叫做二部受戒,成為比丘尼。當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後,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據自願,從師受菩薩戒,但不是必須受的。

佛法傳入中國漢族地區以後,唐宋時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項勞役,垂髮而不剃髮,可以從師受沙彌戒。等政府規定度僧的時日來到,經過政府的甄別,或經過考試及格,得到許可,給與度牒,並指定僧籍隸屬於某寺院,然後方取得僧人的資格,可以剃度為僧。此後再等機會前往政府許可傳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師也由政府指定。凡是不經政府許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髮的僧尼,沒有寺籍,名為私度,要受到懲罰。到了宋初,年滿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規定被忽視了。常有七八歲的人便受比丘戒。至於菩薩戒仍是隨比丘的自願,可以隨時從師受,或者不受。

這種程式到了元代完全廢弛了。明末開始規定‘......

在《比丘戒經》中,每一部分的最後一句都是“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請問句中的“中來”是什麼意思?

中來即來中,就是來自於**中

藏傳佛教中什麼是沙彌戒?什麼是比丘戒?

沙彌戒  轉世靈童入寺院之後,一定要受沙彌戒,這是梵文(印度文)的音譯,藏語稱“格慈”。漢文有釋義為“求寂者”、也有譯成“忽慈”、“勤策”,受這種戒以表示願意接受修持,過寺院生活,主要以兒童為主,因年齡小,沙彌戒的等級小。受戒時,有一位年長的活佛站在靈童身旁,他說一句,靈童跟著說一句,這是簡單的戒律,主要是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有八條、十條、二百五十條(比丘)、三百二十條(比丘尼),要嚴格遵守戒律。 比丘戒  【具足戒】

梵語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三鉢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盤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之戒律;因與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依戒法規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資格。

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據四分律所載,戒可大別為八種,即波羅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殘(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捨墮(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單墮(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羅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眾學(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滅諍(比丘七,比丘尼七)。其餘十誦律、五分律、善見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傳各異。受此戒時每有特別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備三師七證、白四羯磨等條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應於根機而令遵守之,並次第誘導,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稱具戒方便。受戒之資格則不得與十三難十遮互相抵觸。

我國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並特於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輕戒之菩薩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當得身體強健,諸根具足,無有聾盲等眾患,身器清淨,無有邊罪、犯比丘尼、賊住等雜過,具出家之相,剃除鬚髮,披著袈裟,已受沙彌(尼)戒,且年齡已滿二十歲而未逾七十歲之間。蓋具足戒亦僅標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於一切境界中遠離罪惡,趨於圓足,故謂具足戒。若就戒數而言,實系無量無邊,須於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擇善離惡。

去受比丘戒都是要什麼證

首先是要出家的 這是出家人的戒律 好像前提是受過沙彌戒 比丘戒律有兩百多條 要看自己能否受持

佛家的比丘戒與比丘尼戒二者有何不同

呵呵~~您的問題說好答是非常容易答.說不好答也難以啟齒說明的.為什麼呢?因為牽涉到一個問題.以下就略為說明: 1.比丘戒與比丘尼戒又叫具足戒.也就是出家戒.有一種說法是:出家戒佛制不得與居士知,未免興謗破戒僧眾挑僧眾毛病.以若興毀謗罪在無間永不得出,斷滅佛法. 2.能不能看出家戒好像有正反不同的爭論(反對閱讀的佔大部分).具我所知.泰國那邊的在家居士並沒有這方面的顧忌.至於在大乘佛教地區.如果閱讀過後不要將內容拿來當成批判師父的標準.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現在我就簡述比丘戒與比丘尼戒的大致戒律.至於每條戒律的內容.恕不能在此詳細條陳.請見諒! 具足戒。又稱“三壇大戒”。是東亞(現今日本已經沒有傳授具足戒。)大乘佛教的僧侶應受持之戒律。

顧名思義,具足戒分為三個部份:

沙彌戒:分為十戒

不殺生

不偷盜

不淫泆

不妄語

不飲酒

不著華鬘香油塗身

不歌舞觀聽

不坐臥高廣大床

不非時食

不捉持生像金錢寶物

比丘戒或比丘尼戒: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以性質分為:

波羅夷(比丘四,比丘尼八)

僧殘(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

不定(比丘二)

捨墮(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

單墮(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

波羅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

眾學(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

滅諍(比丘七,比丘尼七)。

菩薩戒:依梵網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受具足戒有其一定的規矩在。首先,求受戒者應年滿二十歲,身心俱無障礙且有心求受戒者,方可允准受戒。受戒前應如法恭請“三師七證”作為十方戒子之得戒、羯磨、教授三師和尚以及尊證七師。受具足戒之後,才正式具備了比丘或比丘尼的身分.

比丘戒的大戒

在佛教上,比丘為佛教出家受具足戒253條者。比丘戒也稱大戒。即受戒者須具出家之相,剃除鬚髮,披著袈裟,已受沙彌戒,受戒後必須嚴守253條戒律,於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擇善離惡。扎什倫布寺68歲的老僧次仁多吉說,由於受戒儀式屬藏傳佛教密宗的儀軌,所以整個受戒的內容不得外洩。他說,扎什倫布寺所有僧人對第十一世班禪受比丘戒由衷感到高興。

和尚有幾大戒?分別是什麼?

阿彌陀佛!

出家比丘,受三壇大戒。

傳戒分為三級三次,稱為三壇:即初壇傳授沙彌戒,是事務最繁忙的;二壇傳授比丘戒,是場面最隆重的;三壇傳授菩薩戒,是教儀最神聖的。

相關問題答案
同比多增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受戒是什麼意思?
不可比價格是什麼意思?
密乘誓言戒是什麼意思?
奔馳比喻人是什麼意思?
弧比較長是什麼意思?
用比例解是什麼意思?
比剛度是什麼意思?
春花比喻人是什麼意思?
三皈五戒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