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鞡鞋的記憶與傳說?
一個世紀以前,靰鞡鞋是關東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靰鞡鞋和靰鞡草,在苦寒的日子裡,人們怎麼熬過漫漫的冬夜。由於靰鞡鞋與人們的生活
靰鞡鞋的記憶與傳說
一個世紀以前,靰鞡鞋是關東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靰鞡鞋和靰鞡草,在苦寒的日子裡,人們怎麼熬過漫漫的冬夜。由於靰鞡鞋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產生了許多和靰鞡鞋有關的歇後語。比如:穿靰鞡邁門檻———先進者(褶)。謎語:“有大有小,東北之寶。皮裡沒肉,肚裡有草。臉上有褶,耳朵不少。放下不動,綁上就跑。”謎底就是靰鞡鞋。
靰鞡是中國民間古老的鞋子,是滿族先人的創造。關東一帶十分寒冷,所以靰鞡鞋是這裡人們的主要防寒用具之一。清代文獻記載:鞠牛皮為履,名曰渥臘。此渥臘就是靰鞡鞋。張縉彥《寧古塔山水記》中描述:冬日行役,率著靰鞡……軟底而藉以草,溫暖異常。《黑龍江外記》記載:土人著履,曰靰鞡,制與靴同,而底軟,連幫而成,或牛皮,或鹿皮,縫紉極密,走荊棘泥淖中,不損不溼,顯亦耐凍耐久。
在皇權統治下的老百姓,對於給自己帶來幸福感的物品向來是不敢專美的,所以靰鞡鞋與靰鞡草的傳說,都與皇帝扯上了關係。傳說中,靰鞡鞋就是“皇封”的鞋。傳說有一年,乾隆皇帝東巡來到關東地區,一看這裡的百姓腳上用一塊動物皮裹著。乾隆帝問:“這是什麼?”百姓答:“鞋。”乾隆是位聰慧有學識的帝王,他說:“此鞋獨到奇特,又倍受邊民喜愛。既然沒有名字,乾脆就叫它靰鞡鞋吧!”東北民間稱靰鞡是皇封的這種說法很普遍。
這年,皇上又帶著貝勒大臣和八旗兵,到寧古塔的雞林鳥喇山裡打圍。有一天,打到天傍晚,已打了些獐狍野鹿,皇上挺高興。這時候天黑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這些人只好在山神廟裡住下。這山神廟只有一座正殿,皇上和大臣們睡在正殿裡。當兵的在院裡攏上幾堆火,在草甸子裡割些靰鞡草,鋪在地上過夜。半夜,皇上凍醒了。他腳上穿著一雙氈“踏踏瑪”靴,因為白天打獵出汗,這時靴已不保暖,腳凍得像貓咬似的。為暖腳,皇上就在大殿裡來回走並跺腳。正跺腳呢,就聽院裡“砰!砰!”有人捶東西。皇上走到院子裡一看,滿院子當兵的睡在靰鞡草上,一個個睡得都挺香。皇上想:“怪!我穿氈靴子還凍腳呢,這些當兵的就穿一雙牛皮靰鞡,怎麼不凍腳呢?”皇上循聲到牆角一看,餵馬的戈什哈正坐在地上捶靰鞡草呢。只見他捶完後,揉巴揉巴草續進靰鞡裡穿上就睡下了。皇上明白了:“啊!這靰鞡草是寶貝呀!”於是在當兵的身子底下拽出兩把草也捶上了,捶完續在氈靴裡,只覺著暖烘烘的。第二天天亮後,皇上問貝勒大臣:“關東幾宗寶?”大臣說:“人蔘、貂皮、鹿茸角。”皇上說:“不對,關東三宗寶:人蔘、貂皮、靰鞡草。”這樣,靰鞡草也就成了皇封的寶貝。
上世紀初,靰鞡鞋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在偏遠的山村,還能夠看到靰鞡鞋的影子。現在,靰鞡鞋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徹底絕跡,靰鞡鞋正成為一種歷史,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