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對古代六十歲稱謂的簡單介紹?
在古代,人們將0到1歲的小孩稱為赤子、襁褓,2到3歲稱為孩提,3到8歲為垂髫,8到14歲被稱為總角。女子到了15歲為及笄,16歲稱為二八。男子15歲則為束髮,20歲為弱冠,15至20歲為舞象。到了30歲則被稱為而立,40歲為不惑,50為半百,60為花甲之年,70稱為古稀,80即為傘壽,90為凍梨,100為期頤。如果你對古人對不同年齡段的稱謂感興趣,請繼續往下閱讀。
古人在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1、孩提:孩提指的是2到3歲的小孩,也稱為“孩抱”“提孩”,這一稱謂出自《老子》,“如嬰兒之未孩”。
2、垂髫:是對人們幼年的稱謂,因為在幼年時期小孩不需要束髮,頭髮下垂。這一稱謂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及笄:也稱為“既笄”,特指十五歲左右的女子。在古代,女子滿十五歲,需要用笄結髮。及笄也意指女子到了可以結婚的年齡。
4、束髮:在清朝之前,男子滿十五歲需要將頭髮束成髻。在賈誼的《新書 容經》中記載,“束髮就大學,蹍大節焉,業大道焉”。
對古代六十歲稱謂的簡單介紹
在古代,六十歲被稱為花甲。古人擅長使用天干地支的順序來計算年齡,干支從甲子開始,每六十年就會迴圈一次,六十一歲就會重逢一甲子,所以將六十歲名為花甲。以上便是對古人對不同年齡段的稱謂這一問題的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