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清新劑有毒?!不如選款空氣淨化器?
空氣質量不好,有異味怎麼辦?可能很多人會回答,用空氣清新劑。的確,空氣清新劑包裝小巧,隨意放置在家中的任何一處都非常方便,能夠去異味的同時為
空氣清新劑有毒?!不如選款空氣淨化器
空氣質量不好,有異味怎麼辦?可能很多人會回答,用空氣清新劑。的確,空氣清新劑包裝小巧,隨意放置在家中的任何一處都非常方便,能夠去異味的同時為居室增加迷人的芬芳。然而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市面上常見的空氣清新劑中,含有一種名叫“萜”的物質,這種物質和空氣中的臭氧反應後就會生成甲醛,會汙染空氣。
據瞭解,前不久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付曉辛、王新明兩人在今年的《環境科學》雜誌上刊登研究文章稱,他們購買了包括薰衣草、茉莉、檸檬等15種不同的香型,通過對市面上常見的14個品牌的26盒空氣清新劑進行檢測,發現各種清新劑的成分差別很大,即使是相同香型的產品,其中的化合物種類和百分比濃度都不盡相同。例如茉莉香型的乙酸苄酯成分最多,而薰衣草香型的里拉醇含量最多。但無外乎都是化學合成物,其數量有94種之多。
文章的結論認為,雖然不同產品的成分都不同,但每種空氣清新劑產品中,萜類化合物的含量都超40%。這種化合物如果和空氣中的臭氧反應,就會生成甲醛、過氧化物、二次有機溶液等有害物質,對室內空氣質量造成影響。甚至能引起室內綜合徵,造成嗜睡、刺激過敏反應、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肺部和呼吸道系統的健康問題。
對此,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殷樹梅提出自己的疑問:“萜類化合物要人工合成非常難,造價高、成本大。如果萜類化合物的成分超過40%,那清新劑不會只賣幾塊錢一盒的。”殷教授指出,清新劑瓶身上所指的香精,其實就是萜類化合物和其他化學成分的集合體,加上表面活性劑的溶水作用和成膠劑的凝固作用,一起做成空氣清新劑。
但她也提醒消費者,不同香型的清新劑成分雖然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化合物,並沒有淨化空氣的功效。所謂的“清新”空氣,其實是靠清新劑中強烈的香氣蓋住了異味,靠混淆人的嗅覺“淡化”異味,達到“淨化空氣”的效果。如果使用過多的話,反而會讓人噁心頭疼。
看到這裡很多朋友估計已經驚出了一身冷汗,家裡有異味,又不能用空氣清新劑,那怎麼解決空氣質量問題呢?不妨試試空氣淨化器。
空氣淨化器是用來淨化室內空氣的小型家電產品,主要解決由於裝修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室內空氣汙染問題。由於室內空氣中汙染物的釋放有永續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使用空氣淨化器淨化室內空氣是國際公認的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方法。
空氣淨化器中有多種不同的技術和介質,使它能夠向用戶提供清潔和安全的空氣。常用的空氣淨化技術有:低溫非對稱等離子體空氣淨化技術、吸附技術、負離子技術、負氧離子技術、分子絡合技術、光觸媒技術、HEPA高效過濾技術、靜電集塵技術、活性氧技術等;材料技術主要有:光觸媒、活性炭、合成纖維、HEAP高效材料、負離子發生器等。目前國內市場現有的空氣淨化器多采為複合型,即同時採用了多種淨化技術和材料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