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作品:如何滿足幼兒自尊的需要(請大家多提意見)?

如何滿足幼兒自尊的需要?

文/點點陽光

在教育部頒佈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在五大板塊之一的“社會”板塊中指出: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髮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幼兒的自我概念(即如何看待自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首要任務。在隨後的教育建議中,《指南》明確指出應“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指南》提出,在使用時應遵循“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原則,因此針對“如何滿足幼兒自尊的需要”這一話題除了走尊重幼兒的科學道路之外,別無他途。

在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尊重的需要和孩子的生理需要的

安全需要等同屬於人的缺失需要。對於幼兒來說,我們比較關注孩子的“生理需求”,給孩子吃飽穿暖,讓孩子保持舒適,這樣孩子才能舒暢;漸漸長大,我們需要滿足孩子“安全的需要”,要擴大孩子的舒適圈,讓寶寶感覺自己處於非常安全的環境中;隨後,家長需要和孩子之間建立非常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置身於愛的情境中,滿足孩子“情感的需求”。對於幼兒,我們覺得滿足這三個層次的需要就足夠了,其實下一個更高級的需要——尊重需要的滿足同樣非常重要。在馬斯洛的解釋中,這是一種和生理需要並列的缺失需要。

根據心理學的解釋,自尊是個體自己的價值的感受,也就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重要性的感知。教育心理學家古柏史密斯(Coopersmith,1976)在其《自尊心的養成》一書,提出了養成自尊心的三個先決條件,即重要感、成就感和力量感,這三個維度的提出對於滿足幼兒自尊的需要非常有啟發。

1、重要感——過猶不及

重要感簡單是一個人對自己是否重要的感受。社會學領域中有一個研究結論非常有趣,在一個家庭裡,老二往往是最不受待見的,從統計結果看,不但老二命運多舛,而且就連犯罪率都高於老大和老么。為何如此?原因很簡單,老大是長子自然地位不可撼動,而老么是幼子,會贏得更多的寵愛,於是尷尬的老二就自認為是無足輕重的哪一個,因而無論在哪裡都將自己放置在邊緣人的地位,參與意識淡薄,如此不僅難以獲得成功,距離終極的幸福也很遙遠。

現代孩子幾乎感受不到這種“不及”的重要感了,當獨一代遭遇獨二代,那種“七個愛一個”的局面易於使孩子產生一種“霸王心態”,“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特徵和心理狀態。過剩的重要感還造成了當今孩子的無法承受之重,可以想見帶著這種心理步入社會的孩子自然會處處碰壁。於是為了獲得一直以來享受的高度關注,當今社會群體中出現了喪失底線的不良競爭,同情心衰微,歸咎於他人,甚至不惜踐踏他人生命權,現代社會的很多社會問題根源也許就在這裡:謹記過猶不及。

2、力量感——允許做事

早在兩百多年前曾國藩就曾經說過,看一個家庭的孩子有沒有出息,就看三條,看這家孩子幾點鐘起床;看這家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已做,看這家孩子是不是讀聖賢書?他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成是孩子是否成人的三大標準之一,這對於國人來說不能不是一個很好的警示,因為我們中國人太愛孩子,同時也太不會愛孩子了。

據報載,有一個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老師們發現這個小孩拿不住筆,筆拿了就掉,無法抓握,無奈之下,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家長自己壓根兒都沒發現問題的存在,檢查的結果,把醫生、家長和老師全部嚇了一跳,這個6歲的孩子的肌肉從來沒有被鍛鍊過!

這是什麼概念?就是他生出來以後,他沒有需要用過他的手指肌肉,一直都是被照顧,而處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模式中,使得他原先在母腹中就具有的肌肉運動能力現在都退化了!

令人瞠目結舌,匪夷所思。

力量感就是對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感知,如何讓孩子獲得力量感,非做事不可。

當你衝過去扶起摔倒的孩子的時候,你剝奪了孩子自己練習爬起來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可以讓他學會爬起動作、發展平衡能力、建構危機意識;

當你幫孩子剝去果皮的時候,你剝奪了孩子體驗力量和能力的機會,孩子也失去了習得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相輔而生的機會;

當你代替孩子畫出完美直線的時候,孩子永遠看到的都是完型,而不是未完成的線條,你剝奪了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成長的機會。

因此,當孩子脫離母腹時,他就變成一個獨立個體,世界逐漸向他徐徐展開,在這副生動唯美的世界圖景之前,讓他自己動手吧,因為只有切己體驗才能昭示存在之價值。

3、成就感——鼓勵為主

成就感就是一個人完成一件事情後,對自己所產生的事情產生的一種愉快的感覺。《指南》指出:鼓勵幼兒嘗試有一定難度的任務,並注意調整難度,讓他們感受經過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由於幼兒力量不足,常常需要家長幫助降低難度幫助孩子實現成就感。如寶寶想掃地,但是他拿不動大掃把,這個時候他會生氣,會丟掉掃把,與此同時產生一種“無力感”,此時家長一定要介入,跟他講明情況,即由於你太小,而不能拿起掃把,而不是你沒有力量,等你長大了自然就可以拿得動啦!然後再去找一個小掃把讓他感受,如果家裡沒有現成的就去買。這樣孩子就會發現如果掃把比較小,他同樣可以完成,如此不僅不會使孩子的成就感受挫,也會使寶寶學會正確的歸因。

自尊心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的心理狀態。當孩子開始對嘲笑中所隱含的負面因素是有所抵觸,開始因為你的誇獎而喜形於色,這些都是孩子自尊的需要萌發的象徵,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時間節點,並且在育兒中不遺餘力的滿足孩子自尊的需要,這不僅關涉到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更有助於孩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下為徵稿啟事,請大家都來參加!

“傾聽孩子,共同成長”主題徵文活動啟事www.jyb.cn 2013年04月28日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中國教育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聯合主辦

“傾聽孩子,共同成長”主題徵文活動啟事

  為更好地引導廣大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學好、用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中國教育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決定聯合開展“傾聽孩子,共同成長”主題徵文活動,面向全國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征集學《指南》、用《指南》的切身感受和經驗體會。

  徵文對象:幼兒園教師和幼兒家長。

  稿件要求:講述幼兒園教育或家庭教育實踐中的真實事例,暢談自己在學用《指南》過程中,觀察瞭解幼兒、與幼兒互動交流獲得的切身體會和感悟、反思等。要求觀點正確,事例鮮活生動。切忌空話套話,嚴禁抄襲。2000字以內。

  活動組織與投稿:

  1.各地要結合實際,組織廣大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參與徵文活動,活動期間,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每月推薦2-3篇優秀稿件。

  2.幼兒園應積極組織教師參與,並採取多種方式鼓勵和動員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可直接將稿件(電子版和紙質版均可)寄給主辦單位。

  3.來稿請在電子郵件題目或信封封面標註“《指南》徵文”,幼兒園教師投稿請註明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及聯繫電話。家長投稿請註明姓名、性別、年齡、孩子所在幼兒園名稱、家長通訊地址及聯繫電話。

  稿件請寄: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祕書處王玲豔(收);郵編:210097。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25-83598150

  聯繫人:王玲豔。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稿件請發送至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幼教處,郵箱:[email protected]

  截稿日期:2013年12月31日。

  徵文設一等獎10名,二等獎30名,三等獎60名,優秀獎100名,優秀組織獎(面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若干。

  徵文活動計劃於2014年5月完成終評,並進行表彰,頒發獲獎證書。

  徵文期間,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網站將開闢專欄,連續選登部分優秀徵文。

  《中國教育報》2013年4月28日第3版

孩子, 幼兒, 作品, 徵文,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