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屬中醫“乳癖”範疇。“乳癖”之名最早見於《中藏經》,至明、清時期漸詳,《瘍醫大全》引陳實功言“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墜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與《瘍科心得集》中言“有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此名乳癖。”描述了“乳癖”的臨床特點。
方法/步驟
乳腺增生中醫病因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情志、飲食、勞倦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1、情志因素 情志抑鬱不暢,或急躁惱怒,鬱久傷肝,導致肝氣鬱結,致氣機鬱滯,氣結於乳房,經脈阻塞不通,不通則痛;氣鬱日久,血流不暢,周流失度,瘀血形成,痰濁內生則氣滯、痰凝、血瘀結聚成塊,結聚乳房,發為本病。
2、飲食因素 恣食生冷、肥甘,損傷脾胃,脾運失健則痰溼內生。痰溼之性黏滯,易阻氣機,痰氣互結,經絡阻塞則為乳癖。
3、勞倦內傷 房勞、勞力過度,耗傷元氣;肝腎不足,衝任失調,或脾腎陽虛,痰溼內結,經脈阻塞,而致乳房結塊疼痛。
乳腺增生中醫病機
病性屬本虛標實,衝任失調為發病之本,肝氣鬱結、痰凝血疲為發病之標。病位在肝、脾、腎。
1、肝氣鬱結 肝主疏洩,肝氣宜疏暢而條達,宜升發而疏散。若情志不暢,鬱久傷肝,致氣機鬱滯,蘊結於乳房胃絡,經脈阻塞不通,不通則痛,故乳房疼痛;肝氣鬱久化熱,灼津為痰;肝鬱而致氣血周流失度,氣滯痰凝,血瘀結聚成塊,故見乳房結塊。高錦庭《瘍科心得集》曰:“乳中結核,何不責陽明而責肝,以陽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氣有所不疏,胃見木之鬱,惟恐來克。伏而不揚,肝氣不疏,而腫硬之形成……”,強調乳癖的發生與肝氣鬱結有關。
2、衝任失調 衝任二脈起於胞宮,其氣血上行為乳,下行為經,衝任與腎相併而行。若腎虛,衝任失調,氣血疲滯,積聚於乳房、胞宮,致乳房疼痛而結塊,或月事紊亂。《外科醫案彙編》中“乳中結核,雖雲肝病,其本在腎”,闡明瞭腎和衝任在乳癖發病學上的重要影響。
3、疾凝血瘀 女子乳頭為厥陰肝經所主,乳房為陽明胃經所屬,胃與脾相連,憂思鬱怒,情志內傷,肝脾氣逆,肝鬱則氣血凝滯,脾傷則痰濁內生,痰瘀互凝,經絡阻塞,結滯乳中而成乳癖。
乳腺增生中醫治療
中醫中藥治療在對乳腺增生疾病中累積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對本病有著獨特的優勢和潛力,從整體出發,針對病因治療,能從多方面、多角度達到“全性腺軸調理治療乳腺增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