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對腦癱患兒進行心理指導?

小兒腦癱給患者帶來的傷害是不容忽視的,但也有些家長在治療的時候忽視了小兒腦癱患兒心理上的調節。腦癱患兒由於疾病多年纏綿,常產生自卑感、情緒抑鬱;加之來自社會和家庭的不良刺激,諸如歧視的態度,成長、教育和職業上的多種麻煩問題;有些患兒因受到過度的照顧和袒護而與集體疏遠等,常可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病情呈進行性發作也會使智力發育受累。因此,對腦癱患兒進行心理治療是合理和必要的。心理干預內容應包括心理諮詢、認知行為治療、運動治療及社會支持等幾方面。那麼,怎麼對腦癱患兒進行心理指導呢?

怎麼對腦癱患兒進行心理指導

步驟/方法

心理諮詢:進行心理諮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兒才能真實而詳細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其次,對患兒情況要作定性、定量的全面評估,採用特定、有效的量表或問卷,對患兒及其親屬進行測試。定性評估的目的在於瞭解患兒及其家屬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所在,作為諮詢的依據。定量評估是把存在的問題加以量化並觀察諮詢的效果。

傾聽和理解:醫師只有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科學的好奇心時才能做到耐心地聽、注意地聽。所謂理解是指要站在患者的立場上來看待所面臨的問題,尤其是患者的內心體驗, 對自己困難所持的態度,還有那些不好意思說出來的“言外之意”等。

安慰、鼓勵和保證:安慰要做到真誠才起作用。不要讓患者感到是敷衍和禮儀性的;也不要言過其實,讓患者感到虛偽或有被疏遠和冷落、淒涼之感。鼓勵和保證要做到實事求是,首先要接受康復治療尚有許多困難這一事實,但又要有勇氣和疾病作鬥爭。研究康復治療及療效情況,儘量改善生活質量。保證不能過頭,不能實現的保證有時會給患者造成無望感。

商討和建議:所謂商討是指任何治療都是要由醫患雙方共同完成的,尤其是像腦癱這樣的殘疾,醫理由以平等的態度與患兒父母甚至患兒本人商量哪一種治療方案更切合實際。所提的建議要考慮到患兒的文化背景、興趣愛好及客觀環境,要有可接受性和可行性,並儘量做到具體可行。

認知及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類以改變不良認知方式為基本手段的心理治療方法。認知治療的目的就在於矯正不正確的認知,使患者情感和行為得到相應改變,這正是患兒及家屬極需幫助的問題。

注意事項

小兒腦癱的心理治療同樣重要,應該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小兒腦癱的治療無論選擇何種方式都需要進行心理的調節,因此建議家長要多多的關心孩子,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接受愛。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