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文寫作的剪裁藝術(1)?

應用文的寫作材料,是傳播知識與信息的憑據,是表達思想與情感的依託,是謀篇佈局和操作撰文的基石。一般來說,材料運用要做到能有力地突現出文章的中心,還要做到準確真實,典型新穎、簡潔生動。筆者認為這些看法比較抽象概括,甚至有些簡單粗疏,實際寫作中運用材料的藝術比這豐富,複雜多了。

為什麼我們常發現實用文材料運用中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或以偏概全,或單薄枯燥,或繁雜冗長,或詳細不當(材料的虛假另論)等等。筆者認為,應用文材料的運用的藝術,除了上邊一般性要求之外,更要處理好材料運用多與少,詳與略的關係,並在寫作實踐中掌握其規律,不斷提高作者駕馭與運用材料的能力。

一、材料運用的量與質的藝術

1.與中心關係緊密的材料多用些,與中心關係不緊密的材料少用些。中心是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或核心觀點。材料的選擇與裁剪,要為表現中心思想服務。凡是能夠有力地揭示中心的材料就要多用些。一個材料可以詳寫細描,鋪排開撰寫;幾個材料可採自不同的角度,緊密地圍練中心有機地控制材料篇幅寫作。與中心關係不緊密,但能說明或烘托中心的材料就要少用些,可採用抽象概括,或梗概式交代等方法。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文,作者借寫岳陽樓重修記,抒寫自己為生民奉獻的胸懷、志趣和精神。因此,寫岳陽樓之大觀僅用“予觀夫巴陵勝狀”一小自然段,為說明和烘托部分(一般文此處詳寫);而作者側重從不同角度詳寫“春明景和”與“霪雨霏霏”不同氣候對人心境的影響,進而直抒胸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從文辭看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實質上是一篇傳記傑作。

2.典型材料多,非典型材料少。應用文中選用材料,要以少勝多,必須對材料進行嚴格的篩選,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以個別反映一般,以少數反映多數,以局部反映全局等,做到個性材料與共性材料的有機統一。但典型材料也是相對而言的,因時間、地點、範圍和問題的轉化,同樣的材料,在此處用就是典型的,到了彼處就不夠典型了;對於那些能夠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的非典型材料,也可以適當精闢地運用一些。譬如《論現代的精神文明建設》一文,對於此文來說是非典型的但能說明問題的次要材料,即市場經濟對精神文明帶來的消極因素,資產階級腐朽的思想,封建主義的沉渣泛起,一些人以權謀私,坑蒙拐騙、制黃販假等現象,少寫概說,而市場經濟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極大動力的典型材料,即作者要突現的中心材料,從各方面論證詳寫:一是市場經濟是等價交換的價值規律,能衝擊不等價交換或超經濟掠奪現象;二是市場經濟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傳統的不平等心理結構,增強人的自主平等和競爭意識;三是市場經濟能促進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形成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新風尚;四是社會主義一代新人正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成長為理財能手。

3.新穎材料要多用些,陳舊材料要少用些。應用文寫作,材料也貴在出新。對於那些雖能突現主題,或是相當典型的好材料,但人們大多知曉也要少用些,或是注意變幻一個新角度,或者簡要地幾句話概括了一下即可,或是數個材料精當地集粹寫,力戒老生常談。對於那些新穎的材料,人們不大熟悉,可以圍繞中心詳寫細描,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可讀性。譬如《魚與熊掌和齊女兩袒》評論文,講人們不大熟悉的齊女兩袒的故事較詳細:“古時齊國有一位妙齡姑娘,準備擇婿出嫁。她的東鄰之子家境富有卻相貌卑醜;她的西鄰之子儀表漂亮卻家境貧困。姑娘之母左右為難,想探究一下女兒的心思,說:‘這兩家各有長短,不知你中意那家?你若願嫁給東家,就伸出右手;你若願嫁給西家,就伸出左手’。不料這位齊女把兩隻手都伸了出來。其母大惑不解,姑娘答曰:‘東家富裕有錢,我去東家就食;西家郎君俊俏,我去西家寢。這還有什麼不好理解的?’”用此事喻證今日社會問題。“‘權,我所欲也;錢,亦我所欲也’。一面官兒我自當之,一面商我自經之,不管是明作靠山,還是暗作後臺。因為做官就有權,經商能賺錢,以權謀錢,財源茂盛達三山;以錢買權,生意興隆通四海”。前邊舉例材料新穎篇幅長文字多,後邊事情人們清楚抽象概括語言簡潔能揭示問題即可,可謂詳略得當,生動有趣。

4.直接性材料適當細用,間接性材料適當精用。間接性材料是指作者從書籍、報刊及其他資料或別人口述的事實中獲取的材料。這樣的材料是大量的,極多的,但作者缺少體驗。直接材料是作者在現實生活中親身感知感受所採擷的材料。這些材料生動形象,常常帶有作者的切膚情感。因此,間接性材料缺少直接觀感,要少用精寫集納式地運用;而直接性材料雖然少(因為作者不可能事事都經歷一番),但常常感受深刻一些,可以較細地篇幅佔多地寫出來,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染力。例如一位山鄉青年教師的《我願做一支燃燒的蠟燭》講演稿,對於間接性材料,如古人講窮不習武,富不教書,學生因受教育少走上歪路等材料篇幅用得較少,而對自己親歷的材料如孩子沒有知識的窮苦,山區人的對教師的熱望,前輩老師奉獻精神激勵等材料用得多,抒發了對教師職業責任感:“一頭挑著落後的過去和現在的孩子,一頭挑著人民的希冀和未來”,獻身教育事業的光榮和幸福。讓人讀後,即有一般間接知識的獲取,更有感人的教育作用和藝術感染力。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