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項鍊的美麗傳說?

Tags: 傳說, 項鍊, 玉石,

有人說:女人最美的地方是脖子和胸部,此處的首飾,被榮耀地稱之為:“一切飾物的女王”。下面給大家介紹關於項鍊的起源傳說。

工具/原料

玉件

方法/步驟

據有關資料記載,一九六六年,在北京門頭溝東胡林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在一個少女的遺骸的頸部,發現有一串小螺殼製成的項鍊。說明人類在很久遠的年代,即以開始佩戴項鍊等飾物。但在當時,佩戴項鍊是否出於審美需要就很難說了。因為人類在裝飾藝術史上,功利性先於、高於藝術性,這一點已被許多材料所證實。

頸部佩戴裝飾物品,非洲人有賴以保護生命之意。他們認為頸部相接頭部與軀幹,是生命關鍵之所在。故必須在其上套以飾物,以超自然的魔力而保護之。圖騰民族,尤多選擇圖騰的一部分,充當頸部的咒物。如取動物的牙齒、角、貝殼、龜殼等懸於頸間。澳洲人也圍以袋鼠毛,或將袋鼠的牙齒穿成字型,佩掛於胸前。無疑地都是為了求佑於圖騰的魔術行為。 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將小石珠、小爍石、獸牙、獸骨等穿孔連接後掛於前,很多人認為這就是項鍊的前身。

民族學家認為,原始民族這種佩戴項鍊的行為,並非是為了美貌,而是出於記數、記事的需要,最多也只是為了在同伴中比試誰獵取的動物多。是出於一種功利性的目的。由功利性而逐漸向審美性發展,是經過了年代的流逝而逐漸形成的。到了新石器時代,從挖掘的墓葬中發現,這些串飾在顆粒大小、材料的選擇上都有了許多人工製作的痕跡。再一些出土大的文物中還發現了玉石串飾這些玉飾品都是經過一定的工藝製作而形成的。有的學者認為,人類以製造裝飾品為最早的工藝技術。

玉石項鍊的美麗傳說

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貧民和貴族雖然都佩戴項鍊,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差別。貴族階層以玉石為主,平民百姓則以螺、貝、殼等裝扮自己。據玉器人網站長崔濤介紹: 古代婦女除了佩戴項鍊外,還盛行纓絡。纓絡也可稱作瓔珞,原為佛像頸脖間的裝飾。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後,佛像上的瓔珞也為人們所仿效。 佛教徒唸佛誦經時用以記數的串珠,也一同雖佛教傳人中國。民間婦女信佛唸經者甚多,佩掛佛珠也就很快流行。 朝珠是清代女真族傳入的一種項飾,由珊瑚、水晶、翡翠、琥珀、綠松石、瑪瑙等材料製成。

民國時期的項鍊,受西方文化及習俗的影響,在項鍊的樣式上有很大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項鍊上佩上掛件。常見的掛件樣式是雞心型或雞心小盒。雞心小盒內可以藏照片、刻名字,寓意心心相印。 項鍊的材料、色彩、造型,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科技、工藝的高度發展,有了更廣闊的天地。
關於項鍊的由來在民間也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搶親”形式的遺存。據傳隨著男性主導生產和獨立性的不斷提升,母系社會維繫族群的紐帶也自然開始衰退。此時男性最樂此不疲的行為便是,向女性展示自己的強壯和勇敢。隨著女性地位的沒落,在佔有慾為原動力的慫恿下,“搶親”的行為孕育而生,隨著母系社會的徹底崩塌,小家庭的私有觀念也隨之迸發。為了維護自己的小家庭,防止自己搶來的女人逃跑,男性往往會用藤條之類的軟狀堅韌物,拴住女性的脖子或手腕。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演變,女性脖子和手腕上的捆綁物也演變成了一種象徵性的飾物。野蠻的粗暴行為,也隨之演變成為溫純的示愛行為。

時代的變遷,時光的流失沒能扼殺這種行為世世代代的延續。直到現在戀愛中的男性為了表達自己的愛意,仍會送給女孩子脖子或手腕上的飾物,用以拴住她的芳心。這份“藤條”演變而來的飾物,成了現代女性由衷的期盼。在此衷心希望這種溫馨、愜意的行為作為感情的紐帶,能夠一直延續下去,直至影響到我們的後世子孫們。也希望這份純真的原始氣息能夠得到善意的理解,不要去計較這類飾物材質的貴賤、價值的高低,重要而又值得珍惜的是那份真摯、溫暖、浪漫的心情,這也正是我們人類情感當中最潔淨的一面。

注意事項

不同時代有不同風習

根據自已喜歡的玉件選擇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