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草藥:蒲公英、龍葵、地膚子、馬齒莧、小薊?

介紹幾種身邊的野菜,可做草藥:蒲公英、龍葵、地膚子、馬齒莧、小薊。

方法/步驟

1.蒲公英。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癘,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溼熱黃疸,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薰洗患處。

【備註】(1)對熱毒所致的乳癰腫痛、疔瘡有良好的效果,可單獨煎汁內服,或外敷局部;也可配合其它清熱解毒藥同用,如銀花、連翹、地丁草、野菊花、赤芍等。治肺癰可用蒲公英配合清肺祛痰及清熱解毒藥物如鮮蘆根、冬瓜子、魚腥草、桃仁、黃連等同用。(2)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在過去一般僅用於乳癰、瘡腫。近年來本品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發現它除了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之外,尚有利尿、緩瀉的功效。不僅可用於外科瘡癰,且可用治內科疾患。服配金銀花、魚腥草,可用於痰熱鬱肺;配板藍根,可用治咽喉腫痛;配忍冬藤、車前草,可用治小便熱淋;配決明子、黃菊花,可用治目赤腫痛;配梔子、茵陳,可用治溼熱黃疸;配瓜蔞、貝母,可用治乳癰紅腫;配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可用於疔瘡腫毒;配夏枯草、牡蠣,可用於瘰歷痰核。(3)國外研究,蒲公英在動物身上有利膽作用,臨床上對慢性膽囊痙攣及結石症有效。也有認為它有利尿作用,特別是對門脈性水腫有效,可能是由於植物中含有大量鉀的緣故。(4)③副作用。一般很少,但有個別病例靜脈滴注後出現寒戰、面色蒼白青紫,或精神症狀;部分病人服用片劑後有胃部發熱感覺;服用蒲公英酒浸劑有頭暈、噁心、多汗等酒性反應,少數病例出現蕁麻疹,個別病例出現蕁麻疹併發結合膜炎,停藥後即消失。

【附方】(1)治乳癰:蒲公英(洗淨細銼),忍冬藤同煎濃湯,入少酒佐之,服罷,隨手欲睡,是其功也。(2)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兩,香附一兩。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3)治產後不自乳兒,蓄積乳汁,結作癰:蒲公英搗敷腫上,日三、四度易之。(4)治瘰癧結核,痰核繞項而生:蒲公英三錢,香附一錢,羊蹄根一錢五分,山茨菇一錢,大薊獨根二錢,虎掌草二錢,小一枝箭二錢,小九古牛一錢。水煎,點水酒服。(5)治疳瘡疔毒:蒲公英搗爛覆之,別更搗汁,和酒煎服,取汗。(《綱目》)(6)治急性結膜炎:蒲公英、金銀花。將兩藥分別水煎,製成兩種滴眼水。每日滴眼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全展選編·五官》)(7)治急性化膿性感染:蒲公英、乳香、漢藥、甘草,煎服。(《中醫雜誌》)(8)治多年惡瘡及蛇螫腫毒:蒲公英搗爛,貼。(《救急方》)(9)治肝炎:蒲公英幹根六錢,茵陳蒿四錢,柴胡、生山梔、鬱金、茯苓各三錢。煎服。或用幹根、天名精各一兩,煎服。(10)治膽囊炎:蒲公英一兩。煎服。(11)治慢性胃炎、胃潰瘍:蒲公英幹根、地榆根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錢,一日三次,生薑湯送服。(12)治胃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脹痛:蒲公英一兩(研細粉),橘皮六錢(研細粉),砂仁三錢(研細粉)。混合共研,每服二至三分,一日數回,食後開水送服。(13)其它如敗血症、傷寒、膽道感染、腮腺炎、輸卵管炎、附睪炎,以及腫瘤、結核等的繼發感染,也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常見草藥:蒲公英、龍葵、地膚子、馬齒莧、小薊

2.龍葵。別名龍葵草、天茄子、黑天天、苦葵、野辣椒、黑茄子、野葡萄。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用於感冒發燒,牙痛,慢性支氣管炎,痢疾,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白帶,癌症;外用治癰癤疔瘡,天皰瘡,蛇咬傷。用法: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鮮用或晒乾。

【備註】(1)治療咽喉腫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葉等藥同用。治療外科癰腫疔毒,可用鮮草洗淨,搗爛外敷;內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藥同用。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澤瀉、木通等藥同用。用本品治療癌腫,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藥同用。(2)據古代文獻記載,服食本品可解勞少睡。【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臨床應用】(1)治療慢性氣管炎。龍葵全草(幹)1兩,桔梗3錢,甘草1錢,為一日量。製成糖衣片,每日3次分服,10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7天。(2)治療癌病。鮮龍葵全草2兩(幹品1兩),鮮半枝蓮4兩(幹品2兩),紫草5錢,每日2次煎服。(3)用於止癢。取龍葵全草(除根)鮮品2兩(幹品1兩),加水800毫升,煎15~20分鐘。每日1劑,上、下午兩次分服。按皮膚病的病程長短,服藥7~25天不等。

常見草藥:蒲公英、龍葵、地膚子、馬齒莧、小薊

3.地膚子。別名掃帚苗。清熱利溼,祛風止癢。用於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溼疹,皮膚瘙癢。仔作藥用,苗作菜吃,枝幹可做掃帚。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煎湯薰洗。

常見草藥:蒲公英、龍葵、地膚子、馬齒莧、小薊

4.馬齒莧。別名馬齒菜、馬莧菜、豬母菜、瓜仁菜、瓜子菜、長壽菜、馬蛇子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樣物質,故能促進上皮細胞的生理功能趨於正常,並能促進潰瘍的癒合。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對血管有顯著地收縮作用,此種收縮作用兼有中樞及末梢性。功能主治:清熱利溼,涼血解毒。用於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乳腺炎,痔瘡出血,白帶;外用治疔瘡腫毒,溼疹、帶狀皰疹。

【附方】( 1)細菌性痢疾,腸炎:①馬齒莧(鮮草)1.5斤。先經幹蒸3~4分鐘,搗爛取汁150毫升左右。每服50毫升,每日3次。②消痢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4~6片,兒童酌減。(2)產褥熱:馬齒莧4兩,蒲公英2兩。水煎服。(3)淋巴結結核:馬齒莧6兩(細粉),豬板油8兩(淨油),蜂蜜8兩,將馬齒莧洗淨,用開水略燙撈出晒乾。用鐵鍋將馬齒莧炒炭存性,研細粉,豬板油燒熱後放馬齒莧,用鐵勺不斷攪拌均勻,片刻即冒白煙,此時將鍋端下,放入蜂蜜攪拌成糊狀,鍋內有沸起現象,冷後即成軟膏。用藥前先將患處用淘米水(用冷開水淘米)洗淨,然後按瘡口大小攤成一貼小膏藥貼於患處,再用紗布固定,每2天換1次,以愈為度,不可間斷。(4)急性闌尾炎:馬齒莧、蒲公英各2兩,水煎2次,濃縮為200毫升,2次分服。(5)產後出血、剖腹產、刮宮等子宮出血及功能性子宮出血:馬齒莧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直接子宮注射,每次2毫升。(6)鉤蟲病:鮮馬齒莧半斤,水煎,濃縮成流浸膏,加米醋50毫升頓服,每日1次。3天為一個療程。如需進行第二、三療程時,每療程間隔10~14天。(7)帶狀皰疹:鮮馬齒莧2兩,搗爛外敷患處,每日2次。

常見草藥:蒲公英、龍葵、地膚子、馬齒莧、小薊

5.小薊。別名刺兒菜、貓薊、刺蘿蔔、刀菜、野紅花等。藥用全草或根。性涼,味甘。入肝、脾二經。涼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傳染性肝炎,創傷出血,疔瘡,癰毒。

【藥理作用】止血;有鎮靜作用;抑菌:水煎劑對白喉桿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功能主治】全草:涼血止血,祛瘀消腫。用於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根狀莖:肝炎。

【用法用量】全草:4.5~9g;根狀莖:鮮品1~2兩。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附方】( 1)尿痛,尿急,尿血:(小薊飲子)小薊、生地黃、藕節、炒蒲黃、滑石、當歸、木通、梔子、甘草、淡竹葉各等量,研成粗粉,每次5錢,水煎服,每日2次。(2)傳染性肝炎:鮮小薊根狀莖2兩,水煎服。(3)功能性子宮出血:鮮小薊2兩,水煎分2次服。(4)腎炎(血尿症狀為主):小薊、藕節、蒲黃各5錢,生地4錢,山梔子3錢,竹葉、木通各1.5錢,生甘草1錢,水煎服。若肉眼見血尿者加琥珀屑3~5分吞服或同用大小薊,地錦草等,若有高血壓及血尿同見,另加薺菜花乾草0.5~1兩。

常見草藥:蒲公英、龍葵、地膚子、馬齒莧、小薊

馬齒莧, 蒲公英, 龍葵, 小薊, 地膚,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