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調查顯示,3-6歲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參加過各種培訓班。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眾多家長圍著孩子的"早教"忙活著,除常規入托入園外,在業餘時間不少家長還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於是,孩子在1歲內開始學認字,3歲內開始學外語,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某地一名3歲半的女孩已識字4000個,成為幼兒園的"特聘教師"。最近,多數家長又總是把教育和學習相提並論。他們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現。於是不少幼兒園也都紛紛推出諸如"到小學入學前可讓孩子識2000個字"的所謂"特色教育"。問題是超前識字、學算術、外語就真能打造"神童"嗎?那些在"早教"路上奔波的家長們,你在教育與快樂中找到平衡了嗎?或許你感到孩子已經失去了很多?
【媽媽實話實說】
“早教”最佳時機是無限接近於零嗎?
宜宜媽:我在懷孕時就開始如飢似渴地閱讀各種“早教”書了,令我驚訝的是,在幾乎所有的育兒書中,都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尤其是3歲以內教育的重要性,列舉的數據可謂令人怵目驚心。傑出的日本兒童教育家木村久一研究發現: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在理想的教育條件下培養,兒童可以發展自己智力的100%,但是,如果從5歲開始才進行教育,就算是理想的教育,兒童也只能發展自己智力的80%;若是10歲才開始,則只能發展60%。美國著名教育家本傑明·盧布姆則指出:一個人17歲之前的智力,大約一半是4歲之前完成的,30%完成於4至8歲之間,只有20%在餘下的9年內完成。著名教育家井深大的說法更是聳人聽聞: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是無限接近於零的時候。
自從打心眼裡接受了“早教”理論,各種各樣的“早教”方案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床頭。現在孩子4歲了,週末兩個半天都為孩子安排興趣班,週六上午上思維班、學說話兩個班,週日下午還要學英語,明年還準備學鋼琴、游泳、滑輪、畫畫等,計劃一大堆,我感到好累,覺得寶寶也很辛苦。我這樣做,到底值不值?
冰冰媽:我的孩子今年5歲了,週六上午去少年宮跳舞,平時每天還參加幼兒園的興趣班。但看到其他寶寶好像週末至少都學兩三樣東西,看看周圍的孩子都在識字、閱讀和上英語口語,感覺我們還是讓孩子學得太少了,於是打算再讓她去學鋼琴。但想想,這麼小的孩子週末全泡在少年宮之類的地方實在太辛苦了!自己花的錢是不是值?
文文媽:我們從週五晚上就開始全家出動,先是週五晚上直奔人民廣場上英語課;週六好一點,下午在家附近跳舞;週日上午則在家等老師教彈琴,下午又要奔赴浦西上興趣課,一週下來比上班還要累,也不知什麼時候是個頭?也不知對孩子到底有沒有用?不學,又不知到底對孩子是不是負責?
【專家解語】
超越年齡階段的早期訓練不妥
“早教”創造了“神童”的傳奇,讓年輕的父母們趨之若鶩。各種“早教”機構、“早教”方式林林總總,讓父母們應接不暇。
科學的“早教”確實能讓孩子出類拔萃、優人一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的確看到了各種“小神童”和“小天才”的成功案例。
正因為一些父母心願過強,於是便有了“教育越超前越好”一說,早期教育進入家庭就“演變”成了“超早期的行為能力訓練”。
任意超越孩子年齡階段的訓練教育已成為目前不少家庭還沒有完全意識到的教育誤區。
父母們在孩子的智力和行為活動能力還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時,就急急地進行所謂的“智力開發”,要求孩子做一些“高難度”動作訓練:2、3歲時開始教孩子識字、算術;到了4、5歲,小學語文、數學課本就已經擺在了孩子的面前。
3歲前孩子背詩識字都是“徒勞”的
孩子大腦在3歲以前的記憶只是機械記憶,家長常常以自己的孩子這麼小就能說會道、會背詩詞、會數數而驕傲,其實孩子這時並不理解一個詞、一個數字代表的真實含義,只是一種短期的機械記憶,如果不定期重複,就會很快遺忘,而且這種做法並不能增強記憶力,也就是說孩子記住的東西並不比同齡人多。等到上學後,這些所謂的優勢就會遺失,他們會重新與同齡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前記的東西都白學了。
急功近利做法埋成長隱患
一項調查還表明,孩子在經受過特殊“早教”以後會變得沒有愛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別人。這是因為家長、老師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灌輸知識時會有意無意地把一些成年人才有的競爭等觀念強加於孩子身上。比方說,都在一個班裡上課,家長往往告訴孩子要多表現,多與老師親近,想辦法讓老師喜歡自己,不要被別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競爭、互相爭寵的觀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造成愛心減弱、心地狹隘。其實,0~3歲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開發外,非智力素質的培養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家長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來代替“早教”培養,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為孩子日後的成長埋下隱患。
【“過來媽媽”說法】
有了興趣再培養,不能操之過急
孩子:田英人,1994年出生,現為初中預備班學生。
愛好:喜歡踢足球、畫畫、學英語、攝影,特別喜歡看書和寫作,今年小學畢業,出版了《燦爛童年》一書,文學大師峻青、文懷沙、著名作家趙麗宏等都提筆為他寄語。充滿童趣與真摯情感的習作字裡行間流露出孩子特有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書中還收集了他的繪畫、攝影作品。
田媽媽:從小我們並沒有刻意地去培養孩子的興趣,基本是放任自流。但他愛看書的習慣似乎與生俱來,帶他到書店買書,他特別喜歡寫作類的書,不用大人教,他就自己一頁頁翻著看。對他來說,寫作不是一件枯燥苦惱的事,而是充滿著快樂。畫畫也是,我們沒有讓他從小就上什麼培訓班之類的課,可他就是喜歡自己在白紙上亂塗鴉,發現孩子喜歡了,我們才慢慢地領著他接受較正規的訓練。
孩子現在與老外進行日常交流沒問題。學外語我們是從小學2年級才開始的,學校教的同時,我們還帶他去上了專為兒童開的英語班,孩子學得很起勁。所以我感覺,對孩子的“早教”不能操之過急,而是讓孩子有了興趣再慢慢地培養,給他創造機會。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輸,都是家長意志,孩子那時小,並不領情,還會有抵觸情緒,往往適得其反。一切都要順其自然。
【專家提醒】
求早、求快、求全優是“早教”誤區
誤區一:企望“神童化”教育據研究,超常和低智力的兒童所佔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兒童都是正常孩子。一些教育機構打出類似“培養天才”的口號,對家長最有吸引力,但結果只能拔苗助長。
誤區二:片面強調智力開發有的人誤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早教”的含義包括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不能顧此失彼。
誤區三:“早教”越早越好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兒學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
誤區四:貪多求全一些家長將特長教育等同於早期教育,認為學得越多越好,不顧孩子興趣愛好。孩子精力有限,疲於奔命,往往事倍功半。
誤區五:熱衷備考,追求考級考證多數家庭把教育與學習相提並論。家長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於是,孩子無論參加什麼培訓班,目的就是“拿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