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的文化,廣告,競爭,比較,對成功以及英雄和他轟轟烈烈的事蹟等許多行為的崇拜——正是這些東西在鼓勵妒忌。
方法/步驟
首先,競爭的心態從童年時代就被滋養。那個你必須比別人做得好或變得比別人好的觀念被以不同的方式不停地重複;成功的例子,被無休止的塞進腦袋裡。
成功的慾望被銘刻在幾乎每個人心裡,成功被以不同的方式追求,藝術家的成功,商人的成功;有志於宗教的人的成功;所有這些都是妒忌的一種形式。
我們並不關心放棄,更關心的是佔有的慾望。我們想要佔有他人,佔有東西,想要得到更多的,想繼續擁有伴隨著佔有和執著而來的特有的內心愉悅。
我們確實需要物質上的保障,食物,衣服,住所等等。但是它們被用於心理的滿足,就會產生出許多其他的問題。同樣的,在心理上對人的依賴也滋生出焦慮,妒忌及恐懼。
你害怕一旦別人離開或死去後你將會變成的樣子,正因為這種恐懼你才依賴。只要你被依賴的快樂佔據著,恐懼就隱藏著,被閉鎖著,但不幸的是妒忌的折磨將繼續,直到你從這恐懼中解脫出來。
恐懼不可能存在於隔絕中,它只能存在於和事物的關係中,有一種被稱為孤獨空虛的狀態,而當你意識到這種狀態的時候,恐懼便發生了。無法面對的自我空寂才是導致妒忌的根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