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Tags: 語文, 學生, 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如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果。

誘導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如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果。導入課文有許多方法,如插圖導入、對聯導入、謎語導入、故事導入、影視導入、歌曲導入、設制懸念導入等,不管哪種方法,只要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就行。

筆者教《口技》時為學生表演了一段鳥叫,同學們的興趣被勾起來了,有的同學自告奮勇模仿火車聲、馬蹄聲,又有人說這些都沒有相聲演員洛桑表演得好。這時筆者說,洛桑不過能同時模仿三五種聲音而已,明朝林嗣環寫的《口技》更妙,藝人能同時發出幾十種、幾百種聲音,話還沒講完,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去翻書了。

設疑課堂設疑是開啟學生心智、激發學習動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疑”設得好、設得精、設得巧、設到點子上,就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一些平時不善發言的學生,他們不是不會發言,而是未被老師撥動心絃。只要將“疑”設到學生的“興奮點”上,他們便不能不發,求異、創新的思維火花,也會隨之迸發。

如教《變色龍》時,筆者嘗試著要求學生在通讀完課文後為小說另取一個名字,並說明理由。另起什麼名字好呢?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呢?學生們一下子興奮起來,思緒聯翩,激情如潮,課堂氣氛便活了。

活動活動的形式很多,說、辯、誦、唱、演均可。

說:指導學生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說明文、議論文中的某些抽象概念編成快板或順口溜,課堂上說幾段,既調動興趣,又加強理解記憶。

辯:找出課本上有爭議的地方,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

誦:教一些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時,不防在課堂上舉行一些小型的朗誦會,學生的感情若融進字裡行間,怎會不受感染而產生興趣?

唱:許多課文都可以和歌唱結合,如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唱《好漢歌》,學《白毛女》唱《北風吹》、《扎紅頭繩》,學《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唱《送別》等。音樂與文學相通,書聲與歌聲都應是語文課上的一道風景,音樂不但能活躍氣氛,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演:有一些課文篇幅較大,故事情節較強,可以將課文分成幾塊,請學生分組、分工演出。如教《陳涉世家》時,筆者指定一名能力較強的同學做導演,再由“導演”給每個人分配角色,大家共同編好劇情,配上臺詞。“導演”威風凜凜,“演員”興奮不已,每個人的積極性都空前高漲。

競賽心理學研究表明,競賽能使學生為自尊好勝而奮鬥,因此,我們不妨在課堂上恰如其分地開展學習競賽。

學習完詩歌單元后,筆者會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大組舉行賽詩會,由學生為自己隊命名。激烈的競爭氣氛馬上形成,老師適時地在旁“煽風點火”,使得雙方隊員個個磨拳擦掌。當出現好詩、好句時,老師會翹起大拇指以示誇獎。兩隊的比分形成拉鋸,離下課還剩5分鐘時,有的同學唯恐老師看不到他舉手,乾脆起立朗誦自己的創作,後來竟出現幾個同學一起站起來爭的情境。

原作者: 卓越教育老師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