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總被同事或同學叫作“熊孩子”,你一定非常惱火——這就是標籤,它不僅僅是幾個字,還聯絡著你的腦神經,也道出了世界對你怎麼看。被貼標籤的人,通常會覺得這個世界其實並不理解他(她)。我們可以調動自己的同理心,如果每條點博也擁有人一樣的思考能力,你給他們貼的標籤讓他們爽或者不爽了嗎?
這一節,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來說說怎麼讓你的那些點博感覺爽一點。
標籤,是一種由來已久並且一直存在於我們潛意識運作中的認知工具,它保證我們在承受最小認知負荷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認知能力。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先民用圖畫來記錄和傳播他們經驗的事物,那是最原始的標籤——也可以稱作標記。那是通過具象的描述式的方式,將諸多具有類似特徵的事物歸納記錄下來的一種媒介。如今標籤已經發展成為如同“空氣”一樣的事物,瀰漫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表現形式和形成規則也變得十分多樣。不同個性的人,必然在使用標籤時必然有不同的風格。為了達成不同的目的,所需要的標籤的風格也是截然不同的。拔高了說,怎麼加標籤,甚至是跟一個人的“三觀”息息相關的。腦科學的研究表明,當狄仁傑問元芳怎麼看時,元芳的大腦裡首先是帶著職業偵探價值觀蹦出幾個標籤之後,再通過思維連線轉化出要說的話的。
工具/原料
他瓜哥app
方法/步驟
關注自己的第一反應
直覺是人類思維的最高階反應。對於一篇文字,你的第一反應是成千上萬你無法遍歷的要素共同化學反應的結果。在第一反應的結果裡,反應了你的個性、你的價值觀、你的知識結構、你的成長背景……堅持和注重自己的第一反應,是一個不斷強化和認同自己個性的過程。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在這個時代的競爭中很重要!
重視人名
機器人最終會統治人類嗎?我不知道。但是,在你面前提及任何一個你熟悉的人,你所能想到的一定不僅僅是他身高、三圍。一個人名,像是一個鉤子,把記憶裡的所有相關的元資料紛紛攪動起來。以人名作為標籤,它會具有很強的覆蓋能力和刺激大腦思考的能力——也難怪但凡是包含“前任”作標題的帖子裡,總是有很多話要說,有很多人要圍觀!
重視地名
地名也是我們大腦中的一群特殊的鉤子,它會牽動我們許多的神經元。這就像最近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德國弗賴堡大學(Freiburg University)的神經學家的研究成果一樣,人類在自己的大腦裡給經歷過的地點打上“地理標籤”。在這些標籤被提及時,大腦中海馬體以及鄰近區域內的神經元會活躍起來,讓我們記憶其與之有關的空間情景來。事實上早在1960年代,美國的城市地理學家凱文·林奇也寫過一本著作《城市意象》,詳細的講述了地理空間的可讀性、可意向性,闡述了空間中的各種符號是如何影響市民的生活和集體記憶的
重視感受
在我們篤信笛卡爾締造的理性論的體系時,以胡塞爾為代表的現象學從哲學高度再次告訴我們,真實世界的複雜性還遠非現代科技可以窮盡,人的感覺裡還有許許多多目前無法用技術替代的東西。人文藝術的創作更是不能離開感性思維。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並不矛盾,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找到他們的結合點,讓理性的技術力量也能助力你的感性思考。標籤是重要的結合點之一。所以,記得不要忽視那些表達感受的標籤的作用。
用盡可能簡潔的詞語
大道至簡,儘可能簡略的詞語必然是盡你所力抽取了那些無畏的資訊水分的。讓你的大腦中建立起更精簡的記憶熱點,必然會讓大腦的思考更趨於高效。
儘可能使用重複的標籤
水滴石穿!不斷重複相同的標籤,也是不斷在某一記憶空間裡重複積累的過程。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你會抱怨,不可能精確的記得那麼多標籤,有時候只不過是一字之差,可是電腦就會將它們視為兩個不同標籤——而這並非我的本意。Taguage會提供兩個功能來儘可能規避這個問題:第一、在錄入標籤式,系統會提示你常用的標籤,這一點已經在網頁版中有所體現,未來還會進一步加強;第二、未來還會提供專門的標籤管理功能,你可以告訴系統“張三”“李四”擱你家其實是一回事,系統就自動為你將“張三”和“李四”合併為同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