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因為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孩子,或者為了讓孩子有個更好的學習氛圍,選擇讓剛升上初中或高中的孩子在學校寄宿。但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增強,本來就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何況是剛離開父母,開始集體生活的孩子?因此,如何使這種不適應狀況減到最低?家長和孩子們可以做些什麼?為此,記者採訪了大同中學楊明華校長,進才中學、建平中學的師生,在與室友的相處和消費等諸多方面,給大家提點建議。卓越教育老師為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以供參考:
關鍵詞:寬容、團隊意識、為他人著想
對於剛進入初、高中學校的新生而言,如何處理好宿舍同學間的關係是個不小的難題。在家時,家裡都是以孩子為中心。而在宿舍裡,每個人的性格脾氣、作息習慣都不一樣,沒人會順從你,如果仍然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集體,矛盾就很容易產生。關燈、講話、打掃等一些小事都會成為矛盾的導火線。因此凡事能以集體為中心,待物處事寬容點,設身處地為別人想想,非常重要。
本地寄宿生群像錄
賴床大王:須養成正常作息規律
肖麗(化名)是個賴床大王,她從來不自己調鬧鐘,以前每天早上都需要媽媽三催四請地叫她起床,每天到學校都像打仗一樣,早飯車上解決、下了車狂奔進教室是她一貫的做法。
點評:對於習慣賴床的同學,一定要有意識且有計劃地改變自己的作息時間,因為寄宿生每天的作息時間都是相對規律的。在家偶爾可以玩到深更半夜睡覺,但寄宿在學校,每天起床、熄燈以及進入寢室的時間都是有嚴格規定的,為的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做一個凡事皆有計劃和規律的人。
“小皇帝”:須動手打造潔淨寢室
吳成是家中的“小皇帝”,平時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嬌氣日子,掃地抹桌子這種事情從來和他沒有關係。即使偶爾他興致高昂地提議要來打掃衛生,也會被愛孫心切的奶奶予以阻止,“有鐘點工呢,你還是好好做作業吧。”
點評:越來越多的4-2-1家庭模式讓獨生子女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寄宿生生活、學習的寢室環境卻需要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對於寄宿生來說,想要生活在乾淨還是邋遢的環境中全靠自己的一雙手。
獨生子女須走出自我、融入集體
從小學開始,諸偉就在媽媽任教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唸書,一直都生活在媽媽的羽翼之下,內向的他平日裡一直埋頭學習中,和其他同學來往並不多。考入寄宿制高中後,他生怕自己和其他同學搞不好寢室關係。
點評:獨生子女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確實相對較弱,因此建議學生們進入寢室生活之後,能夠逐漸讓自己變得寬容起來,不要拘泥於一些小事。萬一發生一些矛盾,可以向班主任或者宿管老師反映,由老師出面調解。
外來寄宿生群像錄
克服生活與言語障礙,融入本地學生
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因為求學來到曾經對他們是陌生城市的上海,初來乍到的他們,該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兩位過來人談了他們的幾點建議。
過來人1:楊陽,來自江蘇張家港楊陽是去年考到上海的,初來上海的他有過一段不適應期,回憶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上海男生的性格他並不是很欣賞,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過於斯文,兩個人有不同意見時,半天無法解決,“從我個人來說還是傾向於爽氣的解決方式。”楊陽說。
再就是言語上的不習慣,同學間常用上海話交流,他一開始聽不懂,不過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傾聽,現在基本上已經能夠聽懂。
過來人2:王剛,來自山東相對於張家港,山東離上海遠得多,生活習慣、文化差異就更大。因此王剛的適應期也相對較長,前後足足大半年才適應。
山東隨處可見的大蒜、大蔥在上海很少看到,食堂裡的菜也很少會做這兩種,而且上海的菜口味偏甜,讓他很不適應。不過時間一長,口味也慢慢習慣了,發覺那種帶點甜味的菜也不是特別難以接受。
言語也是一大劣勢,不過有什麼問題可以向周圍的老師、同學請教,他們會很熱心地幫助你
原作者: 卓越教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