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IA和ISO的六類規範裡面,都沒有列出新的安裝技術操作規程,不同之處在於,因為六類佈線對效能的要求非常之高,所以要求安裝質量更高。負責任的製造商都會強烈建議嚴格按照佈線標準中規定的或者製造商提供的安裝規程進行安裝操作。
在佈線當中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在佈線過程中線纜受到的拉力。佈線時線纜受到的拉力不能超過線纜製造商所規定的最大可承受拉力。拉力過大會使線纜內的扭絞線對層數發生變化,嚴重影響線纜抗噪聲(NEXT、FEXT等)的能力,從而導致線對扭絞鬆開,甚至可能對導體造成破壞。
再就是當把線纜從纏線輪上拉出來時,要注意防止線纜可能會扭結。如果線纜扭結,那這個線纜就算是壞了,應被更換。否則就算安裝工程師把扭結的線拉直,那這段線纜在被測試時,線纜也會被檢測出來。即使就算通過,也會存在隱患,而隨著這些隱患數量的增加,也會引起六類效能餘量降到最低程度,也就會出現故障。
再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線纜彎曲的半徑。在佈線過程中避免線纜彎曲過大,因為這樣會改變線纜內線對的層空間。在拉力過大時,扭絞著的線對會鬆開,從而形成失配阻抗,使回損效能不能達標。另外,線纜內的四個線對的層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抗噪聲能力下降。所以所有制造商都建議線纜彎曲半徑不能小於所安裝線纜直徑的四倍。這表示,對於典型的六類線纜來說,彎曲半徑需要大於25毫米。這類問題大都發生在配線櫃部分,而這個問題大都不會被人發現,就是最細細心的安裝人員也有可能發生這類問題。因此製造商建議使用合適並且合理的理線架。
除了上面說的以外,線纜彎曲半徑很制還有不同的(更嚴格的)約束。一般的,在安裝時最小的線纜彎曲半徑是線纜直徑的8倍。實際上這意味著在後箱內允許有25毫米半徑彎曲半徑,而引導線纜的導管最小彎曲半徑則是50毫米。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線纜要避免束得過緊,以免壓迫線纜。這個問題主要發生在有許多束縛和捆綁線纜的場合,位於外圍的線纜受到的壓力比線束裡面的大。壓力過大,會使線纜內的扭絞線對變形,從而影響線纜的一些效能,主要表現為回損成為主要的故障。如有多處的束縛和捆綁,就會將回損的影響都積累起來,最後都表現在總損耗上。在配線櫃裡也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配線櫃裡面的線纜較多,為了保持線纜整齊,有可能會把線纜束得太緊,還有在接外掛的後面,也容易發生這類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使用繫纜鉤或環。這種裝置不會壓迫線纜,而且它們也很容易拆下來。但這一方法也容易使線纜受到破壞。
每束線纜的線纜數量在佈線當中也很重要。當線纜平行鋪設一段距離時,線纜束內不同線纜的線對如果具有相同的扭絞率之間會產生較大的電容耦合,使交叉串攏急劇增加。這種現象稱作外部交叉串攏,儘管至今在任何佈線標準中都沒有列出,或者準確定義。降低外部交叉串攏的不良影響的最好方法是,減少平行佈線的長度,隨機的安裝線纜束。
線上纜外皮的去除也有講究。線上纜端接處,在TIA或ISO佈線標準中都沒有說明需去除的外皮長度。儘可能少地去除外皮,可確保線纜內的扭絞率和扭絞層數。在IDC去除的皮外若才長。將會影響六類佈線系統的NEXT和FEXT效能。
線上纜端接處,線纜裡每個線對的扭絞盡量靠近IDC.線纜製造商計算出線對的扭絞率,若隨意修改它會降低線纜效能。儘管ISO和TIA的5E類佈線標準規定了線對沒有扭絞的長度範圍(13MM),但這並不適用於六類。世紀星介紹在端接處,如線對和接觸導體處於錯誤的順序,所以最好扭絞一下,以保證和IDC正確對準。這樣做確保了線纜裡的線對扭絞率和層數,以保證儘可能優異的傳輸效能。在IDC的線對扭絞鬆開過多會削弱六類佈線系統的NEXT和FEXT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