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性鼻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分別屬於中醫“哮病”和“鼻鼽”的範疇。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有研究表明,78%鼻炎患者伴發哮喘,58%哮喘患者伴發鼻炎。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其發病多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內伏痰飲,三者相合,閉塞氣道,遂致呼吸困難,升降不利,觸動其痰,產生喉間痰鳴如吼,氣息喘促。若鼻鼽、哮喘反覆發作,由實轉虛,臨床可見自汗,常易感冒,食少便溏,倦怠無力,短氣息促,動則為甚,腰痠腿軟等肺脾腎氣虛的表現。所以,本病肺脾兩虛為本,痰飲為標,外邪侵襲往往是誘發因素。
治療
益氣疏風,溫陽化飲是本病的治療大法。本病的治則為發時治標,平時治本,治標是緩解發作,治本是防止復發,亦是本病治療的關鍵所在。故宜補肺氣,固衛陽為主,如玉屏風散、黃芪建中湯、生脈散之類。藥用黨蔘、生黃芪、白朮、太子參等補益肺氣,若氣虛明顯可予以人蔘加強補氣之力,臨床常用生晒參;疏風則用柴胡、防風、荊芥、羌活、蘇葉等。
若平素消化不良,大便不實,或食油膩易便溏,晨起或者飯後痰多,是脾陽不振,氣虛運遲,精微不能四布,積溼蒸痰,宜溫中健脾為主,如六君子湯、理中湯之類。
若痰飲內伏,夜間喉間痰鳴,宗“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治以小青龍湯意溫陽化飲,藥用麻黃、川桂枝、細辛、白芍、姜半夏、乾薑、五味子、甘草等。
若其人腎氣素虧,衝任之氣易於上逆,則宗“外飲治脾,內飲治腎”之原則,分治脾腎,苓桂術甘湯、腎氣丸等方可酌情選用;若腰痠怕冷,動則喘息,酌加當歸、熟地、山萸肉、紫河車、菟絲子、巴戟天等。
若痰從熱化或外感風熱,痰熱內蘊,肺失清肅,症見咳喘,痰黃,濁涕,舌質偏紅,苔黃,則加入清肺化痰之品,如小陷胸湯、《千金》葦莖湯等方中之半夏、瓜蔞、黃連、薏苡仁等常可加入;若咯痰膿稠則可加入魚腥草、金蕎麥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病案舉例
顧某,男,17歲。患者自幼經常感冒誘發咳嗽、鼻塞、噴嚏、流涕,繼而出現氣喘痰鳴,夜間加重,曾經使用抗組胺藥物、吸入糖皮質激素等可以暫緩一時,停藥後症狀依然,而服用西藥期間常常無精打采。近期發作較頻,目前鼻涕噴嚏,咳嗽,晨起咯痰色白量較多,夜間胸悶喘息或有痰鳴,納少,平素多汗,動則汗出,便溏。舌尖紅,苔薄,脈細。查體:兩肺可聞少許哮鳴音。肺功能檢查提示輕度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試驗(+)。
中醫診斷:哮病;鼻鼽,西醫診斷:過敏性鼻炎合併哮喘。病機為肺脾兩虛,兼夾表虛及痰飲,治以健脾補肺,溫陽化飲,佐以疏風。處方:生黃芪15克,黨蔘12克,白朮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0克,法半夏6克,陳皮6克,茯苓10克,柴胡5克,防風5克,荊芥5克,羌活5克,麻黃4克,射干5克,紫蘇子6克,白芥子3克,杏仁5克,紫菀5克,款冬花5克,甘草3克。7劑,水煎服。
二診:藥後患兒鼻塞、鼻涕、噴嚏等症若失,咳喘亦減,基本不咳,咯痰減少,夜間痰鳴偶有,納食正常,精神可,便調。查體:未聞明顯哮鳴音。舌淡紅,苔薄,脈細。上方去柴胡、荊芥、羌活、紫菀、冬花、杏仁,加入菟絲子6克,補骨脂6克。10劑,水煎服。
三診:患兒諸症基本消失,咳喘不顯,無痰,夜間無痰鳴,精神、飲食皆可。上方去白芥子,加懷山藥15克,薏苡仁15克。14劑,水煎服。後經電話隨訪,沒有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