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香古韻解讀普洱茶“雞屎坨”
聽到這個名字是不是很奇怪啊!小編我也很納悶,為什麼叫雞屎坨呢?那就一起來解開這個謎詞吧!剛剛改革開放不久,一群雲南省的資深茶人有機會去到寶島臺灣考察,一位女茶人眼尖,見到臺灣茶人陳列和品飲的有一樣茶品很眼熟,就湊過去看並詢問:“這是什麼茶品?”臺灣人很意外地看了她一眼說:“這不就是你們那兒生產的普洱茶嘛!”她細看了一下,詢問了下價格,沒說什麼。回到雲南的廠裡,她馬上跑到倉庫,把角落裡的一堆黑呼呼的東西翻出來,和臺灣人喝的一對照,就笑起來了!這是普洱茶熟茶生產當中出的一種副茶,一般是打碎新增進茶裡就好,有些實在打不碎的,丟角落裡不管了,賣都賣不出去,就只好作損耗處理。這種副茶,雲南當地叫“雞屎坨”,在臺灣竟賣到了3000臺幣/500克!之後,她聯絡上臺灣茶人,從這堆“雞屎坨”裡挖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走上了成功創業之路。這不是在編故事,其人其事就在我們身邊。這些“雞屎坨”也就是我們今天稱之為“茶頭”的東西。
老茶頭的概念
“茶頭”是製作普洱熟茶在人工渥堆發酵時產生的硬而無法解散的茶塊,亦稱“疙瘩茶”、“自然沱”,屬於普洱熟茶的派生產品,是普洱茶生產當中衍生出的一種副茶小類。發酵程度正常範圍內的茶頭都是有一定品議價值的。
“茶頭”前面為何又常被冠以“老”字呢?皆因為新出的茶頭堆味重,口感不好,一般需要存放若干年後,待堆味散後才更適合品飲。因為在品飲之前已經存放了若干年了,故而稱“老茶頭”。
老茶頭產生的原理
普洱熟茶在經過人工灑水渥堆發酵的過程中,由於微生物繁殖,使茶堆中間的溫度逐漸升高,茶葉通過自身含有的酶發酵,慢慢變成熟茶。在這個過程中,每過一段時間,就要人工把茶堆內外翻幾翻,以免茶堆中間溫度太高把茶燜焦。發酵過程中經過反覆不斷地翻,茶葉在揉捻時分泌出的粘稠的果膠將有些未能徹底翻到的茶葉粘在一起變成一團一團的疙瘩,這些茶疙瘩內還有更多的微生物參與發酵。等茶葉發酵完畢後,這些一團一團品相不好的茶葉疙瘩就會被揀出來,用手或機器把它解開,然後放回到茶葉堆裡,但有的實在粘得太牢了,如果要解開的話就會將茶葉弄碎,只好另外放成一堆,就是“茶頭”了,一般茶頭佔總渥堆量的0.8~1.5%。
茶頭的外觀和內質
外觀:幹茶頭色澤為褐色,自然捲曲緊緻呈不規則團狀,團塊大小不一,相對緊結,乾淨無其他附著物。
內質:1、香氣——以陳香為主.
2、滋味——滋味稍醇,口感滑粘、甘甜;
3、湯色——紅明透亮(色度,亮度,透視度);
4、葉底——紅褐色或褐色,富有彈性。
老茶頭的特點和功效
老茶頭除了有普洱熟茶的內質外,還含有更豐富的果膠質。相比正常的熟茶,豐富的果膠質所產生的特殊效果主要有:一是非常耐泡;二是茶湯醇厚柔滑,湯色透亮;三是對腸胃道的保健功效明顯:飲之清涼解渴,幫助消化解牛羊熱毒及酒毒,祛除疲勞,提神醒腦,減肥降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