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就是指創新,有獨創性。創新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新課程具有目標多元化、評價體系多元化的特點,要求學生應該具備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能力;具備蒐集和處理資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因此,物理課的評價關鍵在於評論上課教師是否把教學的立足點放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高技能和掌握方法上,是否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樹立思想、形成品質、發展智力上,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創新精神。教師在評課時側重於評執教者的課案設計是否有創新之處,與傳統的課案設計相比有無新穎性,獨創性。創新教學設計,即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程序,老師從社會、學校、學生等方面的因素考慮,根據新的教學理念,重新認識教學過程,掌握新的教學方法,為創設和諧的課堂而進行的設計。
一般來說,課案的設計是指具體教學措施或教學基本程式,包括教具的準備,教學方法設計,導語設計,提問的方式方法設計、教學內容銜接設計,課內(外)練習設計,板書設計等方面。曾聽過一位物理教師執教的《家庭安全用電》公開課,其課案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富有創新。課案設計如下:(1)總體思想: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充公體現物理知識從生活來,應用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意識,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發展;(2)實施步驟中的新課匯入:同學們,自從我們入學以來,就只有在臺下坐和聽的份,而從未曾有過在臺上講和讀的機會,難道你們不曾想過也站上講臺一展你的才華嗎?今天,我把這個機會留給大家,讓你們來告訴大家,家庭安全用電的常識,好不好?!大家準備幾分鐘吧。由於課前佈置過學生預習,點撥學生可以採用各種形式(如:相聲、小品、講演等)模擬上課。一節課下來,學生感到有意義,即充實又豐富,所以課堂效果非常好。
2.準:指執教者在講述定義、概念、定理或定律等知識時做到準確嚴密,絕無科學性錯誤。
科學性原則是中學物理教學的最基本原則。評課老師在聽課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執教者知識點傳授的準確性;闡述的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是否有事實依據;闡述物理規律的邏輯性;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科學等等,以便評課時有依有據。因此,我們評課老師在聽課時要特別注意上課老師的講述。某老師在講述“動能”概念時這樣定義:動能就是指運動的物體所具有的能。像這樣定義就是不準確,犯有科學性錯誤,因為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的同時,還可能具有其他形式的能(如重力勢能)。一些教師會忽略或混淆的物理問題,評課時應特別指出。這也要求評課教師本身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瞭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了觸學科的發展的脈絡,瞭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這樣聽課才能聽出關鍵,評課時才能評到點子上,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
3.全:指教學環節齊全,課堂結構緊湊,學生參與面廣,受益面積大,教學目標(指新課標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
4.透:指執教者在概念、規律的講述過程中,能否用最簡練且生動的語言將其內涵、外延、成交條件、適用的範圍、注意的事項等講清講透;對重點知識有沒有講透,學生有沒有理解透;難點知識的講解是否出現有含糊不清、模稜兩可或似是而非的現象。例如在講阿基米德原理時,其內容是: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於被該物體排開的液體或氣體的重力,要強調:(1)實用範圍:流體(即液體和氣體);(2)浮力是物體受到流體作用的合力;(3)被物體排開的流體的體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的關係;(4)浮力的大小隻與被物體排開的流體的重力有關,與其他因素(如深度)無關。評課教師在評課時應重點點評,這樣有利於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巧:主要指執教者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機智地捕捉有利資訊並加以利用,同時又能巧妙地處理好課堂中意外突發事件,起到 “移花接木”之效。如一老師在講練習時,走下講臺去拿一位經常抄寫他人作業的學生的練習,當他返回講臺時不小心踩滑了解腳,弄得有學生大聲鬨笑起來,好不尷尬!這位教師站穩後,指著講臺笑著說:“你們看見了吧,上升一高度多麼的困難,路要靠自己走,一上子不成功沒關係,多練習就可以了,學習也是如此!”說完後還裝作很費勁的樣子重新踏上講臺。這位教師機智巧妙地把自己的“失足”與學生的學習聯絡起來,既緩解了課堂氣氛,同時又融入了思想教育,取得了“一箭雙鵰”的作用。作為評課教師要善於發現執教者機智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等到評課時以便點評,同時也可從聽課的活動中學習別的教師的教學優點。巧,還體現在能否巧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豐富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勢在必行,只有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進行物理課堂教學,才能實現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最優化。能利用各種現代的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是一個老師的教育能力的體現,能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情境靈活巧妙地使用各種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更是一個教師教學魅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