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理論的形成
波浪理論(或說艾略特波浪理論)是由拉爾夫·納爾遜·艾略特(Ralph Nelson Elliott)在二十世紀30年代創立的。經由A·漢米爾頓·博爾頓(AHamilton Bolton)在二十世紀50--60年代的大力宣傳和推廣,才使其受到應有的重視。其後,波浪理論的追隨者對波浪理論進行了不斷的研究與完善,並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其中最著名的是普萊切特(Robert Rougelot Prechter,Jr.)和弗羅斯特(Alfred John Frost)。普萊切特和弗羅斯特在對艾略特和波浪理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總結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了艾略特波浪理論,並在1978年合作出版了波浪理論經典著作《艾略特波浪理論--市場行為的關鍵》,使艾略特波浪理論成為具有完整體系的證券市場技術分析理論。
艾略特波浪理論是對道氏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艾略特本人就是道氏理論大師雷亞(Robert Rhea)的忠實讀者。艾略特波浪理論和道氏理論一樣,是一種具有深刻投資哲學的理論體系。"在通過觀察、研究和思考發展自己理論的過程中,艾略特融匯了道的發現,但在廣泛性和精確性上比道的理論更進一步。這兩個人都覺察到了控制市場運動的人類均衡的存在,但道做的是大寫意,而艾略特做的是工筆畫。"
波浪理論是股市分析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分析工具之一,在中國的股票市場分析中也已經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我們不僅可以在專業的證券市場報刊雜誌上看到專業技術分析人士使用波浪理論的圖表和術語對股票市場走勢的分析和預測,而且可以在眾多的傳媒中看到普通投資者使用艾略特波浪理論對股市的分析。同時,艾略特波浪理論也是一種難以充分理解、特別是難以精通的技術分析工具,在使用中存在著不少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