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試題分析及應對策略?

變”的是試卷結構與試題形式,“不變”的是對語文素質與能力的考查;或者說“變”是為了更好地體現“不變”的內容。我們分析高考試題的目的,不是看其“外形”發生了哪些變化,而是要挖掘出試卷“外觀”遮掩下的“內蘊”,以調整平時教學與應考複習的方向與策略,從而取得最佳效果。

步驟/方法

1、突出主幹知識的考查,強調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由於絕大部分省區採用文科綜合試題,在150分鐘時間內要完成政治、歷史、地理三科知識的考查,因而必要限制了知識的覆蓋面,這就要求在考查知識時必須考查主幹知識。如2009年全國文綜卷Ⅰ中考查了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係;稅率;個體經濟的作用;商品價格與供求關係;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矛盾的對立性與統一性的關係;事物曲折發展的規律性;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大代表的職權;國家主席、全國人大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多黨合作制度;對外貿易;國家巨集觀經濟調控;國家職能;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目的等。2009年浙江文綜試題中考查了貨幣的基本職能、消費的作用、科學發展觀、投資方式、供求與價格、價格與生產、認識的發展、文化交流的手段、黨的執政方式、美國兩黨制的實質等都是學科的主幹知識。面對糧食危機,我國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措施積極應對?要從市場供求角度、巨集觀調控、農業發展道路、農業發展政策等方面形成的知識體系綜合進行分析。這份試題涉及的知識點,全部考查了教材中的基礎知識。2008年全國卷Ⅰ試卷中主幹知識得到了靈活體現,面對糧食危機,我國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措施積極應對?要從市場供求角度、巨集觀調控、農業發展道路、農業發展政策等方面形成的知識體系綜合進行分析。這份試題涉及的知識點,經濟常識方面:巨集觀調控,商品價值量、價格、紙幣,產業的知識,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我國的對外經濟,發展農業糧食增產的措施等;哲學常識方面:意識的能動性,聯絡的知識,整體和區域性的辯證關係,內外因的知識,認識和實踐的知識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政治常識方面:政體的階級性,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職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如果沒有這些方面基本概念、基本觀點的準確理解、記憶,能力和得分將成為鏡中月、水中花。

2、牢牢把握時代脈搏,密切關注社會熱點。當然對於這些所謂的社會熱點既包括黨和國家中的重大時政熱點,也包括老百姓生活的小事,即身邊事、眼前事。如2009年全國卷Ⅰ中考查了公民的納稅意識;低收入群體收入;反季節銷售;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心;人與自然的關係;小崗村由“分田到戶”走上“合作經濟”的農村變革;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試題的生活化色彩增強,更向新課程理念靠攏,如餐館消費索要發票、小攤販經營、反季節銷售等現象,既有國家大事,也有考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小事。再如2009年福建省文綜試題考查了涉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改革開放30年、金融危機、就業、民族政策、公民網路參與、中美關係、甲型H1N1流感等,考查學生能否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的問題,體現政治學科注重理論聯絡實際的要求。再如2009年浙江省文綜考查的第25題3G手機的生產與消費、第27題的浙江民營經濟創新與發展、第27題的個人投資與理財都直接涉及民眾生活;第40題的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第41題的新農村建設、大學生就業、“村官”成長,都是目前國內外的社會熱點問題。

3、時政材料為背景,日常生活材料為載體,但在考查知識的同時,特別強調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即四個能力: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
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如2007年四川文綜試題中27題考查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區別、28題考查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這兩個易混淆的知識點,正確解答這些試題,既需要學生牢固掌握主幹知識,又需要其具有學科思維方法。32題既考查了學生對有關哲理的認識,又反映了其對漫畫的解讀以及對於題肢語句的理解能力,具備較好的綜合性。又如2008年文綜試題中第32題以節約型社會為背景,以教科書的迴圈使用為載體,角度新,選項活,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能力。第38題第二問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具有開放性特點,體現新課改精神。整套試題在答案設定上既從總體上做到了“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又在區域性體現了答案“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在主觀題的設問方式上知識指向明確、觀點要求清晰,明顯程微觀化特點,如“從實踐與認識關係的角度.......”、“運用內外因辯證關係......”、“依據我國的外交政策........”。這進一步壓縮了部分學生通過羅列觀點滿天撒網也能得分的可能性,有利於實現考核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要求。

4、挖掘本土資源,體現地方特色。如2009年浙江文綜試題中第26題浙江發展民營經濟的當務之急,第34題中共浙江省委常委通過網路平臺與網民的互動,第30題漫畫《落潮》等。這樣有利於考生了解歷史和現實,激發考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和責任感。此外,試題還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開放性,如32題以蜘蛛生長與氣候變化的相關性為課題,涉及研究方法、研究假設、分析與討論等環節,有利於考核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科學精神與創新意識。又如2007年四川文綜試題中34題以四川省政府在深圳設立了異地辦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受理點的事例為情境,考查學生對政府職能和國家機構組織活動原則的理解。再如:2009年廣東政治試題40題中考查了“廣東現象”“綠色廣東”等材料。2009年山東文綜卷29題中以山東省建設黃河三角角洲為背景考查了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
針對近年來高考試題的發展變化情況,2012年的高考一輪複習材料應做好以下幾下方面的工作。
1、關注社會熱點,與教材知識、考點緊密結合,進行多方面分析。主要應關注以下熱點問題。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注意這個問題角度太大,在考查時切入時往往會小角度切入,不可盲目在巨集觀上下太多功夫)、世界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特別關注我國及地方政府的舉措)、上海世博會的籌辦、山東十一全運會的舉辦、國家的巨集觀調控(這是一個長效熱點)、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軟實力、自主創新、加強市場監管關注食品藥品安全、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在編寫每一課的時政熱點以及訓練題時均應體現上述問題。
2、關注地方素材,重視發掘地方熱點。特別是地方自主命題的省份更要重視這一點。⑴巨集觀視角,微觀命題是應該是自主命題省份政治學科部分的特點。比如,立足和諧社會、加強文化建設,以各省區某地市的具體事例為命題材料進行命題。
⑵既然自主命題在命題時會選用一些本地的具體情況作為題目的背景材料或資訊來源那麼,對本省區情況比較熟悉 ,答起來題來就會得心應手。我們在教學和複習備考就必須多關注本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現階段各省區黨委、政府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注意運用所學知識予以思考。在編寫一輪複習材料時,可有意識地加入一些地方素材的題目,引導學生重視這方面的材料和題目。
3、要十分重視綜合探究題的研究、設計。高考政治綜合探究題類試題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上海市高考招生保送生綜合能力測試卷,此後在上海卷中延緩至今。2005年江蘇卷和北京卷也開始出現這類試題。2006年高考江蘇卷政治命題的最大變化就是首次在高考試卷中設定了綜合探究題,並把它單獨作為一種題型。這不僅為今後江蘇高考政治探索與新課程的銜接奠定了基礎,而且對全國和其它自主命題省市的高考起到積極引導和示範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高考自主命題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試題中綜合探究類試題的形式會越來越多,試題將由不成熟一逐步完善,將會由少數省市逐漸推廣到全國。這一點可以從課改省份的考試說明對綜合探究類試題所給予的充分關注中看出來。因此,認真分析綜合探究題的特點和型別,才能順應高考要求。這樣在一輪複習材料編寫中應體現這一題型,加強學生在這一題型上訓練。
4、重視文化生活模組的知識編寫及題目設計。文化生活作為獨立的模組進入高考雖然較晚,但對它的考查確早有體現。把握2012年文化生活的命題,一要依據近幾年的高考,領會高考的特點;二要根據課程標準和2012年的考試說明和考試大綱,把握高考命題方向。特別是要把握2012年新課標高考文化生活部分命題趨勢。在文化生活模組編寫要高度重視,以順應高考的要求。為此在編寫時體現以下要求:
⑴突出能力考查。高考對文化生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學生認識文化現象、把握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對文化現象進行鑑別、選擇。
⑵仍然突出以主幹知識的考查。文化生活部分的主幹知識是我們分析文化現象、進行文化鑑別的基礎。
⑶突出對文化精神、文化素質的考查。注重考查學生的文化素養,如古詩詞的素養。
⑷2012年的高考題型會有所創新,體現課改的精神。材料分析、圖表分析、漫畫分析、辨別觀點、分析現象等鮮活的試題會繼承發展。這樣在文化生活模組材料的編寫要多角度設計題型,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