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步”教學法?

創造“非同步”教學法的根據主要有兩條:

一是教師要明確“學”的本身規律。教學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教師必須調動所有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讓學生們都有效地學習。二是教學中藥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同一班級,學生學習上的差異是個普遍現象。能不能調動各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各類學生的要求,讓他們在各自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即是教學思想的問題,又是教法問題。

1. 備課

(1) 教學目標分層

實驗班的學生彼此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為了達到普遍提高、全面培養的教學效果,有必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時,提出六個目標:①培養觀察分析的能力;②培養髮現問題的能力;③掌握定理內容;④對定理會簡單應用;⑤會證明定理;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含競賽題型)。前四個目標面向全體學生,而後兩個目標只面向第一、二組學生。

(2) 教學要求分層

每次課前按三組學生實際情況備課,各有不同要求。第一組要求切實掌握課本內容外,又適當補充了選學內容。第二組要求達到教材的要求,並略有補充。第三組只叨叨教材的要求。例題的講解以第三組學生聽懂為準。但練習題就不同了,在課前準備時,把三種層次的提寫在小黑板上,以便課堂練習時用。這話總做法有利於克服教學只為少數人服務的弊病。

2. 課堂教學

第一組的課堂活動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自習,可以在課上討論,教師適當點撥,組織他們交流不同解法,引導他們進行課堂小結,總結規律,指導課外學習等。在選修課上,以“教學相長”的教學原則,嘗試讓尖子學生充當教師角色。每次課前,精選20道題,並提前兩天發給第一組學生,讓他們做好講題的準備。學生課前準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而且增強了他們的學習的主動性。他們經常找教師和同學探討各種解法、解題規律等。

對第二、三組來說,課堂活動主要是加強針對性,在教學法上有很大的靈活性,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方法。

面向全體學生授新課時,對於教材本身敘述完整、學生具有比較充分的感性知識額情況,如初三的統計初步、三角函式定義、誘導公式等,採用四個環節進行閱讀指導教學:

(1) 佈置閱讀提綱,幫助學生抓住重點;

(2) 在閱讀中引導學生辨析概念;

(3) 發動學生提出問題,關鍵問題大家討論;

(4) 通過練習堅持閱讀效果。

對於學生能自己動手,觀察分析能得出結論的內容,不讓學生看書,採用“發現法”教學。如講平面幾何的圓周角定義和度量時,讓學生自己作圖,自己下定義,通過觀察得出圓周角定理,然後自己去證明得出的結論。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對於一般公式、定理的推導、證明,讓學生自己研究並的出結論。對於學生頭腦中沒有的概念或學生沒有學過的數學方法,對於一章的知識結構,採用“講授法”教學,這樣學生掌握快、收穫大,當然在講授中也不斷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

在頑固新課或單元複習中,採用“訓練法”教學,一般進行五種訓練:

(1) 敘述定義定理,進行教學語言表達訓練;

(2) 辨析易混易錯概念,進行類比判斷訓練;

(3) 解一提多解和多題一解的習題,進行思維方法訓練;

(4) 打好梯子,層層深入,進行深化知識層次訓練;

(5) 新舊知識結合,進行中和分析訓練。

在集體練習時,盯著第三組,進行“單兵教練”。由於集中到少數人身上面授、輔導,具體解決他們學習中的困難,及時發現他們的知識缺陷,及時彌補,這部分學生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同時也能進一步看出教學效果。一般來說,如果他們掌握了,其他學生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非同步”教學法的關鍵是小組討論。由於按好、中、差進行分組,同等學生之間有“共同語言”,他們在學習的內容、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以及情感等方面廣泛的交流,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學生們爭先發言、表現之間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要注意激發興趣,啟發思維,並加以精當的講解,這樣就能促使三類學生都在樂學、會學的氣氛中學習。

在集體聯絡時,還可把第三組學生提出的問題叫第二組學生解答,第二組學生提出的問題叫第一組學生解答,夥伴的作用更進一步增添了他們的學習勁頭。

3. 作業

作業由潛入深分為四個層次,即練習題、習題、A組題、B組題。在佈置作業以前,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把作業分為三類。對第一組學生,課本上有些題可只看不寫,習題和A組題必做,B組題選做,另外還專門佈置了一些有思考性、趣味性的競賽題;對第二組學生,佈置課本上必要的習題和A組題;對第三組學生只要求完成課本上的練習題、習題,並補充一些基礎題,加強基本功訓練。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