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教育:讓孩子學會如何分享?

Tags: 孩子, 學會, 愛心,

  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它展示了一個嶄新的生命降臨了。從此為了這個柔嫩的小生命,大人們都圍繞在他左右,給他吃最高階的奶米粉、給他穿名牌衣、給他買高等的玩具……做了這麼多,只為了讓自己孩子不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但如果有一天,你們發現孩子不願意把好吃的和大家分享,為了好看的少兒節目把你們都支出房間,爺爺奶奶腿腳不便還硬要背、硬要馱,家中來了客人卻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圖書、食品都藏了起來,目無尊長;這時你是否覺得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的確,缺乏愛心的教育是殘缺的、不完整的。我們一定不願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智商高、能力強、卻不願分享、不懂關愛、自私冷漠的人。因此,讓我們都來做有心人,從小給予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分享的人。樂意分享的孩子才能在集體中更快樂。那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呢?

  一、讓孩子從小學會分享。我們知道,九個月大的小嬰孩就會緊握著手裡的小甜餅不願與人分享。在孩子兩三歲時,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判斷能力,還不能正確區分“自己的”和“別人的”東西,當他們認為“自己的東西”被侵佔時,他們就會大發脾氣,因為他們只知道現在擁有,沒有了就是沒有了,不管你現在還給我或是將來還給我。其實此舉是孩子在一定年齡階段固有的特徵。但我們看到此舉也不能熟視無睹,讓孩子任意為之。一天,全家人做在客廳裡看電視,兩歲的清清正拿著她最愛吃的餅乾吃著。奶奶說:“乖乖,來給點阿婆吃。”清清很快走過來,拿著餅乾往奶奶觜裡送,奶奶假裝咬了一口,說:“乖乖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清清得到了奶奶的表揚,喜滋滋的走開了。不一會兒,小姨來了,清清看到小姨,興高采烈地跑到小姨身旁,親了口小姨。剛坐下,清清又手拿著餅乾往小姨觜裡送,邊送邊說:“阿姨,吃。”小姨看到外甥女這麼熱情,可高興啦:“清清真乖,小姨愛你!”說完,張開大嘴一口把清清遞過來的餅乾給吃了。清清的笑臉剎時不見了,“哇”的一聲哭出來:“餅餅沒了,我不要,我不要……”奶奶忙走過來幫忙,假裝著一邊輕打小姨一邊給清清說:“小姨不好,打她。乖乖,不哭啊!”說完,抱起清清出去了,剩下小姨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我吃錯了餅乾,做錯了事兒……案例中的清清和家人玩慣了“假吃真表揚”的遊戲。常此以往,在清清的意識中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好吃的東西大家都讓給我吃,還常表揚我。今天,清清突然棋逢對手,遇到了信以為真的小姨,出盡了洋相。如果清清的家人常此以往的對其進行著這樣的教育,無形中就會助長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從而讓孩子養成不願與人分享的行為。當然,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自發生成的,大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怎樣做。如:飯後吃水果時,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將水果分發給大人,告訴孩子好吃的要和大家分享,還可以嘗試著讓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給別人吃,而大人在欣然接受孩子給你的東西時,別忘了說“謝謝!”讓孩子感受到真實的分享,同時也在無形中讓孩子學習了禮貌待人。

  二、榜樣、表率教育,身教勝於言教在電視熒屏上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個鏡頭:當孩子看到媽媽打來一盆熱水,幫奶奶洗腳時,他也顫顫巍巍端來一盆水,對媽媽說:“媽媽,洗腳。”“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我覺的這特生活、特真實。由此,我們也會深切領悟到榜樣、表率的作用。在家中,父母要時時做好表率,真誠待人,樂於分享。在幼兒園裡,老師更要為人師表,做好榜樣。也許孩子們在家習慣了被大人寵,來到幼兒園這個大環境,多數孩子不能不知道怎樣和同伴友好相處。特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一些孩子只知道玩著從自家帶來的玩具,玩膩了,就抱著自己的玩具發呆,不知該做些什麼。但也有個別孩子看到同伴的玩具,搶來就玩的,因此我班剛開始讓孩子自由玩玩具時,以上兩種情況較多見。針對此情況,我們在孩子活動安排中,特設定了一個“快樂分享日”的活動,同時我們利用家長會、發放通知、家園宣傳欄等途徑讓家長朋友瞭解明白“從小讓孩子學會分享”的重要性,這樣一來我們的分享日受到了家長朋友的支援。記得在第一次食品分享活動中,孩子們都懷抱著自己心愛的糖果遲遲不願與他人分享。於是老師拿著自己的糖果來到孩子們面前,主動和孩子有禮貌的分享,讓大家直接、間接的體驗分享的快樂。乘機老師請孩子每人拿出一樣食品問:“你們想嚐嚐別人的糖果嗎?”漸漸地,一些孩子伸出了手,開始交換食品。當然期間會有些小插曲:只見媛媛一把拿過同伴遞過的糖,自己手中的糖卻緊撰著,忘了交換、恬恬則把自己的糖果罐藏到了椅子下面、洋洋則把自己吃過的餅乾遞給同伴……在這第一次的分享活動過後,許多孩子都嘗試著和同伴分享,我們也意識到了開展分享活動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後,我們的分享活動越來越豐富,孩子們在分享的活動中表現得也越來越自主、友好。每到這天,孩子都會帶來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同伴分享。從而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了“會分享的你是快樂”的情感。漸漸地,我們的家長也被我們所感染:天冷了。媛媛的媽媽給班中每個孩子編織了一副小手套;端午節,天天的媽媽給每個孩子準備了裝有鹹鴨蛋的網兜、蕙蕙奶奶帶來了人手一個香包;天熱了,佳佳奶奶送給每個小朋友一個游泳圈或皮球;六一兒童節,天天媽媽特地拿來一隻蛋糕,讓大家分享節日的快樂。榜樣、表率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有效的教育。正如艾倫凱所強調的:榜樣是習慣的基礎,而習慣是人格的基礎。我們要發揮榜樣的作用,從而更有效的引導孩子會分享,為形成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礎。

  三、表揚與鼓勵相結合讓分享成為自覺自願的行為,對小年齡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對自己所喜歡的物品所表現出的佔有慾是此年齡段孩子固有的特徵。而每次的分享並不是在成人的強求和專制下進行的。我們可以用快樂的情緒真實地和孩子分享,對孩子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慢慢習慣並樂意分享。祺祺剛滿兩週歲,他是家中的開心果。從小我便引導他好吃的、好玩的要大家一起分享。當然,他還不懂得何為分享,也不知道其中蘊涵的道理。但每當他做一次大方的“給你吃、給你玩、給你看”的行動時,我會用行動來肯定他、鼓勵他、表揚他。在他小小的心靈深處懂得:這樣做,媽媽喜歡。一次,家裡來了一位小表哥,比祺祺大十幾個月。小表哥看到弟弟有這麼多好玩的玩具可開心了,忽而玩旋轉飛機、忽而開遙控賽車、忽而玩線控遙控挖掘機……哥哥玩什麼弟弟也緊跟上,不久便傳來了哭叫聲。一看,兩人正在搶一輛線控挖掘機。我一看便明白了,新挖掘機祺祺捨不得了。於是我帶著另一輛挖掘機走過去,“祺祺,媽媽這兒還有呢,新的我們常玩,今天給哥哥玩吧!”兒子呆呆地看了我片刻,鬆手了,立即我鼓勵祺祺說:“祺祺真棒!”看著兩個小鬼平安無事的玩著,我笑了。為什麼祺祺會鬆手,或許是另一輛挖掘機讓他轉移了注意力,或許他真聽懂了我的話,但不管怎樣,我知道我的讚揚祺祺喜歡、他能把自己心愛的玩具給哥哥玩了,我對他的此舉也滿足了。讓孩子從小學會分享,對於孩子樂意與人分享的行為及時給予表揚、肯定,這能助長孩子良好的品德。因為我覺得家長的態度不僅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學會並樂意分享,更重要的是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否用充滿愛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此外我還認為,家長的表揚、鼓勵也應適度,防止孩子為了得到表揚而做出分享的行為。

  四、教育有共識,孩子好品質。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指出:“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把一切都讓給孩子,這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談到:“人格教育依賴於歲之前培養。這個時期培養地好,以後繼續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因此現在的教育不但家園間的教育要達成共識,家長中的成員教育也要達成共識。特別是爺爺奶奶們,他們的“隔代愛,愛不夠”的方式往往會促使孩子們形成自私、不顧他人感受,不會愛他人的性格。正如案例中奶奶的寵愛其實不是愛,而是嬌慣、而是害。因此在對孩子進行人格、習慣培養時,家庭成員間一定要達成共識教育孩子,要讓爺爺奶奶知道,愛心需要從小培養,一個懂得關愛的人才能更好的立足社會。愛心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給孩子的心靈插上愛心和分享的翅膀,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分享、會關心、會生活、會學習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吧!

孩子, 學會, 愛心,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