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士”。紫砂壺燒製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製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紫砂壺岩石層下且分佈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釐米至一米不等。
方法/步驟
1、僅憑外觀容易上當。經近年來由於古壺行情看好,不少壺商利慾薰心,找來一些宜興藝工,將新壺外觀處理得跟古壺沒兩樣,面對這些[假古壺],唯有從時代背景特色、造型、落款習慣等方面,仔細辨認,若光從外觀,百分之百會受騙。
2、不同時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
紫砂壺從早創的明代正德年開始到清末,時間長達四百餘年,前後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同時,隨時代的演變,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作品特色。
3、根據出水孔數辨識。所謂出水孔是指壺內通壺嘴的孔。出水孔數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為斷定該壺是否為古壺的資料之一。
民國以前的紫砂壺,不論大小,出水孔都是單一孔(近年來則不一定),大、中型壺為防止茶葉堵住出水口,影響出水,故大都改採多孔狀。
4、從壺身情形辨識。另一個辨識古壺的方法是,根據壺身的情形來斷定。如群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壺,頂多只在壺底落款,壺身大抵保持素面無物。到了明末(天啟、崇禎年)的名家陳用卿,才開始以草書在壺身上落款。
現在我們常常可看到壺身上刻詩書的壺。其實,在壺身上刻詩書,是清代陳曼生所創,後代名家效法延用。
根據以上兩點可得到一個結論,即壺身上刻有詩文繪畫的古壺,絕對是陳曼生時代以後所制。
5、從落款的甲子年辨識真偽。或許一般人都不會去注意到這一點,但這卻是辨識作品真偽的一項利器。
古人相當重視甲子年表,且我國是以農立國,一提到今年是什麼年時,總是習慣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迴圈一次,稱為一甲子。明、清時代的藝人,落款時可說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