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大股東的減持行為?

財務類大股東通常不經營產業,主要是從股票分紅或投資套利取得收益,所以財務類大股東是今後全流通市場上減持股票的大戶,目前在境內是一些法人股投資者,在海外則主要是一些大型投行,海外大投行減持原因和手段也各有差異:

步驟/方法

1.估值發生變化,不得已而減持。H股彩虹電子掛牌之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就重倉持有該股,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最高持股比例分別達到彩虹電子H股股本的32.3%和8.33%。平均持股成本都在1.40港元之上。由於彩管行業盈利下降導致股價持續暴跌,彩虹電子的股價已跌至0.3港元左右。彩虹電子目前的股價較其招股價下跌了逾75%之多。彩虹電子掛牌後的不佳表現令這兩家外資基金不得不迅速割肉斬倉。類似股票估值發生變化後的大股東減持行為,投資者比較容易判斷。

2.借利好減持套現。今年4月25日摩根士丹利持股永樂的“禁售期”自動終止。摩根士丹利先迷惑市場,在4月25日至5月2日兩度增持永樂股票。待永樂與大中合併的購併利好宣佈後,大摩卻開始一連串的減持行動,在兩個月內分六次減持約3563萬股永樂股份,令其持股量降至約15.3%,股價也隨之狂瀉。借利好減持套現,投資者比較容易被迷惑。因此投資者對一些禁售期將至而又頻出利好的個股,其中暗藏的風險反而需要警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