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到該企業一位在營銷崗位上工作了6年的某大區經理對上司的抱怨:“老總對我一直有偏見,說我沒有思路,做了三年的大區經理,業績也不錯,可一直就是沒有提升,而有些比我進企業還晚的大區經理現在有的都成了分公司總經理了,看來我在這個企業的發展前途不樂觀,我呢,也要隨時準備撤了"。 而當筆者有一次與該企業的老總進行交談而無意中提到這位大區經理時,老總卻是如此對其評價:“這位大區經理就會要政策,人很聰明,可思路不多,操作市場不會打策略戰,光會打價格戰,有時還給我“無理攪三分",稍不如意就想撂挑子,象這樣的經理誰敢重用他,如果把他提起來,有一天他突然撒手不幹了,那他負責的區域不就散了架嗎?況且,他工作從不主動向我彙報,即使打促銷費用申請,也是報上來之後就不管不問,很多事情都是我主動找他、盯他,你想想我事情那麼多,不可能都去替他想吧,你說說象這樣的員工我如何來提拔他?"。事後,當我把老總的話委婉地說給這位大區經理聽時,他卻一臉的委屈:“光會要政策?沒有政策支援怎麼能行?我負責的區域某第一品牌廠家不斷召開訂貨會,力度大的嚇人,而河南某廠家的產品也來勢洶洶,不斷挑起價格戰,我們夾在中間,不要政策來進行抵抗,那不是等死嗎?另外,老總他比較忙,找他說點事情,都要排隊等上2個小時,我們業務那麼忙,哪有那麼多的閒時間?",可當我問他,這些情況是否都當面向老總溝通與交流過時,他卻連連搖頭說沒有……看來,他們之間的問題就出在這少的可憐的溝通與交流上。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類似以上大區經理的職場遭遇是很多見的,甚至說也是很普遍的。而案例中這位大區經理之所以得不到提升,而其上司也之所以不想提拔他,其實與其雙方缺乏互動的溝通與交流有關,由於彼此間缺乏應有的溝通與交流,以致造成對彼此的猜疑與誤會,而這些誤會一旦加深,對大區經理便是一種無言的“傷痛",那就是職位一直在“原地打轉",而自己也開始進入職涯迷局。因此,營銷人要想避免類似的職業生涯“悲劇"的重演,就必須走出自我封閉的怪圈,從而主動出擊,積極地與上司進行溝通與交流,事實上,很多事情只要溝通清楚了,“偏見“自然煙消雲散,營銷人也才能迎來溫馨、和諧、健康、向上的職業發展舞臺。
那麼,營銷人應該如何來與上司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擯棄彼此固有的“偏見"呢?
步驟/方法
溝通之前先反省。很多營銷人之所以“屢不得志",其實與其缺乏“自省"有關。古人云:“吾一日三省吾身",道出了一個人自省的重要性。但在現實當中,很多營銷人往往都是自己戴著“有色眼鏡"而去審視和評判上級的,其結果呢,就是造成彼此的誤會加深,隔閡加深,從而給自己的晉升帶來阻礙。因此,為改變這種職場困局,營銷人就必須“正人先正己",即要想與上司進行友好地溝通與交流,就必須先要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鏡",徹底拋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本位主義",而更多地去考慮上司交辦的事情我是不是做了?做好了沒有?做的效果怎麼樣?只有對自己所做的工作進行了細緻的檢核與檢討,才會知道如何去與上司溝通與交流,如何來獲得領導的理解與支援,從而消除誤會與偏見,讓自己更客觀、更科學地去評價上級及其所做決策。
採取“換位思考"。很多營銷人都抱怨自己的上司不近人情,不會關心、體貼下屬,而從不站在上司的角度來公正、客觀地看待這一問題,最後讓自己對領導一直抱有成見或“敵視"領導。其實,領導也是正常人,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特別是在任務壓身,有很多苦衷難以排解的時候,也會偶爾發點小脾氣教訓人。因此,作為下屬,都要站在上司的角度來細加衡量,要以平常心來看待上司、理解上司,即如果我是上司,我會怎樣想,怎樣做?從而給雙方互動而良好的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營銷人要想改善職業生涯環境,給自己創造一個舒心的發展平臺,就首先要把自己的有色“眼鏡"摘下來,營銷人只有採取了換位思考,拋棄了自己固有的偏見,才能更好地與上司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上下級關係及其工作平臺。
提高自身素質。很多營銷人都感覺有時與領導無法進行正常的溝通與交流,他們在工作當中只是一個純粹的執行者而已,甚至有些人還認為與領導“沒有話說"、“不知道說什麼",而這些恰恰就是造成上級對自己誤會或有成見的原因,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營銷人在某些方面需要補充與改善,從而與領導有可以共同交流與溝通的地方。而這就要求營銷人:第一,要通過日常的學習與充電,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開闊自己的視野,讓自己的水平“與時俱進"、“水漲船高";比如,強化自己的營銷理論水平,必要時適當展現給上司看,讓其明白自己可不是當年扶不起的“阿斗"。第二,“術業有專攻",讓自己在某一方面“強勢"起來,讓領導有“刮目相看"的理由,比如,你在文學或寫作方面有特長,經常在一些雜誌、報紙發表文章,有時適當地展露一下,就有可能吸引領導的注意與重視,從而讓領導對你另眼相看,關注有加。第三、細節決定成敗,注意諸如著裝、談吐、服飾搭配等相關生活細節,留心上司喜好,適時找到與領導進行溝通與交流的話題等等。處處留心皆學問,通過這些,我們都可以改善與上司的關係,而我們的每一分努力,也一定會換來一定的收穫,從而讓上司“回心轉意",進而消除偏見,建立友愛、誠信、沒有敵視的上下級工作關係。
塑造陽光心態。一些營銷人之所以不受領導歡迎,讓領導對其有偏見或誤會,很多時候往往都是源於其自身的“心理失常"或“心理設限"。比如,總是拿領導的短處來比自己的長處,或把領導的短處放到放大鏡下來觀察,以致感覺領導不如自己,從而“瞧不起"領導,以致讓領導對其不得不戴上“有色眼鏡",認為其是“問題員工"一族,而橫加提防。其實,上司只所以能成為上司,肯定有其成功及獨特之處,一定有人家的優點和長處。因此,作為營銷人,不論你在哪方面有專長,都應該有一個“空杯歸零"的心態,有一個學習的心態,有一個積極的心態,試想,如果你以一顆誠懇而熱情的心來向領導虛心請教、象學生一樣向領導積極溝通與交流工作中的一些困惑或問題,我想沒有哪個領導是不歡迎的,關鍵的是我們能不能夠做得到。通過使自己變的積極而主動,從而擁有陽光心態,是解除領導對自己偏見的絕好妙招。
讓事實見證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可能確實有一些比較“執拗"而“固執己見"的上司,那麼,對於這樣的上司應該如何來讓其放棄偏見,並且重新正視自己呢?筆者認為,對於這樣的上司,作為下屬,我們一方面要以寬容以及包容的心態,來正確看待這種不公,同時,私下裡,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工作,開創性地工作,通過業績來證明自己不是上司眼裡的“白痴",從而改變上司對自己的偏見,並驗證一句真理“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而要想達到這些目的,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重塑自身形象。拋棄以前固有的陋習,比如,懶散、拖沓、紀律性不強、玩世不恭等,通過改變自己,從而改變上司。第二:讓業績說話。營銷人的業績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因此,“臥薪嚐膽",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營銷工作,讓自己的業績不斷地勇攀新高,是營銷人改變自己在上司眼中不利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法。第三:讓時間來見證。對於上司確實對自己存在誤解或者“積怨"頗深的,除了要積極主動地與領導進行溝通與交流,以解除上司對自己的偏見外,另外一個方式,就是讓時間來見證自己的“無辜"與“冤枉,從而讓時間來見證自己,印證自己,從而取得上司的諒解與感動,讓自己“一笑而泯恩仇"。
注意事項
總之,營銷人要想解除上司對自己的偏見,就要先從自身“開刀",就需要深刻地做自我“剖析",通過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鏡",而邁出改善與上司關係的第一步。現在是一個溝通的年代,營銷人不僅要做好外部溝通工作(與市場及客戶溝通),更要做好企業的內部溝通尤其是與上司的溝通工作,營銷人只有積極主動地與上司進行多方面的溝通與交流,才能避免陷入職涯發展的怪圈與誤區,才能讓上司的“偏見"在溝通與交流中“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