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戶外活動的心理有很多種,什麼才是正確的心理?
經常看到有人責怪出事故的人,說他們心理不正確。年前我寫了兩個帖子,探討戶外活動的心理。前者從哲學角度分析死亡,後者介紹上世紀兩大高海拔傳奇登山家對死亡的看法。後來陸續看見有些帖子也在說這方面的問題,覺得這個問題值得繼續探討。
首先定義一下戶外。這個詞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所指的是離開人工建築的環境裡便是戶外。比方說自然公園,野山,野水等等。戶外活動我指的是一切在戶外進行的活動,有休閒性質的,有競技性質的(傳統意義上的“運動比賽”),有個人其他訴求的(比方說科學考察,鍛鍊身體,陶冶性情,或挑戰自然,挑戰自我的活動)。綠野的活動這三類都有,商業隊的“休閒”活動,TNF的“競技”活動,還有其他難度不一,滿足個人“訴求”的活動。
危險性最高的戶外活動是通常所謂的極限運動,比方說單人徒手攀登大巖壁,高海拔登山,野地滑雪,低空(從高樓,電線塔,橋,巖壁)跳傘,蝙蝠俠裝空中滑翔,深海潛水,瀑布划艇等等。這樣的極限戶外活動特點是不可控危險因素多,容易出意外,並且意外的代價往往是重傷或死亡。一些看似危險但危險因素較易控制的不屬於極限運動,如攀巖館裡的攀巖,多數的笨豬跳。反之,一些看似非極限運動的戶外活動卻暗藏殺機,綠野的活動裡有這樣的。比如活動中含低溫,斷崖,長城陡梯之類的“客觀”危險,再搭配上“主觀”的人為因素,如無知,大意,疲憊,也能造成意外死亡。
以下討論中,心理,態度,目的幾個詞的意思一樣。關於討論範圍,雖然驢友們較關心綠野之類的活動,但我覺得可以涵蓋所有戶外活動的範圍,因為危險隨處都有,心理準備的道理不侷限於某類的活動。
先舉幾個例子,看大家覺得他們的心理是否正確。
迴歸大自然,體驗漁獵生活。美國青年McCandless1990年大學畢業,把友人資助他攻讀法律的兩萬五千美元捐給了慈善機構後開始遊歷美國,1992年4月進入阿拉斯加的荒野,身上只有10斤大米,一把半自動步槍,400發子彈,幾本書,和一些露營裝備。112天后餓死,體重僅60斤。死前留言“我的一生很快樂,感謝主。再見,願上帝保佑大家。”
完美攀巖哲學。1886年出生的奧地利攀巖大師Preuss奉行幾條攀巖原則:只攀低於自身能力的路線;不攀不能輕鬆下攀的路線;不用巖錐;不用繩索;一切輔助器械僅在危急情況下使用;保證安全最重要,但安全來自自身能力和目標的匹配,不可以通過器械提高安全。他總是單人徒手攀爬當時難度最高的巖壁,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登山演說家。不過很快的死神在他27歲那年追上了他,他被發現墜落在360米深的崖底,死因不明。
國內的例子,劉喜男,李紅學,嚴冬冬。這幾個登山青年的故事比較容易查,驢友可以自己查到。他們和19世紀的歐洲青年一樣,喜歡爬大山,爬未登峰,爬前人未爬過的路線。這些線路的難度在當前登山界裡,並不算什麼;他們並不徒手爬山,都作保護,儘量保證安全。可以說,他們的冒險程度低於19世紀的歐洲青年,但還都不幸失足。
看這些人的事蹟,我第一個感覺是佩服。佩服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膽識和勇氣,不管是為了征服大自然或為了征服自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心理,人類的很多突破得以實現。我不會因為他們的行為沒有給他人帶來益處(他們的精神和敢於冒險的宇航員是一樣的),或他們的死亡給親人帶來困難或悲傷(意外導致經濟困難這方面社會還有一些事可以做),而責怪他們。除了佩服之外,我當然也會感到惋惜。但作為一個社會,我覺得我們在惋惜之餘,應該繼續鼓勵支援所有的冒險行為,不應該衝動的禁止戶外活動(禁止不等於防範)。社會應該做的是蒐集事故資訊,客觀分析情況,長期進行事故統計,這樣可以方便其他人在從事戶外活動前,作為安全學習的一部分。
注:征服自然這句話經常被誤解。人乃自然的一部分,絕對脫離不了自然(想不融入都不可能),也絕對不可能改變自然界的物理定律。人可以從山上找些石頭,給自己蓋座漂亮的房子。人可以把一些金屬湊一塊兒,挖出一些燃油,做出飛機,汽車,帶著自己跑的更快。人可以找些合適材料,裹在身上,零下50度也不受凍。所有這些都是人類挪動自然裡的物質,或挪動自己的一些動作,都是暫時的,將來都是要被自然的力量再挪動的。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人類在改變自然環境,讓自己過得舒服一些的努力,這就是一般的所謂的征服自然。至於我們是否都應效法McCandless迴歸自然,從大自然理獲取少量夠用的物資(小動作的征服自然),簡單的活著,那是個人的選擇。另一方面,在戶外的大自然裡,隨便亂扔垃圾,隨便摘取植物,隨意改變自然景觀,能叫征服自然嗎?不能。那麼人通過學習使用裝備和登山技巧,在暴風雪中安全爬上幾十萬年前山頂洞人爬不上的山峰,可不可以用征服自然來形容?我認為可以。
看完了幾個個體案例後,接下來咱們看一下大方面的,登山群體的普遍心理,咱們試圖從登山史中找出一些端倪。
登山最早的紀錄是公元前3300年生活在現今義大利的Oetzi,他死於3210米的阿爾卑斯山上,被埋在“下鞍冰川”裡。冰川融化後露出上身,1991年被一對德國驢友發現。科學家鑑定後發現他中箭死亡,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懸疑命案。至於他為什麼走進大山,現在只能臆測。
18世紀之前歷史記載的登山多數和軍事行動有關,當然也有史冊外的活動,這些主要是山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比方說夏爾巴很早就翻越喜馬拉雅山的高山啞口,從事貿易運輸。而阿爾卑斯的山上,也活躍著羊倌,獵戶和找水晶石的人。這些窮人為生活所迫,必須在充滿危險的高山和冰川上討生活,也練出了攀爬高山的技巧。可以說,早期的登山是為了生活。
現代的登山活動可以追溯到18世紀(清乾隆年間)的西歐。1760年年僅20的日內瓦科學家Saussure為了他的科學研究,來到法意交界的白山腳下的夏木尼山谷,告訴當地村民,他會獎賞兩塊金幣給第一位找出白山登頂路線的人(可能他有意留著自己首攀),從此啟動了當地攀爬白山的競賽。白山,有人翻成勃朗峰,有很多冰川,終年白雪覆蓋,故名白山。4810米,西歐最高峰,當時不屬於法國。很難想象花了26年的等待,直到1786年才由當地的兩位山民Paccard 和Balmat成功登頂。下山後,訊息轟動日內瓦和夏木尼地區,兩人成了當地的英雄。
Paccard是當地富家子弟,學醫的,Saussure來的時候他才三歲;而和他一起登頂的Balmat更年輕,1762年出生,是個靠在山裡找水晶石為生的窮人。1787年Saussure組織了18名高山向導,由Balmat領頭,帶他登頂白山,進行他的科考工作。征服白山的壯舉開啟了現代登山的活動,也帶來了兩種新的登山目的,一種是Saussure為代表的科考,一種是Paccard為代表的純粹為爬山而爬的目的。從此科學家們開始瞄準各個高山,逐個攻下。
而純粹為登山的登山家則都湧到白山,驗證自己的能力,成功登頂下山後夏木尼的姑娘們還會給予英雄式的歡迎。西阿爾卑斯山地區的裝備和技術,也一步一步的改進,從開始只帶一根帶鐵錐的長木杖,演變到後來的繩索,冰鎬,冰爪俱全。
之後七十多年的登山多數為了科考。不過,登山界正孕育著另外一個純登山的高潮。那個年代,英帝國什麼都想到手,連首登山頭也不例外。Saussure登上白山六天後,馬上由英國人成為第四個登頂白山的人,次年另一英國人成為第五個登頂白山的人。英國貴族圈裡有一群熱衷於登山活動的人,他們有錢有閒,體能又好,經常去西部阿爾卑斯山,僱用當地的瑞士或法國高山向導,花大錢進行遠征式的登山(20世紀英國人攻下珠峰用的也是遠征式)。現代登山的黃金時期從1854年到1865年,由英國人霸佔了阿爾卑斯山的登山舞臺。1854年英國人拿下韋特巨集峰,短短11年內拿下幾乎所有阿爾卑斯超過4000米的處女峰,在1865年拿下馬特巨集峰後,僅存一座當時技術還不足以對付的Meije峰。
有錢的英國人接著去征服世界其他高峰。而毗鄰東阿爾卑斯山的德國人,奧地利人,義大利人並未閒著。這些是來自民間的平民老百姓,沒有遠征式登山的資本,但自家後院有的是山脊,次高山,以及更難,更險的路線,需要更高的攀爬技術。他們開始設計出現代的攀巖輔助器具如巖錐,鎖釦,托架,攀巖鞋等。可以說,西阿爾卑斯山孕育了冰川,雪地攀爬的技術和裝置;東阿爾卑斯山則孕育了攀巖的技術和裝置。
保守的說,如果從登山黃金期算起,純粹為了興趣而登山的傳統已經超過150年了。山的高度不能再增高,路線的難度卻可以永無止境的加大,危險也可以不斷的加大。另外,山裡的事故不斷,僅法國白山地區,每年大約百人喪命,這些人中有野地滑雪者,有技術攀登者,也有很多徒步的驢友。而人們對山區的戶外活動的熱情卻絲毫不減,每年總有2萬多人造訪白山。
從歷史的角度看,登山的目的由軍事,生活,演變至科考,再後來演變成休閒/娛樂/探險。現在已經是五花八門,什麼目的都有了。個人覺得沒有哪個目的比較高尚,或比較值得人類追求,各取所需吧。
最後咱們看看心理學家對這方面有什麼說法。
比較權威的解釋是“尋求刺激的理論”。該理論試圖解釋人們為了追求新鮮,強烈感覺而罔顧身體,社會,法律,財產等風險的行為。科學家發現從事危險戶外活動的人和吸食毒品的人有類似的地方: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自己所需的刺激,毒品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戶外運動的危險也有同樣的功效。而研究物件普遍都認為可以通過努力,鍛鍊,或謹慎準備來降低或規避活動中的風險,並且不太關心失誤後會造成的重傷,腦殘或死亡。
另外一個研究發現是,需要尋求刺激的人普遍從新奇事物得到更大的效應,即他們腦部產生較多的多巴胺的化學激素,使他們感到極度愉悅,也使他們一再想重複體驗那樣的愉悅。關於為何這類人群中較多年輕男子,理論說法是年輕男子的大腦裡,愉悅機制已形成但抑制機制尚不發達,表現出的行為自然是追求刺激(愉悅)並忽視危險。
以往的研究偏重於年輕氣盛的人群,有人覺得應該也研究那些歲數較大,仍然在從事高危戶外活動的人。現在有些學者進一步用現象學的方法做更細緻的研究,研究物件也不僅包括那些“衝動無畏”只知追求刺激的年輕男子。他們主要調查當事人對自己冒險行為的反思,然後想辦法找出一些心理規律。初步的結論是,當事人很清楚活動中會有什麼風險,而且也對危險產生恐懼,並不像一般人認為他們不怕死。我個人等不到這些研究結果,已經開始去了解一些戶外活動高手的一些心理過程的看法,另外自己也在檢視自己這方面的心理。
如果你覺得這些理論有道理,那麼在自己選擇戶外活動時,可以跳出自己的腦殼,假裝是第三者觀察自己如何考慮問題的。說穿了,我是在建議你加強抑制機制,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