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家人食療養生補腎養胃?

見證家人食療養生補腎養胃

中秋剛過,歡喜的不只是月餅帶來的甜蜜,更多的是見證親人們在食療養生中受益的食療補腎和食療養胃的奇蹟。出生在80年代的我們,大部分已經充當“上有老下有小”的角色,父母已經年近六十,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也關注父母的健康。

我們的父母大多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從生活的簡樸一直到現在,將兒女撫養長大,並有了自己的積蓄,生活中捱過餓受過凍,改善後的生活又曾一度大魚大肉、飲食過量、腸胃超負荷。直到醫生的檢查單下來,各個指標超出標準範圍。身體在年齡的增加和不堪重負下慢慢走下坡路。。。儘管中藥、西藥都在用,可指標恢復卻依舊很慢,在為醫親人的建議下,他們開始了“以食療為主,吃藥為輔”的生活方式。

這才半年的時間,食療養生的結果是,身體的負重狀態減輕了,飯前飯後胃不脹氣,也不反酸了;飯量不再是“吃再多也不飽”或者“吃多少也不覺得餓”的狀態;檢查單上超標的腎臟,功能和指標恢復也趨於正常,不再有水腫現象;精神狀態隨之也好了起來,飲食規律、有序的生活習慣,讓他們的臉上煥放光彩。

問起家人的食療養生經,從平淡的說辭中我能提煉到金錢和藥物不能給予的狀態。和80、90後的年輕人不一樣的是,他們這一代人,是吃過苦、受過累走到今天的生活,如今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恢復到相對健康的狀態,他們做的努力和恆心是分不開的。食療養生,一直被媒體,還有各大講座宣傳,真正堅持,並根據自身情況做到的甚少。由於父母曾常年和海鮮打交道,久了便有了風溼的症狀,身體感應天氣的變化,比天氣預報準確。在他們的食療養生過程中,最急於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去掉身體的溼,而是去掉腸胃對油膩、高脂肪飲食的超負荷。於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日三餐成了食療養生必不可少的重點管理專案。

這半年以來,家人的早餐主食多以稀飯為主,夏天綠豆粥,春秋小米粥,隔天換著吃;搭配一枚白水雞蛋,或者一盤清蒸雞蛋,加上一碟小菜;再者換成麵條,佐以榨菜、火腿等;偶爾也會喝豆漿,吃素菜籠包。這樣基本能滿足早餐營養的供應,也能常吃不厭。午餐是最豐盛的,但比起之前的油膩和大魚大肉,健康、綠色了。三個中老年人的組合,一來注重煲湯,新增適當滋補中藥材,再者也會葷素搭配,分量少但品類多;改變之前吃剩菜的習慣,慢慢的做的菜一般都是當天吃完;吃主食之前會先喝湯,或者吃菜之前吃些暖胃的生薑,做湯時放些胡椒,促進胃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晚餐在午餐的基礎上,會適當做些調整,中午熱量較大時,晚餐的製作會很簡單,清湯小菜,搭配適當主食;運動量較大的時候,晚餐會豐盛些,但吃飯時間都會略早,給胃留出消化的時間。

久病成良醫。食療養生之所以被吹捧,就是因為他的相對廉價和簡單易行。我的家人沒有念過多少書,但當身體發出危險訊號時懂得保護自己,運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重獲健康。平凡人的生活最智慧,食療養生的倡導從家庭成員做起。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