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辨偽需觀察玉料品質顏色?

對古玉的辨偽問題,作過長期的研究,得出一些識別“廬山真面目”的經驗和科學的方法,在此談談認識和體會,望能“拋磚引玉

方法/步驟

玉料因地質變化,在離開原產地之後第二次形成之色,原因較複雜。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經長期的地質變化和雨水沖刷、土壤和氣候環境影響等,結果有的大塊的山料玉離開其原產地並衝裂為若干塊籽料,原附於其上石性較強的綹紋多被自然清除無存,有的又在其表面重新形成與玉料原色不同的皮色,或黃、或褐、或紅不一。凡有此色者,一般質優價高。在若干個王朝中,如漢魏、宋遼和清乾隆三個時期慣於保留玉器的表面,別有一番古色古雅之美。作偽者若不留心,隨便利用,必被人識破天機

玉器上另一種情況形成的色,成因更復雜,如傳世品,即使沒有一點別的風化和沁色,也有新和熟舊色之分,其中熟舊程度千差萬別,偽造是極其困難的。有的傳世品過了幾百年以後,也有綹紋,綹紋處也出現風化受沁的雜色,其色與土中埋藏形成的沁色相似,別有一番雅趣。至於出土的玉器,其上沁色和侵蝕的程度更呈多樣性,一種是經數千年埋藏後形成的雞骨白色,其外表甚至整體呈白色粉末;有的於外表區域性有沁色,其色有的只有一種,有的有數種;有的較優之玉或分子緊密的玉料,如和田玉或蛇紋石(岫玉),往往僅在有綹處或石性較強處才有沁色;有的因玉料好,即使入土幾百年,乃至千年以上仍無沁色,若不親眼目睹其出土,幾乎不敢相信它為土中出品

首先要注意的是,器物品種出現的年代是否與當時選用的玉料的情況統一。如漢代才有的玉剛卯,若與當時用料相符,原則上應是用新疆崑崙山產玉料,若發現它用蛇紋石或其他不好找的玉料製成,首先想到的是有作偽的可能。又如紅山文化才有的馬蹄形器,應是用遼寧省岫巖縣一帶的老岫巖玉製作,如果是用崑崙山或其他地方文化才有的玉料製作,就可能是贗品。以此類推,往往會把那些品種、用途和選用玉料之間相互矛盾的偽玉器識別出來

其次是品種、用途出現的時間與製作玉器留下的琢磨痕是否統一。如良渚文化的玉琮,其琢磨痕是有固定特點的,如若出現矛盾,無疑要加以嚴格的鑑別。又如毛道紋,通常是在戰國和漢代及後來的清乾隆時期,由於廣泛使用鐵器為工具琢玉或用金剛石直接刻劃玉器時才會有,如果在商代或其他時代的玉器上發現這種刻紋,人們就有理由對其真偽提出懷疑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