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古玉真偽,首要一點是觀察或測定它們是否為真玉和是否用當時開採的玉料製作。如紅山文化玉器慣用屬於遼寧省寬甸縣的“老岫巖玉”,或岫巖縣的“岫巖玉”(兩者皆為岫巖玉,前者的硬度較高,後者較低);良渚文化玉料在十多年前不知其性質和產地,今據調查,是慣用產於江蘇省溧陽小梅嶺一帶的礦石(有人測定為閃石的一種);陝西龍山時代客省莊文化玉料,用一種產於甘肅的透閃石,另一種偏黑者似產於甘肅省祁連山的祁連玉;臺灣卑南文化玉料是產自花蓮縣的岫玉等。商至春秋時期使用的玉料,原則上前面提到的玉料大多仍採用,增加者有硬度較高的“獨山玉”、“密玉”和新疆地區的“軟玉”(又稱崑崙玉或和田玉)。戰國以後,主要的玉料是“崑崙山系玉”,幾乎佔了90%。而其他玉料則降為次玉或不用它作器。及至唐代始,除個別王朝及偽造玉器用料較雜外,幾乎都是用“軟玉”。其中偽造之玉器,早期也有用“軟玉”的,及最近幾十年間偽造玉器興盛期之用料,多用岫玉(蛇紋石)或“獨山玉”。凡此可知,人們若能瞭解或熟悉上述情況,辨識玉器的能力會提高很快的。
方法/步驟
玉料因地質變化,在離開原產地之後第二次形成之色,原因較複雜。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經長期的地質變化和雨水沖刷、土壤和氣候環境影響等,結果有的大塊的山料玉離開其原產地並衝裂為若干塊籽料,原附於其上石性較強的綹紋多被自然清除無存,有的又在其表面重新形成與玉料原色不同的皮色,或黃、或褐、或紅不一。凡有此色者,一般質優價高。
玉器上另一種情況形成的色,成因更復雜,如傳世品,即使沒有一點別的風化和沁色,也有新和熟舊色之分,其中熟舊程度千差萬別,偽造是極其困難的。有的傳世品過了幾百年以後,也有綹紋,綹紋處也出現風化受沁的雜色,其色與土中埋藏形成的沁色相似,別有一番雅趣。至於出土的玉器,其上沁色和侵蝕的程度更呈多樣性,一種是經數千年埋藏後形成的雞骨白色,其外表甚至整體呈白色粉末;有的於外表區域性有沁色,其色有的只有一種,有的有數種;有的較優之玉或分子緊密的玉料,如和田玉或蛇紋石(岫玉),往往僅在有綹處或石性較強處才有沁色;有的因玉料好,即使入土幾百年,乃至千年以上仍無沁色,若不親眼目睹其出土,幾乎不敢相信它為土中出品。
玉器人工上色,迄今所見,似從明晚期開始。其慣用手法有以下一些:一種是用天然或化學顏色在玉器上塗飾;一種是熱處理,如蒸、煮、炸、燒,同時加入某些色素;一種是用強硫酸、強鹼等物質浸泡;一種是在土中加入有色素之雜物經一定的時間掩埋受沁後再取出;一種是如製作翡翠“B貨”那樣,將原來的顏色化學處理或溶解後填充入別的色料;一種是如製作玻璃那樣,整個材料都是用非玉物質燒造的合成品。